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jīng)常會有以下困擾:
很喜歡給自己定目標定計劃,卻從來沒有一次能夠完成制定的計劃;
工作日想著周末的時候一天的計劃,卻在周末早上就開始懶床,于是誘發(fā)連鎖效應(yīng),整個周末都渾渾噩噩;
當自己想要有所改變時,感覺時間并不夠用了;
做任何事都想做到最好,從計劃開始用去了很多的時間,卻遲遲不肯開始著手······
這不,最近“宅”在家的小張就有這樣的煩惱。由于小張剛回到工作城市不久,需要在家隔離14天的時間,這段時間由于時間相對空閑,小張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日程表,想用這段時間來好好提升自己,并學會幾種技能: 1.7:00,起床,學習一個小時英語 2.8:00-9:00,早飯時間 3.9:00-9:30,看新聞 4.9:30-10:00,查看公司重要通知 5.10:00-12:00,看書一小時,每周一本書,堅持100天計劃 6.12:00-13:00,午飯時間 7.13:00-14:00,午休40分鐘,準備午茶20分鐘 8.14:00-15:00,練習毛筆字 9.15:00-16:00,學習尤克里里,每周一首新曲子 10.16:00-17:00,和朋友家人聊天 11.17:00-18:00,記錄手帳 12.18:00-19:00,晚飯時間 13.19:00-21:00,晚上娛樂時間 14.21:00-22:00,看書一小時 但是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看似滿滿的計劃,制定的時候小張信心滿滿,但在執(zhí)行的第一天小張就遇到了問題。 原來是小張在計劃執(zhí)行的前一天晚上由于太過于興奮,晚上到1點才開始休息,導致第二天早上鈴聲響了小張仍然困意盎然,迷迷糊糊的睜開雙眼,小張決定關(guān)閉鬧鐘繼續(xù)睡覺,直到11點半才醒,起床的小張仍然感覺身體很累,導致一下午的計劃都被打亂。 直到晚上晚飯過后小張才漸漸來了精神,但看著自己規(guī)劃的日程表,到了晚上娛樂時間,這時候小張想起自己一直在追的電視劇,果斷放棄了腦中浮現(xiàn)的其他計劃,于是一發(fā)不可收拾,小張刷劇一直刷到深夜兩點。 小張的計劃只能以失敗告終。
小張的情況實際上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拖延癥問題。皮切爾博士在《戰(zhàn)勝拖延癥》一書中指出: “拖延癥是一種明知道會影響自己做事的效果或者自身做事的態(tài)度,卻仍然自愿推遲既定事項的行為。拖延癥是一種不必要的自愿推遲?!?/p>
根據(jù)國外研究調(diào)查說明,超過一半的成功人士都有著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做事從不拖沓的品質(zhì),而“失敗人士”中超過90%是因為拖延。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討論:
一、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出了問題,但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二、讓我們來捫心自問,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三、如何來克服這些問題,又有那些真正實際可行的方法
一、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出了問題,但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案例中能夠看出小張對自己的現(xiàn)狀并不是很滿意,這和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不謀而合,為了對自己進行改變,小張做出了一整套可以稱得上比較完美的計劃,從小張的日程表中可以看出,小張尋求改變的方向并沒有問題,不管是從哪方面進行提升,一個人只要能夠下定決定去進行改變就已經(jīng)足夠了不起。
但是到了執(zhí)行計劃的這一步問題接踵而來。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問題的表象是,小張在執(zhí)行計劃的前一天熬夜導致接下來的計劃都被打亂,但事實上問題的根因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問題在于小張并沒有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在計劃執(zhí)行的前一天小張應(yīng)該及早為此準備,即使不然也應(yīng)該早點休息,為第二天的計劃養(yǎng)精蓄銳。
但是問題并不僅僅于此。
當?shù)诙煨埻享持鸫仓?,他要呈現(xiàn)的不應(yīng)該是渾渾噩噩的一天,而應(yīng)該尋找彌補的方式,對日程表進行一定靈活式改造。
首先,找到計劃中最容易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比如第1項、第4項、第8項和第9項,對這幾個目標先去完成;
其次,找到可以彌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進行選擇,比如第3項、第4項和第11項;
然后,相應(yīng)減少可壓縮項的時間,比如讀書這一計劃,可以適當縮短時間執(zhí)行;
最后,不要忘記適當?shù)膴蕵罚灰绊懙诙斓挠媱潯?/p>
而小張的應(yīng)對簡直一塌糊涂,完全是把問題歸咎于之前的晚睡,這對于一個善于管理時間的人來說,就是對時間最大的浪費。
二、讓我們來捫心自問,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那么,我們?yōu)槭裁磿?jīng)常性的出現(xiàn)拖延呢?對于像小張這樣的行為,著名的管理教練戴維·艾倫曾在《盡管去做》一書中分析,他們之所以出現(xiàn)“計劃無效”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對時間管理的錯覺,自以為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過度追求“完美體驗”。
自我管理的認知偏差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能做好,但是事實總是事與愿違。
這聽起來很殘酷,但卻是事實。
為什么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能夠掌控一切?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并不了解自己。
《盡管去做》一書中強調(diào),我們的大腦有著懶惰的本性,它總是喜歡用最小的代價去做事,用最少的能量消耗來維持自身。而對于我們來說,大多數(shù)計劃的制定是在和我們的“大腦”對著干。
國外精神學家研究指出,當我們沉溺于某一項娛樂活動時,比如看劇,刷短視頻等,我們的大腦就會通過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機械式的模式進行運行,而這時大腦中的其他機理都能陷入短暫休息,而此時我們也能夠感覺到自己處于假性興奮狀態(tài),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沉迷現(xiàn)象。
而當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往往要比平時多進行70%的能量消耗,這對于大腦來說是一件很難被允許的事。
過度追求完美
一項計劃從進行上可以劃分為兩個各個階段,即開始之前和開始之后。
開始之前我們的“行動力焦點”應(yīng)該是“執(zhí)行”,即開始我們執(zhí)行的行為,開始著手去做;而一旦這項任務(wù)開始之后,我們的聚焦點就會發(fā)生改變,由開始變?yōu)椤靶袆印保@個時候我們更加注重的過程,需要對執(zhí)行的過程不斷完善。
而大多數(shù)人都錯把執(zhí)行階段當做完善階段,在計劃還未開始的時候就想要做到最好的效果,卻正是因為這樣,才讓自己的信心受到打擊,從而喪失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三、如何來克服這些問題,又有那些真正實際可行的方法
改變你的目標指向西方有句諺語,叫做開始便是行動的一半。國內(nèi)職場大咖秋葉大叔也曾說過,成功的路上其實并不擁擠,只是大多數(shù)人都忙于選擇走哪條路。而事實上,條條大路通羅馬。
我們制定計劃的目的是什么?
當然是完成這些計劃,讓自己變得更好。但是問題在于,我們總是在事情還沒有開始之前幻想自己能夠達到預期,甚至超長發(fā)揮達到完美。
考研輔導的何凱文老師曾經(jīng)翻譯過臉書的一句標語,完成優(yōu)先于完美。凱文老師解釋,我們之所以大多數(shù)人會很難堅持看完一本單詞書,不在于這本單詞書有多厚,而在于這本書的前幾頁我們看了多久。
大多數(shù)人在背一本單詞書的時候總是糾結(jié)于一開始的幾頁到底有沒有背會,最后時間慢慢過去,考試時間到了,對這本書的學習還停留在前幾頁。
記得曾經(jīng)考研的時候,正是看了凱文老師的書,用半個月的時間背完了一整本單詞書,即使背完的效果并不好,但是滿足感使然,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我將這本單詞書整整背了7遍,其中大部分單詞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可以說如果沒有第一次的完成,就沒有以后逐漸的熟悉,甚至銘記。
有時候并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我們不容許自己失敗,甚至不允許自己有一丁點的不完美,殊不知正是這份嚴苛毀掉了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管理好你的時間李笑來在《和時間做朋友》一書中提出,你能管理的從來都不是時間本身,任何人都無法管理時間,我們能管理的只是我們自己。
時間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有:
番茄工作法:弗朗切斯科·齊立羅將時間管理簡單的劃分為固定的時間段,比如25分鐘,完成一個時間段的任務(wù)之后通過休息進行調(diào)整的方法;
四象限法則:是管理學博士史蒂芬·柯維 在《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的一套方法,通過二維坐標的形式,將事件歸類于時間和重要程度的四格象限中,并進行差別式管理;
GTD時間管理法:出自戴維·艾倫的《搞定》,通過一整套復雜的理論達到對整個工作計劃的掌控;
艾維利法則:也叫六點優(yōu)先工作制,由艾維利大師提出,優(yōu)先連續(xù)完成6項重要的任務(wù);
莫法特休息法:通過執(zhí)行不同的計劃條目來進行休息的方法;
要事優(yōu)先法則:出自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強調(diào)先去做最重要的事;
精力管理方法:出自《精力管理》一書,書中指出我們要管理的并不是自己的時間,而應(yīng)該是有效時間,即對自己的精力支出時間進行管理;
時間統(tǒng)計法:柳比歇夫認為應(yīng)該把時間進行統(tǒng)計和記錄,這樣才能了解哪些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方法縱然很多,但每個人其實只需要一種而已。GTD工作原理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去選擇自己最容易接受并付諸行動的那一個,與其我們沉究于使用哪一種,倒不如選擇一種最簡單易行的方法。
而我的選擇是最簡單的列表法+2分鐘動手原則。
首先,列表。我們把一天中需要做到的所有的事情都列在一張表格中,并標注好完成這件事可能需要用到的最短時間,把那些無法預估完成時間的事項加以標記;
其次,篩選2分鐘完成事項。把用時最短并能夠立刻執(zhí)行的計劃勾出來,立刻著手去完成,并根據(jù)時間長短以此類推,最后我們再去完成那些并不能確定時間進度的事項;
最后,激勵。每完成一項計劃劃去表中的記錄,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涂抹方式,完成之后可以跟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比如寫下一句“你真棒”,事實證明,自我滿足感往往來自于此。
面對自己定下的計劃,我們之所以總是失敗,就是因為我們想得太多, 而做的太少。大道至簡,想要快速完成自己的計劃,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才能做最多的事。
END
文/索小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