遼南京的原址位于今天北京城的西南方。它的東部與今天北京外城的西部相重合,遼代南京城略呈正方形,周長36里,也有學者認為是25至27里。城墻高3丈,寬1.5丈,有八個城門,東南西北每邊兩門。東邊的兩個門叫安東門、迎春門;南邊的兩個門叫開陽門、丹風門;西邊的兩個門叫顯西門、清晉門;北邊的兩個門叫通天門、拱辰門。城墻外有三道地塹,城墻上有910座敵樓戰(zhàn)櫓,城中共有二十六坊。宮城在南京城內(nèi)的西南部,為長方形,在兩重圍墻,皇城內(nèi)有遼景宗、圣宗的御容殿,東部有宣和殿,南部是大內(nèi),有樓閣、球場,南門外有永平殿。集市在城區(qū)北部,宮城西南有涼殿,城東北角有燕角樓。城內(nèi)外有許多佛教寺院,如憫忠寺、延壽寺、吳天寺,今日尚存的天寧寺,就是遼代所建。公元1122年,遼南京城被金軍攻破。北宋王朝以每年40萬兩金銀、100萬緡代租費為條件贖回燕京城及山前的六州。1125年,金軍再次進攻燕山府,北宋守將郭藥師降金。金兵占領(lǐng)燕山府。
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初名圣都,不久后改稱中都。金中都是在遼南京的基礎(chǔ)上擴建而成,外城墻在東、南、西三面比舊城墻向外擴展了許多,只有北城墻的位置沒動。外城周長為37里多,略呈方形,東、西、南方向各有三座城門,東邊的是施仁門、宣曜門、陽春門;南邊的是景風門、豐宜門、瑞禮門;西邊的是麗澤門、灝華門、彰義門;北邊有四門,是會城門、通玄門、崇智門、光泰門。會城門的名稱至今猶存,位于木樨地以西。會城門是金中都北城墻最西邊的城門,城墻、城門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城門名稱,外城城墻為夯土版筑而成。
外城墻內(nèi)還有皇城,位于中央偏南,周長為5800米,開有四門:東邊宣華門,南邊宣陽門,西邊玉華門,北邊拱辰門。宣陽門內(nèi)正對宮城南門應(yīng)天門,二門之間有御道,御道兩側(cè)為千步廊,御道北端有一條東西向大道,和御道一起組成一個T字形廣場。中都城內(nèi)的皇宮十分氣派,正南宮門應(yīng)天門樓高八丈,四角建有垛樓,東、西有左右掖門,宮城東邊有宣華門,西邊有玉華門,正北有拱辰門,宮城內(nèi)有九重殿宇、三十六樓,從應(yīng)天門往北是仁壽門,門內(nèi)是大安殿,是皇帝舉行盛大慶典的地方,大安殿以北是政和門,門內(nèi)是仁政殿,是皇帝臨朝聽政的地方。
在金中都皇城西部有一座金西苑,由同樂園、瓊林苑組成,內(nèi)有瑤光殿、臨蕓殿、魚藻池、橫翠殿等許多殿宇樓閣、島池園林。位于今廣安門外蓮花池一帶,是金代的皇家園囿,金代皇帝常在此地賜宴、泛舟,風景十分秀麗。
金中都共有六十二坊,居民約二十三萬戶,城中北部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如此繁華的一座大都市卻在興建之后不到一百年就遭到浩劫。1215年,攻入金中都的蒙古鐵騎將這座繁華都市燒成了一片廢墟。
蒙古貴族本沒有在此地建都的打算,所以在肆意搶劫之后將金都的宮殿付之一炬。二十年之后的1234年,有人目睹了金代宮闕遺址,只剩下了“瓦礫填塞,荊棘成林”。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從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林來到燕京城,眼中所見的只是金中都城被戰(zhàn)火焚毀后的一片廢墟,忽必烈只得“駐蹕燕京近郊”。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金中都城東北郊外的瓊?cè)A島。由于位于金中都城外,在那場金、元兩軍之間異常慘烈的戰(zhàn)爭中,瓊?cè)A島得以幸存下來。在金代,這里是皇帝的離宮大寧宮,有一個天然湖泊,景色秀美,故而忽必烈選擇瓊?cè)A島為駐蹕之所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