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消息的有關(guān)內(nèi)容題主在描述中說的比較清楚,相關(guān)的報道也很多,這里就不再贅述,只是說說自己對這個事件的看法和想法:
1,這個事情出來,學校、老師、學生,統(tǒng)統(tǒng)是輸家,沒有贏家。
老師可能由此受到嚴重批評,甚至經(jīng)濟損失或者是離開教育崗位,學校會受到整個輿論的指責以及上級部門的重點“關(guān)注”。
具體到當事的學生小婷,心理會有一種怎么樣的變化,這要看其性格而定,或者是壓力過大心理打結(jié),難以輕松地學習;或者是反正都這樣了,也無法安心學習,總之這個事情很難讓她心理安靜下來。這種心理的影響一般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除,甚至難以消除,初一結(jié)束,初二孩子心理本就起伏較大,這更容易忽視學習了,初三也就見分曉了。這樣初中三年也就過去了,初中三年對孩子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既然事已至此,做為孩子的家長,就要反思自己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更好地向好成長?這是一個最現(xiàn)實的問題,比起來和學校爭辯什么對錯更實際!
2,這個學校自上而下的教育觀念是落伍的。
班主任老師屢屢當著全班同學辱罵小婷,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尊重,忽視了學生個體的不同。
一個班幾十個孩子,每個孩子都不同,各自的特點、個性、基礎(chǔ)、生長環(huán)境、以及所長等都不相同,成績也肯定是有好有不好,這是必然也是現(xiàn)實。做為老師喜歡績優(yōu)生和乖順的學生或者是一些討喜的學生這是自然,但是我們對于績差生,做為老師也要看其所長,盡量維護其人品的正向成長,如果實在力所不能及,也可以忽視其小細節(jié),看其大向,再不行可以和其家長交流,視情況而定??傊蠋熞膊荒芴涡?。
從報道中看到校方老師和領(lǐng)導的看法基本一致:老師罵學生也是為了學生好,偶爾的幾次嚴厲批評,甚至責罵或者動手,我想都可以理解,但是經(jīng)常性的這種指責和侮辱性的責罵,還讓全班同學一起來孤立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這已經(jīng)不是教育了,而是遠離了教育的宗旨。
每個學校校規(guī)中都有“文明用語”四個字,現(xiàn)在一個班主任在班里公然用非文明用語對一個學生多次辱罵,校相關(guān)領(lǐng)導還表示是為了學生好,這不能不說是學校領(lǐng)導的觀念落伍、甚至是有違真正的教育。由此也可知為什么班主任敢于任性對待學生了。
3,這個老師的教育方式是不合時宜的,嚴重來說是一種侮辱行為。
《論語》一書中,提出教育的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span>
老師對學生要盡量使其發(fā)憤,進一步啟發(fā),或者引起其懷疑,進一步努力去思考探求。現(xiàn)在這個班主任的公然辱罵,到底是為了什么?
顯然不是循循然善誘,難道是使其發(fā)憤?
可是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語言打壓一般很難是一個孩子正常地發(fā)憤起來,鬧不好會讓孩子走向極端。因為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在感覺好時才更有自信,才能做到更好。很顯然小婷也在一般人的范圍之內(nèi)。
針對這個老師的行為,我只能說這個老師太任性、不懂教育的心理、充其量是一個傳授知識的教者,還難以稱之為“師”。
一直受到大家關(guān)注的暴力、霸凌行為,這種長期的任性的責罵是不是也算是一種語言的暴力呢?
4,教師也是人,但是教師必要有一種虛懷若谷的心胸,才能做好教育。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感嘆師道尊嚴失去了以往的地位,這和社會的發(fā)展、物質(zhì)發(fā)展和精神發(fā)展的不相稱有很大的關(guān)系,但是做為老師也是社會中的一部分,是不是在感嘆的同時可以更好地修養(yǎng)自己呢?
對于學生和家長,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還是懂的尊師重教的,不過任何一種感情都是 需要雙方甚至多方共同來維系的。
昨天去孩子學校領(lǐng)畢業(yè)證,真真地越發(fā)感恩學校的老師,看到一位四十歲不到,被孩子們稱之為仙女兒的女老師,她在和孩子們聊天的過程中,真真的感覺到感情的流動,看到孩子看她那仰慕的眼神,我感嘆:這樣的老師又怎能不讓孩子和家長喜歡呢!又怎么不被學生和家長尊重呢!這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一種“友道”相處的師生。
總之:
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引起的是大家的熱議,自動地站隊,卻往往忽視了成長中的孩子。這樣的議論可以是曠日之久,可以是連年不斷,可是一個孩子的初中也只有三年,這三年是一次性的!所以我們在指責他人的同時,在關(guān)注熱點的同時,最好是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如果是家長,就要把這份熱情更多地落實到自己的修養(yǎng)上、落實到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上;如果是老師和學校領(lǐng)導,也最好是把這份熱情和一些感悟切實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中去。
教育的一個大原則是:“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span>
(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