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那天,有椿芽在菜場上市,八十元一斤,狠狠心還是沒買,此事一直讓我耿耿于懷。賣菜的阿姨說,那是從云南空運來的。我也知道本地的香椿可沒那么早。
江南一帶的氣候,到了驚蟄,也就一些雜草有復蘇的跡象,因為地面相對溫暖。我還沒見到有什么樹或灌木抽出嫩芽來。只有一個例外,院子里的牡丹,在驚蟄前就抽出了葉芽,而且那芽像極了香椿。
牡丹的葉芽,像極了椿芽
春分前一日,在桐廬山村過鄉(xiāng)村生活的濱斌上樹摘椿芽,并記了沈復在《浮生六記》開篇的一句話:“天之厚我,可謂至矣。東坡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話雖如此,然而濱斌并沒有記之筆墨,要交付的稿件也沒有來,理由是農事太忙。也是,此時”望杏敦耕“,不下地干活,伏在案頭,未免有辜彼蒼之厚。
我見過香椿樹,卻并沒有機緣見剛發(fā)芽的香椿。便問他索要香椿的圖片。
“怎么爬這么高?!?/span>
“低的都被人摘了?!?/span>
這些都是村里的香椿樹,無主,低矮處長出來的椿芽早被人采走了。濱斌說,菜場所賣的香椿,都是將樹修剪成容易采摘的高度。我想也是,若是都要這樣爬樹,零散采上一些來賣,八十元一斤也就罷了。
何叔在采椿芽
今天早上去逛菜場,又見香椿。應該便宜不少了吧。
“這香椿多少錢一斤?”
“一把十塊錢?!?/span>
我拿了一把掂量著,阿姨回應了一句“差不多二兩吧”。還是沒便宜多少嘛,不過十塊一把這種賣法很容易接受,便要了一把,終于釋懷。回到家,打算做一個香椿炒蛋,打開冰箱,發(fā)現(xiàn)只剩一個雞蛋。再次耿耿于懷。春光再好,也不想再出門跑一趟,便找了個碟子,放了點水,把香椿的莖部泡在水里,待明天中午再用。
一邊又糾結著會不會不夠新鮮。過去農村,一些人家的院子里會種一株香椿,截短了,讓長很多分枝,從春分至清明,椿芽不停生長出來,有“門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斷”的說法。其實能采椿的時間也不會太長,最長不過一個月。臨近谷雨,椿芽就不好吃了,“雨前椿芽嫩無絲,雨后椿芽生木質”,更何況,一株椿樹也經不起天天采,一個芽都不讓長。
現(xiàn)在有南方空運,延長了一些嘗椿的時日。其實古代也有,一騎紅塵妃子笑這樣的事也發(fā)生在香椿上。劉侗《帝京景物略》中有“元旦進椿芽、黃瓜,一芽一瓜,幾半千錢”的記載,劉侗是晚明人,所說元旦指的是農歷正月初一,可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陽歷元旦,即使如此,那個時候要在正月初一吃到椿芽和黃瓜,有多奢侈。此時的兩廣也難得有椿芽。
也有記載說,明代有“供御”蔬菜的“官菜園”,中有暖棚。香椿乃樹,并非青菜蘿卜,要在棚內養(yǎng)護,也就皇家能做。京城的百姓要能吃到本地自然生長的香椿,還得再等兩月,清明后才有。
香椿除了炒蛋,另有一道“香椿魚”的吃法,聽起來是一道大菜,卻是記載在明代的《救荒本草》里,其實不過是用香椿掛了面糊在油里一炸,形狀像魚,吃起來酥脆柔嫩。就像早春,拿玉蘭花瓣油炸一樣,一口下去,嘗一個脆,帶著咬春的意味,冬天已然下肚,春天已經到來。
不過,吃香椿越新鮮越好,市場上擺放多日的香椿就別買了,像我那樣懶著多放一日,就會多一生出一些亞硝酸鹽來,吃之前必須焯水一分鐘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