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城墻在
貴州省福泉市城廂鎮(zhèn)。福泉原名平越,是貴州開發(fā)較早的古州之一,秦漢置縣,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建平越衛(wèi)土城,并設(shè)衛(wèi)所。明建文三年(1401年)筑為石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指揮張能在古城西北隅建水城,水城河道橋孔上設(shè)放置鐵閘的閘槽,適時可以開閘放水御敵,并解決人畜用水問題。
據(jù)(光緒)《平越直隸州志》卷九及卷三十四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揮李福"創(chuàng)建土城","三十四年改甃以石,周一千四百丈,高二丈二尺,廣一丈五尺,門四、月城三、城樓四、警鋪四十五。"因城內(nèi)無水,至正統(tǒng)末年,苗族農(nóng)民起義軍圍城,人馬渴死。"成化間,指揮張能建水城于西隅,另開一門曰小西門。"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置平越軍民府,府衛(wèi)同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知府楊可陶、指揮奚國柱于水城外增建外城"五十五丈,使水經(jīng)城內(nèi),汲者便之。""崇禎十五年(1642年),知府陳紹英于城北隅建臺,上有樓,名雄鎮(zhèn),復(fù)周城造望樓十二。"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守道徐宏業(yè)、知府喻全昱先后增修。咸豐、同治間,為苗族起義軍攻破,城垣"頗有殘毀"。同治十一年(1872年)州牧王繼先請款營修。后東城及小西門城墻多處坍塌,至光緒初年,州牧鄧在鏞等先后補修。光緒二十六、二十七年(1900~1901年),州牧瞿鴻錫又先后重修北門及東門兩城樓,"于是崇閎雄麗,稱此金湯,論貴東城郭,固不能不以平越為冠也。"
1967年前后,古城垣被拆毀,現(xiàn)僅存外城及小西門旁的一段殘垣。五座城門除西門已傾圮外,其余四門的劵洞尚存,但城樓已毀。小西門水城由內(nèi)城、水城、外城三道城墻構(gòu)成一座甕城。內(nèi)城蜿蜒于山腰,水城筑于山麓之河畔;外城橫臥沙河之上,用兩層石拱橋相連接,圍河水于城內(nèi),又稱橋上城。橋下皆設(shè)鐵欄閘門,切斷水上通道,以防外部由水道襲城,這是該城最大的特點。而水城和外城兩側(cè)皆依坡而筑,巍然聳立,并有上百級石階可登上城頭,使內(nèi)外三城,城城相連,上下貫通,氣勢雄偉。
福泉城墻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修建的,起初是一座土城。到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便改為石頭城。它的周長有4700米,墻高7米,厚3米。原先有4座石拱的城門,3座月城。什么是“月城”呢?就是在城門外邊還加上一個半“月”形的城墻,用來增強防御功能。在每座城門上都建有一座城樓,它的功能主要是可以登高遠(yuǎn)眺,互通信息。到了明成化二年(1466),平越衛(wèi)的指揮張能,因考慮到如果城被圍困時,城中就會斷絕水源,于是就另外開辟了一座小西門,將河流引入城中,稱為“小西門水城”。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知府楊可陶、指揮奚同柱又在水城外增加了一個外城,長約170米。為什么要增加這樣一個外城呢?他們的目的是要把河流的一段圍進(jìn)城來,以防止敵人斷絕水源。外城的城墻與原先的古城墻連接成一氣,沿著兇嶺伸進(jìn)了河水中,然后,又沿著對岸的山脊,蜿蜒盤旋,而河水則通過城墻腳下的孔道流進(jìn)了城中。外城的城垣跨河而建,在水中建起了石拱橋。石拱橋一共有3個孔,長25米。為了防止敵人偷襲,在橋孔都安置了鐵柵和閘門。外城的城墻上開著一道小門,有路通向城外。在外城中還建起了一道水壩,橫跨在河上,這道水壩長43米,寬6米,高2.6米,方便人們行走。并且在壩下設(shè)計了5個泄水孔,水量小的時候,河水從孔道中流過,洪水期間,河水就從壩上翻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