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對于人類來講,總是未知的,雖然哥倫布從那么早就環(huán)游了地球,但是海洋卻永遠也不會向人類低下頭來……迄今為止,無數(shù)的災(zāi)難已經(jīng)降臨到了雄心勃勃沖向海洋的人的身上,而且這悲劇還在不斷地上演著?!?/span>
——赫爾曼·梅爾維爾《白鯨》
雖然我們之中也有小說里亞哈船長這樣的百折不撓的人,“即使到了地獄,我也不會放過你,我還要接著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槍下之鬼為止”,對海洋化身的白鯨進行著永遠的復仇。
赫爾曼·梅爾維爾
但是拋開一切象征意味,從現(xiàn)實角度說,在與人類糾纏的歷史中,鯨恐怕才是有權(quán)利憤怒的那一方。人類獵捕這種海洋巨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今,人類已經(jīng)成功的直接或間接消滅了絕大部分的鯨。
在上世紀30年代,據(jù)統(tǒng)計,每年大約捕鯨船每年大約殺死50000條鯨,整個20世紀有200萬條鯨死于非命。一些鯨的種群,如世界最大的藍鯨,已經(jīng)減少到原來數(shù)量的1%。如果我是一條鯨,我肯定尋求報復,然而,人們很少聽到有關(guān)鯨攻擊人的新聞和消息。
印尼漁民還在用原始方法捕鯨
歷史上,只有一種鯨不時出現(xiàn)在關(guān)于海洋的恐怖故事和傳說中,欠下了人類的血債,那就是抹香鯨。當然,它更有理由惱怒于我們?yōu)榱税仓盟拿暫烷_發(fā)出的用途,給它招致的慘痛的殺戮。抹香鯨在18世紀的數(shù)量估計是1百萬,上世紀末僅余20萬頭。目前它們的確切的數(shù)量未知,但針對它們的商業(yè)捕鯨已經(jīng)停止,有望有所回升。
抹香鯨是世界上最大的齒鯨。成年雄性平均20米長,重達50噸,壽命70到80年。它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大腦,能發(fā)出比任何動物都巨大的吼聲(230分貝),可以不費力的潛水至3千米以下。而且不要忘了,這種巨獸有牙齒,它不同于那些巨大而溫和的濾食著浮游生物的須鯨表親。抹香鯨最喜愛的食物是諸如大王烏賊、巨型魷魚之類的深海怪物,只要它愿意,它完全可以咬住你,整個吞下你。歷史上也的確曾經(jīng)多次發(fā)生人類的船只與抹香鯨沖突而失事的事件。
最早出現(xiàn)在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中的惡霸抹香鯨,生活在東羅馬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期(482 -565 AD),被人稱作波菲里烏斯或波菲里奧。據(jù)說它肆意弄翻游弋中遇到的船只,禍害了君士坦丁堡的航運業(yè)長達半個世紀。拜占庭名將貝利撒留的隨軍書記,歷史學家普羅柯比烏斯在《哥特戰(zhàn)爭史》中記述了波菲里烏斯最終因意外擱淺而被殺死的最終結(jié)局:
也是在那個時候,人們捕捉到了被拜占庭人稱之為“波菲里烏斯”的鯨魚。這頭鯨魚一直在給拜占庭和它周邊的城鎮(zhèn)制造麻煩達五十年之久,不過不是一直如此,而是有時消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它搞沉過許多船,嚇壞了其他許多船上的乘客,因為它迫使這些船離開自己的航道并且把它們帶到很遠的地方去。因此如何捕捉它變成了皇帝查士丁尼所關(guān)心的問題,但是他無論用任何辦法都達不到這一目的。
不過馬上我就要說明它是怎樣被捉到的。原來當一片深沉的寂靜籠罩在大海之上的時候,有一大群海豚聚集在黑海入口近旁。突然間海豚看到了鯨魚,于是它們便各自逃到所能去的不管什么地方去了,但是它們大多數(shù)來到了桑伽里烏斯河河口的地方。就在這同時,鯨魚得以捕到一些海豚并且立即把它們吞吃了,而隨后,或是因為還沒有吃飽,或是出于爭強好勝的性格,這頭鯨魚還是像先前一樣的追趕,但最后它自己卻不小心的來到離陸地很近的地方。
在這里它陷入很深的一片泥沼之中,并且,雖然它極力掙扎以便盡快擺脫困境,但它仍然完全無法逃出這個淺灘,反而在泥里越陷越深。當附近所有的居民都知道了這件事時,他們立刻來到鯨魚這里,雖然他們從各個方面持續(xù)不斷的用斧子砍它,但即使這樣仍然無法把它殺死,于是他們便用一些粗大繩索把它拖上岸。他們把它裝到車上之后,發(fā)現(xiàn)它的長度大約有三十腕尺(約14米),寬度約有十腕尺(約4.5米)。在把它分解成若干堆并相應(yīng)地加以分配之后,有的人立刻吃了它的肉,有的人則決定把他們分到的部分加工保存起來。
愛德華·吉本也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提到了 “波菲里烏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一側(cè),查士丁尼皇帝和狄奧多拉皇后的夏宮赫拉烏姆苦于這頭鯨的騷擾,它經(jīng)常把游船拖走,讓漁民不敢打魚,更時常摧毀船只,使乘客葬身大海。
從巨大的尺寸和兇猛習性上看,學者們普遍認為波菲里烏斯是一條雄性抹香鯨。雖然抹香鯨在地中海出現(xiàn)相當罕見,但并非沒有記錄。拜占庭人的什么行為激怒了這條鯨,導致它常年不懈的向船只發(fā)起攻擊如今已經(jīng)不得而知。普羅柯比烏斯也承認五十年來可能并不止一條鯨在這里出沒,實施恐怖襲擊,但鑒于成年雄抹香鯨一般都比較孤僻,也有很長的壽命,同一條鯨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當然,最著名的災(zāi)難制造者還是梅爾維爾筆下那頭叫莫比迪克的白色抹香鯨。文學鑒賞家告訴我們,莫比迪克象征著無常的、惡魔化的大自然,寄托了人類對自然界對立和恐懼的情緒等等,這誠然沒錯。不過梅爾維爾的確是基于當時在捕鯨人中廣為流傳的著名事故而創(chuàng)作他的故事的。
真實事件的主人公叫“摩卡迪克”。瞧,名字都沒怎么變,是一條在南太平洋智利摩卡島附近海域出沒的70英尺長的抹香鯨。美國記者、探險家杰利米·雷諾茲寫道:“這頭聞名遐邇的怪獸總是能在與人搏斗的過程中百戰(zhàn)百勝,它是一頭上了年紀的雄鯨,體型巨大,力量驚人。”
從它1810年首次在莫查島被觀察到,直到1838年被捕獲,曾多次在捕鯨船的圍剿下幸存。這期間,摩卡迪克身中19根魚叉,摧毀了14艘小艇,導致三十余人死亡,并重創(chuàng)三艘捕鯨船,兩艘法國和澳大利亞的商船據(jù)說也被它弄沉。那時,在捕鯨者們的大本營馬薩諸塞州的南塔基特島,或是在太平洋上,不同船只在海上相遇,船員們最常用的問候語竟然是“從摩卡迪克那兒帶了什么消息嗎?”
杰利米·雷諾茲的紀實文學《摩卡迪克:太平洋上的白鯨》封面
你可能從摩卡這個名字聯(lián)想到這條鯨的顏色是棕色或黑色,但摩卡指的是它經(jīng)常出沒的那座島。實際上這條鯨得了白化病,通體發(fā)白,仿佛披了一層羊毛,頭部罕見的寄生著大量藤壺。正是梅爾維爾筆下描繪的模樣。
摩卡迪克的暴戾多半是人類一手造成的結(jié)果,被船追,被魚叉刺,再好脾氣的動物也會變成惡魔。同時代的另幾樁著名的鯨難事件也同樣如此,并給了梅爾維爾描寫裴廓德號沉沒的第一手素材。
1819年11月20日,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的海域,埃塞克斯號捕鯨船被一條據(jù)說足有85英尺長的巨大抹香鯨反復沖撞而沉沒,幸存的船員在海上漂流了三個多月,僅有5人靠抽簽殺死同伴,并食用他們的肉而活著獲救。在事故發(fā)生時,埃塞克斯號并沒有追捕那頭肇事的鯨,而是在處理他們先前捕獲的鯨尸。也許,正是同伴的尸體激怒了巨鯨,使它化身為復仇之神。
2015年12月即將上映的電影《大洋深處》即是以埃塞克斯號沉沒事件為題材
埃塞克斯事件30多年之后的1851年8月20日,也就在梅爾維爾的《白鯨》出版的幾個月前,安-亞歷山大號捕鯨船在南美海域沉沒。當時,安-亞歷山大號正追捕一條巨大的抹香鯨,摧毀了幾艘小艇之后,逃亡中的巨鯨被仍不放棄的船員激怒,掉過頭來以15節(jié)的速度撞向捕鯨船,在船體上撞出巨大的洞,最終導致了船的沉沒。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上半葉,據(jù)說有近百艘捕鯨船和貨船被抹香鯨撞翻、擊碎或沉沒,很多捕鯨者葬身鯨腹,但在歷次可靠的記錄中,抹香鯨主動襲擊各種船只的行為,只能認為是保護自身和同伴、后代安全的一種本能,更多是在被人類所傷之后,進行的垂死掙扎。這種聰明的動物不應(yīng)該僅僅成為傳說中海洋的恐怖化身,更不該僅存在于歷史之中。
我愿撥云霧而登高,揭開頭巾一睹真實的容貌。歷經(jīng)現(xiàn)代科學洗禮,精神仍在中世紀的保守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