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界線( boundary)是親子互動中極重要的概念,此概念也將延續(xù)到大人們的互動中。
定義: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你的(情緒)是你的(情緒),我的(情緒)是我的?!?/p>
“我難過是‘我的’難過情緒,跟‘你’不一定完全相關?!?/p>
母親見女兒打破碗又哭鬧不認錯,長期在婆家累積的壓力爆發(fā),于是蹲在廚房落淚。女兒發(fā)現(xiàn)媽媽在哭,于是停止哭,前去看看媽嗎。
最理想狀態(tài):心理界線清楚的媽媽會對女兒說:“女兒乖你打破碗是不對,不過媽媽只有因此難過一點點?,F(xiàn)在媽媽流淚傷心,主要是因為別的事情,不是你的責任?!?/strong>
最模糊狀態(tài):心理界線不清楚的媽媽會閑責“都是你不好,惹得我心煩。我平常已經忍得夠辛苦,你還不乖,鬧什么脾氣!你看看,碗打破了還不認錯,整天吵吵吵,我煩都煩死了。我在哭都是你造成的!”
普遍狀態(tài):大部分家長介于兩者之間。媽媽可能會板起臉孔教訓女兒,差不多之后就把女兒趕到客廳,自己擦干眼淚默默收拾情緒。有克制力但心理界線不清楚的媽媽雖然盡量不遷怨女兒,但滿腦子專注在“該怎么把女兒教好,不讓她再度犯錯”;卻沒想到“自己情緒有很多是來自于自己的生活壓力,女兒打破碗充其量只是引爆點”。
心理界線是一種人我之間的心理邊界,將他人與自我區(qū)隔開來。這條界線是一種限制,同時也是種保護。它限制我們不能輕易地靠近他人的內心,不能輕易地了解他人的感受;同樣地它也保護我們不被他人的感受或情緒直接影響,保護我們能在這個界線里面保持自在。
這好似兩位國小學童同坐一張課桌,中間畫了一條邊界。既抽象又真實,讓我們可以在邊界內保持自我范圍,卻也跟邊界的另一邊保持距離。
女兒發(fā)現(xiàn)媽媽在哭,以為是因為自己不乖造成的,因此決定主動做家事、講好話哄媽媽;希望她開心。
人際間的心理界線經常隨著互動模式的變化而變動,或進或退,好似跳雙人舞般,隨著互動行為的節(jié)奏而調整步伐,—步步培養(yǎng)默契。前述女兒打破碗,媽媽很傷心。即使媽媽傷心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家庭壓力,女兒卻不甚明白,于是產生一連串互動行為的變化:
孩子的內心戲:女兒搞不清媽媽如此難過的原因,納悶“這會不會跟自己有關呢?”所以形成一個想法:“如果媽媽難過是跟自己有關,那么最好乖一點,不要讓媽媽傷心?!鄙踔吝€產生新的行為,希望能彌補媽媽的難過:畫圖給媽媽道歉、晚餐主動收桌子、講話甜些。
媽媽的感受:媽媽觀察到女兒的行為,還沒來得及搞清楚自己明確的心理界線,就先從孩子行為中看到:我難過→孩子變乖。
“媽媽難過、女兒變乖”很容易讓此親子行為模式得到向增強:媽媽發(fā)現(xiàn)女兒變乖,口頭稱贊?!畠旱牟聹y獲得證實:“果然媽媽掉淚跟我有關,我變乖媽媽就會恢復。以后看到媽媽難過,我就要乖一點,好讓媽媽心情好起。”
這無形中強化媽媽“模糊心理界線”的傾向,久而久之,媽媽的情緒變成女兒的責任,雙方心理界線更加模糊。媽媽不知不覺間養(yǎng)成“用情緒(如發(fā)怒或落淚)約束/改變孩子行為”的習慣。
最理想而清楚的心理界線是,媽媽能認清:“我的難過是我自己的情緒,跟別人不一定有關。就算跟某人有關,也要搞清楚對象,看是誰讓我那么難過。女兒打破碗雖然造成我難過,但只占一小部分?!?span>
親子間模糊的心理界線易產生“情緒連動”:媽媽難過,女兒行為就會改變箭頭女兒行為改變,媽媽情緒才會平復→雙方越來越熟悉這種互動模式。
媽媽的情緒跟女兒的行為原本沒有必然關系,如今卻勉強將兩者牽連,這樣“搞錯方向”,長期下來易演變成“惡性彼此情緒依賴”( co-dependence)。
媽媽主要是因為爸爸疑似外遇,夫妻情感疏離而悶悶不樂。然而女兒卻“搞錯方向”而希望用行為改變來讓媽媽心情好些,于是邀媽媽一同上街。
女兒的行為:看到媽媽心情仍差,以為自己做得不夠,于是加強“行為改變”的力道。剛開始只是上街逛逛,后來變成拉著媽媽上館子、買衣服,行為“做更多”。
1. 心情還是不好
但媽媽難過是因為爸爸的關系,所以女兒費心思陪媽媽逛街,充其量只能讓媽媽心情“好一點點”。剛開始想說女兒貼心,強顏歡笑也罷。后來女兒“做更多”,媽媽受不了,脫口而出: “你不要只顧自己開心,老要我陪你逛街!”這下女兒可冤枉了,非常委屈地說:“我看你心情不好才陪著你,怎么反過來怪我呢!”于是母女之間反而產生“真正母女問的不愉快”。這新的互動沖突會累積在原本媽媽跟爸爸之間的不愉快之上。
2. 心情真的變好
母女倆逛逛街,結果媽媽心情“真的變好”。此后每當媽媽心情不好就找女兒散心,對夫妻失和的真正原因視而不見。而女兒今后只要見媽媽心情不好就排除萬難陪著媽媽,即使臨時請假或對朋友爽約皆在所不辭。母女情緒連動越來越頻繁,彼此緊纏離不開對方,形成“惡性彼此情緒依賴”。
這是當初沒區(qū)分好心理界線的結果。但事實上,媽媽的情緒大部分是跟爸爸相關,與女兒沒有直接關系。媽媽應該在理智邏輯上搞清楚心理界線,告訴女兒兩者關連性,加以區(qū)分。媽媽感謝女兒貼心,卻也不勉強強顏歡笑;女兒懂了,依舊貼心幫媽媽捶捶背、帶些好吃的回家。女兒盡她努力,不將媽媽情緒當作自己的責任,不因媽媽情緒仍差而過度自責。媽媽也能在這種情緒支持下,整理好心情再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