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我們來看《道德經(jīng)》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我們先來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strong>
老子在上章說“谷神不死”,本章說“天長地久”,可見天地并非像“谷神”那樣不生不滅,天地也會有消亡的那一天,只不過與人類相比,要比人類長久很多。
人類與天地同為“谷神”所生,由同一股精粹之氣造化而來,所以并稱為天地人三才,然而天地卻可以長長久久,而人類卻不行,這是為何?
老子給出的答案是“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strong>
“不自生”?這個“生”指什么?
當然生私心是沒有錯,但生私心緣由是什么?
很多人說是人性,這種說法也沒錯,古圣先賢們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是因為人心上夾雜有私,所以才“?!?。但如果就此打住,不再往里深究,那人的私心就沒辦法改變,因為是人性,大家都如此,所以沒辦法改變。
可是古圣先賢們不這樣認為,古圣先賢們在指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后又接著說“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什么是“惟精惟一”?什么是“允執(zhí)厥中”?
我們還是用天地來作比喻吧。
“谷神”賦予天地的那一股精粹之氣,就叫“惟精惟一”,即氣的精粹和純一,沒有夾雜任何的雜質,非常純粹的意思。
而天地在生養(yǎng)萬物的過程中,并沒有在這股精粹之氣上增添任何的雜質,自始至終都保持著氣的精粹和純一,就叫“允執(zhí)厥中”。
“厥”代詞,代指前面說的“精一”?!爸小?,不離開“精一”這一根本的意思。因此,“允執(zhí)厥中”其實也就是老子在第五章所說的“守中”的意思。
那么,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懂得”守中,“懂得”“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比如視萬物為“芻狗”,比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也就是說,天地在生養(yǎng)萬物的過程中,由于沒有生任何的分別對待之心,沒有生任何的貪嗔好惡之心,所以天地才能長長久久的存在,長長久久的生養(yǎng)萬物。
可是反觀人類自己呢?執(zhí)著于肉身所帶來的覺受,以此覺受為我,在原本精粹純一的氣上,攀附貪嗔好惡的知見,從而人為造作身中氣機的周流運行,干擾、障礙本性的自然造化,正因為如此,所以才不能像天地那樣長久。
針對人類這樣的習性,該如何去解決它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效法天地,就是“守中”。因此老子接著說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strong>
“后其身”,不以肉身的覺受為我,就叫“后其身”。
往內(nèi)觀照,肉身的覺受只不過是一種內(nèi)在的感受,是那股精粹純一之氣在身中周流時所產(chǎn)生的感覺,而那種感覺本來并沒有好與不好之分。因此,不被氣的流行的感受所迷惑,對感受沒有任何的執(zhí)著,就叫“后其身”。
“身先”,讓本性的造化回歸自然,回歸其主導之位,就叫“身先”。
這里的“后”與“先”的意思與坤卦卦辭中“先迷后得”的“先”“后”的意思是一樣的,即乾在先,坤在后,順應這一法則,坤跟在乾之后就生生不息,所以叫“后得”,而背離這一法則,讓坤當先,就迷失掉生生不息之路,就走向衰敗之路,所以叫“先迷”。
因此在人身來說,本性的造化就是乾,人的自我意識則是坤,因此,讓自我意識去跟從、順從本性的造化,而不是反過來去干擾祂、障礙祂,就叫“后其身而身先”。
再看“外其身而身存”。
“外其身”,置身于肉身的覺受之外,就叫“外其身”。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時,明知不該那樣做,但卻控制不了自己,為什么?因為我們被感受所綁架,我們不能自已。
如何從這種模式中解脫出來呢?就是在感受升起的同時,去看到感受背后能量的實相,只是看而已,將自己的心置于感受之外,而不是隨之起舞,就是“外其身”。
因此“外其身而身存”是說,圣人對肉身的覺受沒有好惡分別,不被感受所綁架,因而身中本性的造化就不會偏離生生不息的軌道,不偏離生生不息的軌道,那就是永存,只不過這個永存不是肉身永存,而是那股精粹純一之氣(法身)永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span>
這不正是因為圣人的無私,結果反而成就了圣人的法身永存的功業(yè)了嗎!
前一個“私”說的是以肉身覺受為我的私,是小我的私,后面的“私”說的是法身得以圓滿的私,是大我的私。而正是這個大我的私,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才是我們要從本章去體會的精髓所在。
因為生命真正的意義就在于生生不息,不論什么物種。
人類也好,花草鳥獸也好,還是病毒細菌也好,都是以其生生不息作為自己的演化目標。而所有物種的演化都無一例外的是通過個體的生生滅滅來實現(xiàn)群體的演化,因此每一個個體都免不了要通過自身的試錯,來修正群體演化方向的偏差。
因此,對人類而言,成就自己圓滿的法身其實就是在促成整個人類朝著生生不息的演化方向邁步。
不僅如此,由于天地萬物本為一體,因此人類的圓滿不僅僅是人類自己的圓滿,同時也可以因此而反哺于天地。天地長養(yǎng)萬物,萬物反哺天地,這就是生生不息的大道法則,因此圓滿自己和他人的法身,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這也就是儒家講成人成己的緣由所在。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