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代的耗羨何以成為貪腐之源?康熙無能為力,雍正用一招整治

眾所周知,古代使用的貨幣不是紙幣,而是黃金、白銀或銅錢等金屬鑄幣,明清兩朝時官府則是統(tǒng)一用白銀來征收田賦。這些白銀從千家萬戶征收而來,大小都不相等,其中還有很多是散碎銀子。為了計量、存儲方便,官府會把那些碎銀子進行熔化,再鑄成大錠銀,上繳到國庫。

在熔鑄白銀的過程中就帶來一個問題,那就必然會有白銀的損耗,這就叫做“火耗”。這些火耗積少成多,總量是相當驚人的。官府當然是不可能承擔這些損失的,最終還得攤派到老百姓頭上,辦法就是作為附加稅,按照每戶的繳銀比例來分攤。

除此白銀的火耗之外,官府攤派給老百姓的還有一種,叫做“羨余”,也就是糧食存儲、運輸過程中由于人力因素(如天氣導致霉變、保管不當)或非人力因素(如老鼠、鳥雀偷吃)造成的損耗。

“火耗”和“羨余”這兩種附加稅,合稱“耗羨”。

從明代開始,“耗羨”正式作為一種附加稅對老百姓開征,到了清朝時期,“耗羨”的數(shù)量逐步增加,并成為州縣地方官殘酷盤剝百姓錢糧的法寶,并有一定的隨意性。

隨時這一情況的加劇,“耗羨”成為貪腐之源,也就是制造大批貪官污吏的肥沃土壤,久而久之,竟難以去除,而被最高統(tǒng)治者所默許,不過在所征的額度上有所限制而已。

康熙在位時,“耗羨”征收額度比明代大為增加,康熙自己就說:“各省文官私派加耗,武官空糧等事,朕頗得聞知?!?/p>

然而這位堪稱一代英主的皇帝,并沒有想出妙策使“耗羨”滋生貪腐這一棘手的問題得到解決。盡管他表彰清官不遺余力,懲辦貪官污吏也多有舉措,但到了他在位晚期,始終對“耗羨”難題無能為力,使得官吏的腐敗、吏治的廢弛卻日益嚴重,似乎一切都積重難返。

濫征“耗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與清代官員的俸祿多寡有著密切聯(lián)系。

清代官員的俸祿并不高,在京文武官員每年俸銀為:一品180兩,二品150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1錢,從九品31兩5錢。

官員的俸米則按照每兩俸銀給1斛米的標準支撥。在外文官的俸銀與京官相同,沒有俸米;在外武官的俸銀只及在京武官的一半。

這么低的俸祿,別說負擔無薪俸的吏員以及衙門的各項開支、迎來送往的花費等,就算是維持一家的日常開支也捉襟見肘。

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官員只好通過征收以“耗羨”為名義的附加稅,一部分以類似賄賂的形式孝敬上司,一部分則中飽私囊。

長此以往,人的欲壑難填,再加上官員的晉升完全取決于上司的好惡,賄賂自然是多多益善,“耗羨”之征也一年重似一年,人民的負擔則日甚一日,顯然不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

當時地方官府借“耗羨”之名橫征暴斂,已經(jīng)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嚴峻的形勢呼喚改革,然而康熙并沒有承擔起這一重任。洞悉民間之弊、有革故鼎新魄力的雍正在即位之初就大膽進行了改革的嘗試,他憑借“耗羨歸公”這一招,在一定程度上扭轉(zhuǎn)了“耗羨”滋生貪腐的局面。

何謂“耗羨歸公”呢?就是把原來州、縣官私征私用的“耗羨”一律解繳省布政司,一部分充為公用,一部分抵補虧空,剩下的就按官階大小給各官做養(yǎng)廉銀。

可見養(yǎng)廉銀制度與“耗羨歸公”的施行是緊密相聯(lián)的,養(yǎng)廉銀的分發(fā)取決于“耗羨”的征收。這就將原來半遮半掩的附加稅變成了正稅的一部分向老百姓攤派。

從納稅人的角度看,似乎并沒有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變化,但由于將這項附加稅置于光天化日之下,有了定額,州、縣官難以私加私派,即使多征也必須上繳,不能截留,這無疑對納稅人是有好處的。

與此同時,由于養(yǎng)廉銀按級發(fā)放,從整頓吏治與官場頹風上講,在一定階段與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其積極作用的。

雍正實行“耗羨歸公”,既可以整頓吏治,又可以收回地方上的一部分經(jīng)濟特權,從而加強了君權,真可謂一箭雙雕。

但總的來說,實行“耗羨歸公”以后,各地的“耗羨”率因貧富不均而有所差異,但一般都呈下降的趨勢,這無疑部分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日益激烈的矛盾。

把“耗羨”變暗取為明征,并由一省之布政司統(tǒng)籌安排,減少了地方官員中飽私囊的貪污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各省虧空的錢糧。

作為理財手段,“耗羨歸公”也是成功的。而養(yǎng)廉銀制度的建立,對肅清吏治,也的確可收一時之效。

這個過程其實折射出了一個千古不易之理:任何社會絕不能將反腐倡廉寄托于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廉潔自律上,而必須有一定的制度約束,才能事半功倍。

耗羨歸公與養(yǎng)廉銀制度,盡管是雍正無可奈何中作為“權宜之計”的選擇,但畢竟屬于制約性的措施,因而可在一段時期內(nèi)肅清官場,這是值得我們稱道的地方。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在乾隆中葉以后,不但沒有讓“火耗漸省”,反而變本加厲,征收“耗羨”的問題又走上了老路。這是由不合理的封建專制制度所決定的,當然不是雍正所始料能及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讀《海瑞傳》道德榜樣和嚴刑峻法不足反貪
雍正為何下耗羨歸公這步險棋
清朝初期,當個清官到底有多難?“于青菜”的故事會告訴你答案
釋讀中國歷史337:雍正皇帝13年的制度建設,為后來封建社會繁盛的頂峰奠定了基礎
清朝的兩種特殊“銀子”,一種讓大清走向盛世,一種讓大清衰亡
愛新覺羅·胤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