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3:暈輪效應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平均判刑(年)
罪名 吸引人的 不吸引人的 控制組
欺詐 5.45 4.35 4.35
偷竊 2.80 5.20 5.10
* 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也稱慈悲效應(Leniency effect):是指人們在評價他人時對他人的正性評價超過負性評價的傾向。在一項研究中,大學生把92%的教授評定為“好的”,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對他們同時有正性和負性印象時也如此。西爾斯(Sears)認為這種偏差只發(fā)生在評定人時,他稱之為人的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對于這種偏差發(fā)生的原因,心理學家有兩種解釋:一是由馬特林(Matlin)提出的“極快樂原則”(Pollyanna principle),它強調(diào)人們的美好經(jīng)驗對評價他人的影響,認為當人們被美好的事物包圍的時候,比如善良的他人、晴朗的天氣等,他便覺得愉快。即使后來發(fā)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自己生病、鄰居對自己不友好等事情,人們依然會依照美好的經(jīng)驗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做出有利的評價。其結(jié)論是,大部分的事物總是被評價得高于一般水平,因為與不愉快的事情相比,愉快的事情更容易被人回憶起。
對慈悲效應的第二種解釋則僅僅限于我們對人的評價。西爾斯指出,人們對所評定的他人有一種相似感,因此人們對他人的評價要比對其它物體的評價更寬容。人們傾向于對自己作較好的評價,所以對他人的評價也比較高。但這種慈悲效應只發(fā)生在評價人的時候。
2、個人知覺的線索
知覺他人的過程包含許許多多的線索,正是通過這些線索,我們對他人的了解才準確而令人信服。一般來說,這些線索有:
(1)情緒
我們常常根據(jù)他人的情緒來推斷其內(nèi)部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情緒是我們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線索。對于他人外在、可見的特質(zhì),人們知覺的準確性極高,而對他人的內(nèi)部狀態(tài),比如感覺、情緒、人格等就比較困難。但即使很困難,人們還是通過各種方式加以了解。早在1938年,美國心理學家伍德沃斯(Woodworth)就指出,人的情緒可以被安排在一個六分的連續(xù)維度上,任何兩類情緒是否能被區(qū)分,與它們在這個維度上的距離有關(guān)。現(xiàn)在的大部分心理學家則承認人有七種不同的情緒:
快樂、高興
驚奇、迷惑
害怕、恐懼
悲傷
生氣、憤怒
厭惡、受辱
好奇、懇切
1872年,達爾文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fā)研究了表情的跨文化特性,發(fā)現(xiàn)面部表情在任何地方都表達著同樣的情緒狀態(tài),比如高興的時候面帶微笑,憂慮的時候會皺眉頭等。這種表情的共同性對人類具有極大的生存價值,達爾文稱這種共通的表情乃進化而來,因為它允許我們向別人表達我們的情緒,從而控制他人的行為。
專欄2-1: 微笑有哪些含義?
一般認為,微笑的含義有兩種:第一種含義認為微笑是快樂或高興等基本情緒,按照這種觀點,任何令人快樂的事都能使人微笑;另一種觀點認為微笑是一種溝通性的動作,而與基本情緒無關(guān)。為了弄清這個問題,Kraut和Johnston(1979)做了一項實驗,通過觀察日常的人際接觸,以驗證微笑的這兩種含義。在研究中他們發(fā)現(xiàn)打保齡球的人在做社會接觸,比如看他的朋友時便微笑;而逃避社會接觸,比如看地面時便不微笑。Kraut和Johnston據(jù)此推論說微笑并不全代表快樂。在同一實驗中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打保齡球的人在全倒(spare或strike)后有30%是時間在微笑,其他時候有23%的時間在微笑??梢姡⑿仁且环N溝通手段,也是快樂的表達。在另一項觀察研究中,研究者想考察跑步者的微笑是由于有朋友同行(正在進行社會接觸)或是因為天氣好而感到快樂。如表2-4所示:研究者發(fā)現(xiàn)天氣的影響極小,而朋友同行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微笑似乎是社會互動的一部分,是一種溝通技巧,而不僅僅是愉快情緒的一種實際信號。
表2-4:跑步者微笑的百分比
好天氣 壞天氣
與朋友同行 61% 57%
單獨 12% 5%
(2)非語言線索
一般說來,人們使用三種信息通道來表達與自己有關(guān)的信息,最明顯的是語言溝通(Verbal communication),即一個人談話的內(nèi)容。其它二種是非語言的,它們提供了更微妙的線索,非語言溝通包括非語言的視覺線索和超語言學線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姿勢及外觀行為,而后者指談話內(nèi)容之外的所有的信號,如頻率、振幅、速度、音質(zhì)等。
* 非語言的視覺線索
一是距離(Distance):一般而言,當某人對另一個人愈友善、愈親密時,會選擇較小的距離。而人們希望讓他人覺得自己友善時,也會選擇較小距離。因此,我們可以從別人選擇的距離來了解他人對我們的態(tài)度。但是,在這里我們也應該考慮到文化因素對人際距離的影響。早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類的空間行為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文化規(guī)范(Cultural norms)決定著人們的距離偏好。他們發(fā)現(xiàn)美國人在于他人交往的時候選擇較大的距離,而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選擇較小的距離。這樣的距離有時候會使不同文化的人在交往中產(chǎn)生誤會,比如當一名美國人和一名巴基斯坦人交往的時候,美國人可能會覺得對方過分親熱,而巴基斯坦人卻覺得美國人冷漠。
二是身體姿勢(Gestures):身體的不同姿勢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比如你高興的時候可能手舞足蹈,而害怕的時候可能會萎萎縮縮。近10幾年以來,有許多以體態(tài)語言(Body language)為主題的暢銷書籍就指出:只要觀察他人的身體移動姿勢,就能正確地推測他人的思想和語言。但是在這里我們也需要注意,體態(tài)語言之所以有意義,主要是因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都了解交往的背景和文化。如果拋開了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就會造成誤會。比如在北美,握手代表友誼和信任,但是在日本,則用鞠躬代替,東南亞國家則是合掌。
三是目光接觸(Eye contact):人們也可以用目光傳遞特定的信息。目光接觸的意義依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好萊塢電影中常常從一對男女目光接觸開始來描寫戀愛,萬縷深情。接觸表示感興趣,中斷表示不感興趣。當與人談話時,缺少目光接觸會讓人覺得你對他不感興趣。但是,當一個人向他人傳達壞消息時,可能避免目光接觸。當人們覺得自己處于困境時,也不希望成為注視的焦點。有時候目光接觸可用作威脅的手段,老師經(jīng)常使用之。
* 超語言線索:
超語言線索是指語言中除談話內(nèi)容以外的線索,表現(xiàn)為一句話有多種含義。比如在英語考試中,同樣的一句話,卻會因為重音的不同、停頓的不同或者是語調(diào)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意思。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與語言線索相比,非語言的線索常常會泄漏一個人的真正企圖。當一個人說慌說得很成功時,他的欺騙企圖卻經(jīng)常從非語言線索中泄露。艾克曼等人(Ekman 、Friesen 1974)認為,人們往往對自己談話的內(nèi)容比較重視,而不太注意身體的姿勢。比如如果一個人想欺騙別人,他會平靜地說出謊言,但卻從非語言中泄露自己的情緒。說慌的人經(jīng)常從焦慮、緊張、神經(jīng)質(zhì)等超語言表達中不經(jīng)意地泄露自己。許多研究(Ekman,1976)發(fā)現(xiàn),當人們說謊時,聲音的平均音調(diào)比說實話時高,這種差別不大,聽覺無法區(qū)分,但音譜儀能正確測出某人說謊。其次,回答簡短、反應間隔長、講話錯誤多、緊張等均認為是說謊者的特征。佐克曼(Zuckerman)等人還發(fā)現(xiàn),身體姿勢比臉部更易透露出欺騙的企圖。
盡管非語言的線索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他人說謊的企圖,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偵測他人是否說謊的能力并沒有多強。Kraut 和 Poe(1980)作了一項研究。他們隨機挑選了一些旅客,讓他們夾帶違禁品經(jīng)過海關(guān),如果能走私成功,將獲得4000美元的獎金。另外還隨機選了一個對照組。在海關(guān)的出口處,包括緝毒專家、海關(guān)緝私人員等在內(nèi)的觀察者秘密記錄每個旅客的非語言溝通行為:如外表、姿勢、放松心情、微笑、逃避海關(guān)人員的注視、談話中的錯誤反應情況等等。結(jié)果,走私者和對照組的非語言溝通沒有任何可辨別的差異。不論是海關(guān)人員及觀察人員均無法區(qū)分誰是走私者,誰是控制組。事后讓觀察者從錄像中挑走私者,也無法挑出。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偵察欺騙的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