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杯,又稱高足碗或馬上杯。始見于元代。明初永樂宣德時期比較多,后來就很少見了。高足杯是一種帶有明顯的蒙古族特色的瓷器。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騎在馬上喝酒,這種有高足的杯子(漢人稱之為碗),很適合在騎馬時使用,所以又稱馬上杯。此杯上繪畫龍紋三條,三條龍在淡描青花海水中追逐。龍紋生動。值得注意的是,三條龍均為合口,而非常見的張嘴怒目的巨龍。合口龍一般出現(xiàn)在宣德中晚期。繪畫合口龍有相當?shù)碾y度。學界有“開口貓,合口龍”的說法,言其二難也。【圖文鑒定,歡迎咨詢:175 1204 3298,微信同號】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而聞名于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高足碗是蒙古族文化影響的一種極具時代特征的陶瓷器,元以前是見不到的。明、清時期則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傳統(tǒng)而被繼承、延續(xù)下來,有小量制作。
明代青花高足杯特點:
敞口外撇,深腹內收,喇叭形高足。白胎細膩,釉色青白,青花淡雅鮮艷。腹部裝飾青花壽山、寶塔、人物、樹枝。明高足杯和碗的廣景較大,尤其是高足杯現(xiàn)存有一定數(shù)量,品種也多。在造型制作上與元代有明顯的區(qū)別。元代高足杯的高足上細下粗,有1~4道竹節(jié)紋,中空不豐底、不施釉,只是元末的底足足緣外撇,中空局部施釉或占釉。明代高足杯的足均外撤,呈喇叭狀。杯與高足柄是用釉粘接.足中空封底心施釉,這是明代高足杯的主要工藝特點。
征集信息
門類:中國書畫、瓷器、玉器、家具、國石篆刻、古董珍玩、古籍善本、名人書札、郵票錢幣、簽名收藏、金銀器物
敬請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