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內最具影響力的收藏公眾號
每日發(fā)布專業(yè)古玩文章 幫助提高收藏鑒賞能力
還等什么呀 趕快關注吧
瓷,堅實而華麗。瓷,是五顏六色的,內斂與豪放的,大眾與高貴的,中國與世界的……如果說陶的產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起始,那么瓷的發(fā)明則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其特殊的身份地位,一直也必將繼續(xù)伴隨著世界文明的進程而發(fā)展。
一、八百年薪火相傳
邢窯從北朝后期誕生到元代結束,歷經了創(chuàng)燒、發(fā)展、鼎盛、衰落到消亡的過程,前后存續(xù)了大約八百年的時間,成為古代制瓷窯場中非常罕見的范例,也證實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一批批、一代代窯工,辛勤勞作,薪火相傳,用智慧和汗水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
邢窯,邢州瓷窯的簡稱。邢州,從隋代至元代一直沿用的行政區(qū)名,大致相當于包括內丘縣在內的今邢臺大部。唐宋時期的各種文獻中提到邢瓷的地方有十多處,有正常敘事或詩詞中提到的“邢州土貢瓷器”、“邢甌”、“邢客”、“內丘瓶”等,有溢美之詞的“類銀”、“類雪”、“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等,這些記載與贊美成就了邢窯的千古美名,奠定了邢窯瓷器“南青北白”的歷史地位。
邢窯遺址從發(fā)現(xiàn)至今已過去三十多年了,目前已知的邢窯遺址有三十多處,分布地域涉及內丘、臨城、邢臺、高邑四縣。期間專業(yè)人員共進行過四次考古發(fā)掘工作,每次都有新的收獲,也證實了邢窯從北朝后期創(chuàng)燒到元代結束的史實,前后存續(xù)了大約八百年時間,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
目前,邢窯最早的遺址位于邢臺縣的西堅固村和內丘縣城關一帶,發(fā)現(xiàn)北齊時期的瓷器、窯具和廢棄的灰坑等。其釉的特點是青中多泛黃,少數(shù)泛白。器物特點是器形小,種類不多,以碗、杯、高足盤為主,另有少量的缽、盆、罐、瓶等。窯具種類也不多,以三角支釘為主,另有少量的齒形支具、筒形窯柱等。
到了隋代特別是后期,邢窯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制瓷窯場數(shù)量激增,產品數(shù)量也迅速擴大。其產品仍為青瓷主導的同時,各色釉瓷迅速增長,白瓷已經比較普遍。瓷器種類趨于多樣化,造型上的立體、挺拔成為隋代的重要特色,透影白瓷的燒制成功也成為邢窯獨步天下的拳頭產品。窯具中出現(xiàn)了較多的蘑菇形窯柱、喇叭形窯柱和筒形匣缽等,為不同檔次的瓷器燒制成功提供了相應的保障。
唐代的制瓷窯場經歷了改朝換代的洗禮,有的已停止生產,但新的窯場不斷涌現(xiàn),遍地開花,相當一部分產品器形明顯趨于大型化,種類豐富,多姿多彩,除了日常用品外,建筑材料、陳設、明器、冥器、玩具、佛龕、仿金銀、仿銅、陶等產品一應俱全,裝飾手段如三彩、彩繪、描金、點彩、印花、刻劃、雕鏤、貼塑等應有盡有。窯具種類不斷豐富,創(chuàng)造了適合各種細瓷燒制的薄體和組合匣缽,窯爐單產提高,細白瓷產量大增等,都成為邢窯鼎盛時的重要標志。
晚唐五代是邢窯走向衰落的時期,除了戰(zhàn)亂的因素,也有原材料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井陘窯、定窯等新制瓷窯場的崛起和發(fā)展壯大,此消彼長,邢窯已風光不再,相當一部分窯場?;穑谛细G原燒制區(qū)域內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窯場和新的匠人,繼續(xù)發(fā)展著傳統(tǒng)的工藝技術,成為薪火相傳的接力人,一直延續(xù)至元代。
二、邢窯源頭猜想
邢窯問世之前,中國瓷器被南方青瓷壟斷,特別是三國兩晉時期,南方青瓷可以說已經相當成熟和普及了,而北方卻不同,既沒有發(fā)現(xiàn)相應的制瓷窯場,古墓中或傳世器物中見到的瓷器也為數(shù)不多,且窯口不明。這種現(xiàn)象顯然不能解釋北方在商周時期已廣泛存在原始青瓷的事實,更無法與漢代成熟的釉陶技術相銜接。這引發(fā)學界對邢窯源頭的猜想。
從已公布的資料看,北方發(fā)現(xiàn)北朝時期的瓷器以河南為多,集中在豫西、豫北,河北、山東、山西等省也都有部分出土,主要集中在貴族墓葬中,時間從北魏到北齊。相比墓葬出土資料,窯址方面的資料顯得乏力,年代最早的窯址可上推到東魏,集中在豫北冀南區(qū)域,而該區(qū)域正是北朝后期的其中一個政治、經濟中心。北朝是少數(shù)民族在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拓跋珪于公元386年首建北魏于平城(山西大同),后來遷都洛陽,公元534年分裂為東、西魏,公元550年北齊取代東魏至577年被北周所滅。而鄴城則是東魏、北齊兩朝的都城??脊刨Y料證明,在邯鄲臨漳縣鄴北城遺址周邊發(fā)現(xiàn)了東魏、北齊時期的瓷窯遺址,同時還發(fā)現(xiàn)早于北朝時期的南方青瓷。
鄴城東魏、北齊瓷窯址的發(fā)現(xiàn)為尋找邢窯源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邢窯與鄴城地域上相距不遠,同是太行山前的丘陵平原地帶,相同或相似的自然條件必定會催生出相同的產品,地域的接近和道路的通達也會成為相互來往交流的條件。對于邢窯來說,燒瓷時間發(fā)生在鄴城燒瓷之后,并不奇怪,鄴城作為首都,在民族大融合進展迅速的北朝時期,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和地理位置勢必會首先接觸到成熟的南方青瓷,也很有可能會燒制出北方第一窯瓷器,而且自然不久就會向周邊輻射、影響。對于當時的豫北、冀南的瓷窯而言,近水樓臺,較早接觸和仿效都城一帶的制瓷技術,在北齊甚至東魏時期就已開窯燒瓷是完全可能的。
三、透影瓷:永遠的豐碑
1988年,透影瓷首先發(fā)現(xiàn)于內丘西關北邢窯遺址,世人得以初識這種高級細白瓷的本來面目,從而也證明邢窯在隋代已經能夠生產出薄胎、細潔的透影瓷。
顧名思義,透影瓷是在一定的光亮條件下,從一面能看到貼近另一面物體的影像輪廓。這一獨特瓷器種類被發(fā)現(xiàn)后,經過抽樣進行的胎釉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和顯微鏡下斷面觀察,尋找到了其不同于隋唐時期其他細瓷的獨特之處:它必須具備薄胎、胎細、瓷化程度高、高溫不變形等特點。這已得到專家們的廣泛認同。
邢窯透影瓷,為細白瓷,以碗、杯類器物為主,造型精美,高的造型挺拔有力,呈現(xiàn)出蓬勃向上的動感;低矮的器物高與橫徑比例協(xié)調;轉折處或棱角異常分明,或弧線過渡得恰到好處、無與倫比。經測量這種瓷胎釉相加最薄處約0.7毫米,幾乎到了半脫胎程度,其透影效果良好。個別器物內壁還裝飾了刻劃、貼塑、模印等紋飾,更顯得高貴、華麗。這些都體現(xiàn)了邢窯窯工高超的技藝和唯美的追求。
經測試,燒成這種透影瓷需要的溫度約在1250攝氏度到1280攝氏度之間,由于透影瓷薄胎的原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1400多年前最難的題目之一—— 怎樣才能達到胎體高溫狀態(tài)下不變形?通過對透影瓷片進行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化學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邢窯窯工在瓷胎和釉中分別加入了一定量的長石和石英的礦物。長石是現(xiàn)在陶瓷生產中使用的主要熔劑原料,一般稱之為助熔劑,在高溫狀態(tài)下形成乳白色黏稠玻璃體,這種玻璃體在高溫下可以溶解一部分高嶺土分解物和石英顆粒,降低燒成溫度。高溫狀態(tài)下的長石熔體具有較大的黏度,可以起到高溫下胎體不變形的作用。而冷卻后的長石熔體以透明玻璃體狀態(tài)存在于胎體中,從而能夠增加胎體的透明度。成瓷后石英主要以小顆粒狀存在于坯體中,也可起到堅固胎體和透影的作用。
燒制出干凈、漂亮的精細透影瓷器,加入粉碎的長石、石英礦物只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從瓷土的選擇到粉碎、淘洗、過濾、配方,從練泥到拉坯、修坯、裝飾、上釉等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有誤。還有最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入窯燒制,邢窯窯工所使用的手段首先是把薄胎器物放進一種叫筒形匣缽的窯具內,一般情況下一個匣缽內只裝一件器物,保證坯體之間互不接觸和不被窯內柴灰等污染。其次,為了保證達到透影瓷所需的溫度條件,控制好窯溫是前提,還要把裝有透影瓷坯體的匣缽放到窯室內最恰當?shù)牡胤?,而這個合適的位置需要多次實驗才能找到。
截至目前,隋代這種透影細白瓷在其他地區(qū)墓葬和遺址中發(fā)現(xiàn)甚少,成為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人們推測,當時的產量可能太少,甚至還懷疑這類產品是否真正燒制成功過,因為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看到的都是窯場上的殘次品。但無論如何,邢窯窯工遠在1400多年前就已經基本懂得了燒制透影細白瓷的配方和工藝,而且進行了最初的嘗試。不論其嘗試的結果如何,都可以說邢窯樹立了一座我國陶瓷史上永遠的豐碑。
四、盛世輝煌
唐朝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之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人民安居樂業(yè),同時瓷窯業(yè)空前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瓷器生產的新時代,邢窯窯址數(shù)量、生產規(guī)模和產品種類質量以及細白瓷產量等都超過了以往。
豐富的內容:邢窯遺跡中發(fā)現(xiàn)有窯爐、磚砌作坊、灰坑、灰溝、水井等。窯爐形狀與早期變化不大,只是體積大了,說明其產量的提高。遺物有陶、石、骨、瓷、三彩、素燒器等類。陶器多盆、罐、瓦和瓦當。瓦當種類多樣,以周邊飾聯(lián)珠紋的蓮花瓦當最具特色,主要是北朝以來傳統(tǒng)瓦當?shù)睦^承和延續(xù)。素燒器類較多,有的是未燒三彩前的素燒器,有的是專供冥器用的素燒產品。瓷器有白、黃、青、黑、黑白雙色等,器形大小不一,種類多樣,大到盛水的缸、罐,小到棋子、鳥食罐之類,從喪葬用的模制佛龕、羅漢、菩薩塑像等到玩具小猴、生活用具撲滿等,用途細化。也有極富創(chuàng)意的產品,如其中的一件青瓷鴛鴦筒足盤,盤內壁分格成兩半塊,下面為筒形足,可放在別的容器內,達到既能加溫又能分餐使用的目的,是生活用品中難得一見的珍品。
白瓷的力量:隋代白瓷的燒制成功,打破了南方青瓷長期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從根本上改變了較大范圍內人們的工作、生活和思維習慣。到唐代,白瓷特別是細白瓷,與隋代透影白瓷相比,產量明顯提高,種類更加豐富,享用的人群迅速擴大,同時造型上也更富于變化而不失美觀。還在一部分白瓷碗等類器物底部或蓋上陰刻上“盈”、“官”、“翰林”、“昌”、“高”、“上”、“大”以及姓氏等字款,成為邢窯瓷器突出的特色之一和重要的研究內容,為收藏愛好者所追捧。
邢窯及白瓷的發(fā)展帶動了北方諸窯的崛起,白瓷在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主流用瓷的同時,也為宋金時期白瓷的發(fā)展和各具特色瓷器品種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更成為宋元以后各色彩瓷的堅強基石。直到今天,白瓷仍是世界范圍內各個行業(yè)和領域內不可或缺的常用品。所以,白瓷成就了邢窯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貴賤通用:唐代中期史學家李肇在《國史補·貨賄通用物》一書中記述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說明在中唐時期邢窯瓷器已經非常普及的事實??脊虐l(fā)現(xiàn)證實,除邢臺各縣墓葬和遺址中多出土邢窯瓷器外,河北其他地區(qū)和周邊省市的發(fā)現(xiàn)也屢見不鮮,當時的都城長安就有過多次出土,數(shù)量可觀,與《唐六典》、《新唐書·地理志》等“邢州土貢瓷器”記載相一致。浙江、廣東等大型墓葬中也有發(fā)現(xiàn),唐代著名的港口揚州也出土過不少邢窯瓷器。另外唐代詩人薛能有《夏日青龍寺尋僧》詩曰:“涼風盈夏扇,蜀茗半邢甌。笑向權門客,應難見道流”,說明遠在京都的寺廟里都在使用邢窯瓷器的事實。而在國外的日本、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巴基斯坦、印尼等地遺址中也都有過邢窯瓷器的發(fā)現(xiàn),是其遠銷海外的證據(jù)。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撈的唐代阿拉伯黑石號沉船上發(fā)現(xiàn)67000多件中國瓷器,其中有邢窯瓷器100多件。有專家表示,黑石號沉船中的眾多窯口瓷器中,唯邢瓷少有因海水長期侵蝕胎釉分離、剝落的現(xiàn)象,故得出結論:“邢瓷天下第一”。
三彩的精彩:三彩即彩色釉陶器,黏土或瓷土為胎,以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為呈色劑,鉛為助熔劑。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范粹墓出土的白釉黃綠彩長頸瓶,被認為是三彩的前身。邢窯是繼陜西黃堡窯、河南鞏義黃冶窯之后發(fā)現(xiàn)的第三處燒制唐三彩的窯口,也是邢窯值得一書的精彩之處。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邢窯至少從隋代已開始生產三彩器,隋三彩有單色和兩色之分,瓷土胎,胎色淺粉或白,火候較低,斷面上有較多的紅褐色顆粒和石英等石頭顆粒和白色熔塊。沒有發(fā)現(xiàn)成形器,大致為碗、缽類,外壁為綠、黃兩色,內壁為綠或黃褐單色釉,外壁釉下有的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
唐代邢窯批量燒制過三彩,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堆積有素燒殘器的灰坑,證明應存在專門燒制三彩的窯爐。邢窯三彩為瓷土胎,胎色有淺黃、淺粉和白幾種,與隋三彩胎相同。器形以缽、三足罐為主,另有枕、執(zhí)壺、海棠杯、高足盤、盒、佛和人物、動物陶塑等。唐三彩產品有高、低檔之分,高檔三彩發(fā)現(xiàn)不多,只有枕頭一種器物,分片做出再黏結而成。枕面花紋或戳印后在陰線內填上深色釉漿,或刻劃出花紋圖案,陰線處填入深色釉漿,先入窯素燒,再在陰線以外的其他圖案上施以綠、黃、白、蘭幾種色彩。施釉方法有描、點、涂抹、蘸、潑灑等,淺淡有度,色彩艷麗,有浮雕和層次感。低檔三彩大多為疊燒而成,基本色彩為黃或黃褐、綠、白三色。施釉方法以澆釉為主,少量的釉下施白色化妝土。其整體效果明快,玻璃質感強,有一種澆釉后的動感,但不如高檔三彩器物的色彩豐富、艷麗。
如今,就邢窯遺址的保護而言,內丘、臨城等地的地方政府都給予了相當?shù)闹匾?,比如增加文博力量,建立博物館和保護機構,設立研究小組,列入地方城鎮(zhèn)建設規(guī)劃等等。最近,內丘縣正在規(guī)劃投資建設邢窯遺址公園,依托邢窯遺址這一文化遺產,服務當?shù)匕傩丈睿蛟煨细G文化品牌。
毋庸置疑,就現(xiàn)階段而言,關于邢窯遺址保護的投入與收益、愿望與結果還沒有對等,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覺得,除了加強文物保護管理隊伍建設,增加文物保護經費等必要條件外,必須加強文物買賣、流通方面的管理,杜絕有關人員私藏、侵占文物等等。當然,全面提升國民素質,自覺增強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