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不僅交流認知也交流情感;不僅交流教學內(nèi)容中的情感也交流著師生人際間的情感。而師生人際間的情感也會通過遷移功能影響學生對教學活動、教學內(nèi)容的情感和態(tài)度。我國古代教學名著《學記》中“親其師,信其道”之說,便深刻揭示了這一道理。師生情感交流的核心是愛心融入。這就要求教師從職業(yè)道德的高度認識師愛的意義,培養(yǎng)師愛情感,并掌握施愛于生的藝術,因為“光愛還不夠,必須善于愛”。這里簡單介紹一些具體方法:
施愛于細微之處。俗話說,“于細微之處見深情”。往往在師生交往的細微之處最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真誠而深厚的愛。對學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觸,對其名字的一聲親切呼喚都會產(chǎn)生師愛的魅力。
施愛于需要之時。根據(jù)情緒發(fā)生的心理機制,教師首先應考慮如何將自己的師愛之情化為滿足學生某些合理而迫切的需要的行為,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反應,促進師生在教學中的情感交流。
施愛于意料之外。根據(jù)情緒發(fā)生的心理機制,客觀事物越超越出預期產(chǎn)生的情緒強度越大。因此教師要使自己的行為能真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振動,從而產(chǎn)生師生情感上的熾熱的碰撞,那么教師就要設法在師生交往中使學生產(chǎn)生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覺。
施愛于批評之中。師愛具有明顯的教育性,這是一種慈與嚴相結(jié)合的愛。教師不僅要懷著一片愛心去鼓勵、贊揚學生的點滴進步,也要懷著同樣的愛心去批評、指正學生的缺點錯誤。由于批評易引起學生不悅、反感甚至惱怒的情緒,因此在批評時仍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拳拳之心、真摯之情是不容易的,然而恰也是批評教育的藝術性之所在。
施愛于學生之間。教師一方面把自己對學生的愛直接施予學生,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學生集體將愛傳遞給學生。這不僅有利于直接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增強集體的凝聚力,而且也有利于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蘊含在學生間情感背后的師愛。
施愛于教學之余。不僅在教學中,在教學之外也有大量的師生接觸,注意課外的“感情投資”會獲得教學中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