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房屋中介都致力于納入優(yōu)質房源,那意味著更多成交機會。東京 R 不動產的創(chuàng)始人馬場正尊卻對“垃圾建筑”情有獨鐘。
這些所謂的“垃圾建筑”中,既有停業(yè)的電影院、無人問津的倉庫,也有占地面積幾百平方米的古舊民居——為了不斷適應日本建筑基準法的各項規(guī)定,或者迎合買家或租客的需求,它們必須接受各種改造。
△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馬場正尊決定嘗試空間改裝后,將一處倉庫改為建筑、裝潢設計類新媒體 REWROK 編輯部,命名為“Un.C.- Under Construciton-”,實踐不同的辦公形態(tài)。馬場正尊還是 REWORK 的主編。圖片來源 | Open A
馬場正尊和“垃圾建筑”產生關聯,始于他在 2003 年創(chuàng)辦建筑事務所 Open A 的時候。受美國舊屋改造經驗啟發(fā),他想在日本做一樣的事,可一旦找中介咨詢,又總遇到各種障礙——對于日本房屋中介來說,“原樣奉還”是絕不能打破的原則。
有意思的是,屋主卻常常會給出完全相反的答案。在一次改造中,馬場正尊把一層的停車場改成了辦公室,“竟然還能變得這么酷。”屋主評價說。
“這個業(yè)界已經僵住了,明明是需要的信息,卻無法流通、傳遞?!边@也是馬場正尊在 2003 年開始他自己的房屋中介事業(yè)——東京 R 不動產——的初衷。他曾經用來記錄、介紹空房子的個人博客,也是東京 R 不動產的雛形。
馬場正尊的多重身份為他的選擇開拓了更多可能性。他是建筑師,因而東京 R 不動產有資格重新設計、規(guī)劃“垃圾建筑”。他曾經擔任建筑設計雜志《A》的主編,也在廣告公司工作過,明白話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潮流。
即便是不受人待見的“垃圾建筑”,在馬場正尊看來,它們都有自己的風格標簽——復古風、商店街、出租屋,或者天臺……他的中介公司為此設計了十來種標簽。他也知道“好故事”在營銷中的重要性,只要跟房東打聽打聽,他們就能挖掘出建筑物的歷史、特色,獲得一個吸引人的廣告文案。
△ 東京 R 不動產的主頁,你能看到左邊“復古風味”、“眺望GOOD”、“水邊/綠”等標簽,推薦的房子也有“緊縮的立方體”、“重獲新生之家”等文案。圖片來源 | Open A
這種與其他中介不同的做法,很快在一堆無趣的租售信息中脫穎而出。自 2003 年以來,東京 R 不動產以東京為起點,其“垃圾建筑”改造項目現已覆蓋鐮倉、金澤、大阪、京都、神戶、鹿兒島等 9 個城市。這些建筑也不僅僅是私人用途,有些也改造成了公共空間,R 不動產的業(yè)務范圍,也由住宅拓展到辦公大樓、零售空間等領域。
2013 年,馬場正尊以東京 R 不動產為主體,將自己 8 年間的實踐改造經驗編輯成書,陸續(xù)出版《RePUBLIC:公共空間的改造》《PUBLICDESIGN:新型公共空間的做法》等書。
這個話題如今在日本城市更新領域備受關注。東京本身就不是一個公共空間特別充足的城市——與歐洲不同,東方的文化與建筑形態(tài),讓東京這種人口高密度城市無法設置足夠多供人小憩的廣場。在這種前提下,如何在既有建筑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公共空間,就成為一個東京的建筑師們都試圖解決的課題。
更何況還有那么多空房子——日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人越來越少,房子卻太多了。日本總務省曾在 2017 年出臺一份“空屋報告”,僅在東京首都圈及周邊地區(qū),就存在近 82 萬間被廢棄的空屋,日本全境內的空屋數量則約為東京地區(qū)的 10 倍。由此,東京 R 不動產開始主動參與公共空間改造項目。
在這一次次公共空間改造實踐中,馬場正尊意識到一個問題——政府與民間企業(yè)、民眾的關系正在變得不太一樣。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財政狀況,日本政府正在向海外學習,推廣“公民連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 PPP)模式,引入民間企業(yè),讓它們參與改建、修繕、重建公共設施,分擔行政機構的運營職責。
可以想象,不同性質的組織在一起做事會有怎樣的摩擦。“民間企業(yè)和行政機構的節(jié)奏、話語和邏輯,實在是相差得太多了?!瘪R場正尊說。
南池袋公園就是一個例子。這座位于東京鬧市的公園,曾因治安問題無人愿意靠近,如今卻顯得生機勃勃。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就有一家選址在公園邊上,公園里既有讓人休憩的草坪,也有足夠的臺階與長凳,甚至還有乒乓球臺、滑板練習場等運動設施。每個月,這里還會定期舉辦臨街集市、戶外電影院等主題活動。公園地下建造了停車場,其中一部分出租給電力公司的變電所,確保了收益。馬場正尊很喜歡自己參與的這個改造項目。
△ 改造后的東京南池袋公園,在都市叢林中提供了與商業(yè)結合的新型公共空間。圖片來源 | Open A
△ 東京南池袋公園改造項目的空間分布企劃示意圖。圖片來源 | Open A
然而,在此之前,公園的行政網站上刊登了許多禁止事項,管理人員也非常抵觸伴隨改造出現的各種活動企劃,他們普遍認為,公園“不能被人隨意占用”。
這些矛盾真的毫無緩和的余地嗎?在南池袋公園改造完成后的一次活動中,興奮的參與者離開了規(guī)定的活動區(qū)域,但在那種氣氛下,管理人員也沒法阻攔什么?!半m然規(guī)則很重要,如果我們積極去推動某些事情,規(guī)則也可能因此而改變?!瘪R場正尊說。
不僅是政府,在一個項目中,任何利益相關方都有可能成為“反對者”。最近,在日本山形縣的一所廢校里,馬場正尊和團隊在推進藝術中心改造計劃——盡管市長大力支持,年輕的藝術家們躍躍欲試,一些老人和畢業(yè)于這個學校的校友卻頻頻到工地抱怨,說改造破壞了回憶。從未接手過改造的施工負責人也并不信任項目。
馬場正尊建立了一個專項組來應對這種情況。這是他探索到的一個解決方案——政府派遣專人與民間企業(yè)對接,解決建筑、財政、項目、法務等各方面的難題。
“現在東京 R 不動產還是民間和政府的‘翻譯’,幫助雙方溝通……做公共空間項目的時候,我們意識到行政機構是樹形構造,機構之間并無橫向關聯,所以我們想創(chuàng)建一個橫向的組織。”馬場正尊說。
當然,居民也不是那么頑固,他們有可能改變態(tài)度。在另一個項目中,經過改造的商店街登上報紙,名氣越來越響,原本的“反對者”紛紛把功勞攬到自己身上。有一家店本來特別反對,但改造完成后,那家店得到了不錯的評價,店主立刻改了口:“雖然花了點時間,但干得還不錯?!?/p>
“人類真麻煩。”馬場正尊嘟囔說。因為需求不斷增加,他的公共空間改造事業(yè)還是在不斷發(fā)展。2015 年,他成立了公共 R 不動產,專營公共空間改造事業(yè)。近來,他還與日本神奈川縣小田原市聯手,改造當地的歷史建筑物——不止開放參觀,還在宅邸內開設畫廊、咖啡店。
實際上,馬場正尊或許已經改變了公共空間改造的規(guī)則。每開始一個更新項目,他們通過網站征求民間意見與企業(yè)方案,也在線下舉辦座談會,邀請行政機構、企業(yè)、公眾三方參與。
2018 年,毗鄰琵琶湖的大津市啟動水邊設施更新計劃(Otsu Lakeside Renovation Project),公共 R 不動產和市政府的社區(qū)營造部門承辦了一次意見征詢會,一同整理了調查結果。
每個城鎮(zhèn)面臨的困境各不相同,有時,一次活動顯然不夠。位于琵琶湖北岸的長濱市,早在 30 年前便引進了社區(qū)營造的理念,吸引了大量觀光客,但繁榮一時的商業(yè)街,近年又出現了不少空店。馬場正尊聯合政府和當地旅游從業(yè)者、居民,分別舉辦了 4 場實地考察和意見征詢會,重新探討長濱的魅力。
如今,馬場正尊和他的東京 R 不動產,已成為“不務正業(yè)的房產中介”的代名詞。也正因為有這些希望創(chuàng)新的機構存在,變化正在日本各處陸續(xù)發(fā)生?!按笸栌械貐^(qū)”的公民連攜計劃,就是一個在提到東京公民聯攜經驗時繞不開的經典案例。
這片街區(qū)地處東京站和皇居之間,土地所有者在 1988 年成立了社區(qū)營造協會,近年來,通過與政府協作,靈活置換容積率,一系列改造項目在此“發(fā)芽”,不僅更新了老建筑,還拓寬了人行道,改造地面、地下零售商圈,讓整個街區(qū)重新吸引更多人群。那些參與改變的公司與機構,也獲得了更多商業(yè)機會。
這種案例對馬場正尊他們是一個正面的鼓勵——無論是商業(yè)回報還是改造帶來的社會價值。“因為節(jié)奏、話語、邏輯上的差異,很容易形成與行政機構對立的局面,沒辦法共乘一艘船,現在也沒有解決辦法。但通過逐漸積累成功案例,我們相信局面會有所不同。”馬場正尊說。
疫情爆發(fā)前,未來預想圖采訪了前來上海參加城事設計節(jié)的馬場正尊,他與我們分享了他理想中的公共空間事業(yè)。
未來預想圖
×
馬場正尊(Baba Masataka)
東京 R 不動產創(chuàng)始合伙人
建筑設計事務所 Open A 代表
Q:為什么會想到做公共空間改造?
A:大約 15 年前,我創(chuàng)建了東京 R 不動產,本意是制作一個能將民間的建筑物和民間的企業(yè)或者人聯系起來的網站。當時,我察覺到日本興起了一股改造建筑的潮流。我認為接下來不得不接受改造的,將會是公園、道路、圖書館這些公共設施,所以,大約七八年前,我開始主動尋找這方面的改造機會。
Q:現在東京 R 不動產在做什么樣的業(yè)務?
A:目前,東京 R 不動產覆蓋日本全國 9 個城市,主要是配對房源與客戶、設計并銷售建筑物,還有很多其他的業(yè)務。東京 R 不動產和我主持的 Open A 建筑事務所有關聯,會參與一些城市更新企劃,另一個就是“團地 R 不動產”——團地就是日本的老公寓,我們會去改造它們。除此之外,還有線上建材商城 Toolbox。
Q:公共 R 不動產和東京 R 不動產是怎樣的關系?東京 R 不動產為什么會同時做這么多事情?
A:因為開設了公共 R 不動產,我的建筑事務所 Open A 現在有了更多接觸公共空間改造項目的機會。R 不動產集團的特征是橫斷型,并通過網絡形態(tài)的架構,逐漸擴大從事的領域。一般來說,設計事務所就是設計事務所,房地產公司就是房地產公司,建材制造者就是建材制造者,媒體就是媒體,但是我認為面對社會問題,需要一種“應對的力量”,所以在 R 不動產集團,我們結合多種手段,去尋找最好的解決辦法。
Q:你理想中的公共空間是怎么樣的?
A:我覺得是能讓每個人都覺得“這是自己的空間”的地方。迄今為止的公共空間,比如公園、道路,都會給人“由行政機構管理的空間”的印象,因此人們大多滿不在乎,當然,我也認為會有人站出來說要維護環(huán)境。正因如此,如果人們能把大家的公共空間當作自己的空間,不就會積極快樂地、珍惜地去使用它了嗎?
Q:截至目前,你最中意哪個公共空間改造項目?
A:最近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一個叫 Inn the Park 的項目,那是一個能讓人們過夜的公園。乍聽到露宿公園這個說法,很多人會驚訝,不過那個公園現在變得非常有名!還有就是南池袋公園,最近在東京很受關注。那里原先治安很差,但現在氛圍變得很好,開起了咖啡店,我們也在實行集市之類的企劃。去年,一對夫妻在那里舉辦了結婚儀式,周圍的路人都向他們獻上祝福。我們還在公園里放映電影,找到了公共空間的新用途。
△ Open A 與靜岡縣沼津市合作,將延續(xù)了 30 多年的公共建筑“少年自然之家”,改建為能讓人們在里面過夜的公園項目——Inn the Park。圖 1 為旅館主樓,圖 2 為樹林中提供兩張床鋪的帳篷。圖 3 是室內改造前,圖 4 是室內改造后。(注:很多公共空間項目由 Open A 參與,這些業(yè)務也會放入東京 R 不動產的關聯業(yè)務領域。)
Q:一般來說,日本的“公民連攜”是怎么樣的形式?程序上是什么樣的?
A:現在,日本的“公民連攜”,也存在“官民連攜”的說法,意思是一樣的。確切地說,這個名詞大概是最近 5 年出現的。至今為止,日本的公共空間改造大都是由行政機構主導,但是,日本現在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難以周轉公共設施的管理資金。如果不把這件事情交給民間來做,機構可能會破產,不如說,我認為地方政府今后一定會破產。在日本經濟衰退的現狀下,民間企業(yè)分擔行政機構的職能是一種必然,我們就想著盡興、盡力地完成這些項目。
Q:怎樣才能在“公民連攜”的模式中取得平衡點?如果出現各方互不相步的情況,該怎么解決?
A:其實我也深受困擾。民營企業(yè)會擁有一種公共思維,相對的,讓行政機構去理解這種思維,在最初階段是很重要的。最初,我創(chuàng)建東京 R 不動產,只想做一個媒體網站,但是我發(fā)覺民間企業(yè)和行政機構的節(jié)奏、話語和邏輯,實在是相差得太多了,所以現在東京 R 不動產還是民間和政府的“翻譯”,幫助雙方溝通。這很麻煩,但我們不得不去做。做公共空間項目的時候,我們意識到行政機構是樹形構造,機構之間并無橫向關聯,所以我們想創(chuàng)建一個橫向的組織。
Q:公共 R 不動產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會是什么樣的?
A:日本的地方政府現在很流行搭建數據庫,所以我們想創(chuàng)立日本第一家記載公共空間改造的數據庫。另外,我們還想制作一本記載了不同交流模式的案例書。好不容易遇上了這樣一個風向,我們想做一個民間企業(yè)和政府都能使的系統(tǒng)——這就是公共 R 不動產的誕生。
Q:目前為止公共 R 不動產也積累了很多實際案例,其中有沒有效果不太理想的?
A: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節(jié)奏、話語、邏輯上的差異,很容易形成與行政機構對立的局面。怎么在這個節(jié)點上,讓大家乘上同一艘船,現在還沒有解決辦法,但是通過逐漸積累成功案例,我們相信局面會有所不同。目前來說,合作既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
Q:讓大家乘上一艘船的條件是什么?
A:重要的是,行政機構里要成立一個專項組,有專人負責建筑、財政、項目、法務。還有就是需要民間企業(yè)和政府對話,建立共同目標,一起思考需要簽訂什么樣的合同。如果只是某一邊給出合同,那肯定就完了。能否坐下來好好對話,一起商定合同,通過溝通來決定實現目標的方法,我認為很重要,但這很難實現。
Q:政府一方通常會有什么理想?
A:政府的話,其實不可能有什么理想,因為必須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為了理想的風景一起奮斗,這種模式他們從沒有做過,對我們來說倒是很常見。有時,他們會說“只要這樣做就好了吧”。
Q:推廣公民連攜的過程中的矛盾,有沒有能夠分享的具體案例?
A:這方面的案例其實有很多。最近我們在做的一個項目是把山形縣的廢校再生為藝術中心。市長很支持我們,但是施工負責人說這很麻煩,況且他們也從來沒做過廢校的改造,所以一直阻止我們,于是我們成立了專項組來應對這種情況。居民們亦敵亦友——年輕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者會想要實驗性地嘗試一下,但是那所學校的畢業(yè)生、老爺爺老奶奶會專程來抱怨。
Q:假如一開始大家是反對的,那么實際看到成果以后,他們會不會改變想法?
A:改變想法的人很多。之前商店街的改造就是這樣,我們惹怒了當地的老人、大人物,但是項目完成后,商店街上了報紙,甚至還在議會發(fā)表了,他們就會說“看吧,這都是托了我的福”。這件事成了大家的功勞當然是最好的。有一家店鋪本來特別反對,改造完成后,這家店被大家夸獎了,那個老爺爺就說“雖然花了點時間,但干得還不錯”。人類真麻煩。
-
文:邢夢妮 | 編輯:趙慧 | 微信編輯:呂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