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凈明山人
記錄:空谷一如
(一)
我們現(xiàn)在講憨山大師的一些開示,這些開示直接關(guān)系到我們修證上的問題的。
下面開始。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xiàn)成。不欠毫發(fā)。爭柰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xí)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
這一段講什么呢?就是說,這個“大事因緣”,明心見性、悟證佛道,這么一個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每個人都是佛?!案鞲鳜F(xiàn)成。不欠毫發(fā)”,沒有欠少一點點。但是我們無始以來,“愛恨種子”,情愛、執(zhí)著,這個種子很深。“妄想情慮”,種種妄想、情慮,“習(xí)染深厚”,太深厚了,被這些習(xí)染所覆蓋。所以說“障蔽妙明”,我們的妙明真心被它遮蓋了。所以說“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計”,身心世界妄想,都在打妄想?!八粤骼松馈?。這是指什么?這是指眾生界,這種存在的情形。
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
佛祖出世了,他看到眾生沉輪在苦海里面,這么煩惱、這么痛苦,那么他有種種的語言文字方便說法。
說禪說教。
為什么說禪說教呢?
無非隨順機宜。
眾生的根機,適合你什么,他就講什么。
破執(zhí)之具。
是破執(zhí)著的工具,破了執(zhí)著了,法就不要了。
元無實法與人。
原來就沒有什么實法,佛講五蘊、講什么都是一個方便、一個概念,按照世人的習(xí)慣,講東方、講西方、講對治、講種種的方法、講種種境界、甚至講五十種陰魔,都是因為眾生而來的,沒有眾生就沒有“魔”這些說法。
所言修者。
所謂的修行是什么意思呢?
只是隨順自心。
不要隨順外境,隨順你自心。怎么樣把心歇下來、怎么樣使我們的心能夠凈化。
凈除妄想習(xí)氣影子。
把這些影子都掃干凈,那么就叫修。
于此用力。故謂之修。
在這里用力,就叫做修。
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凈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
什么叫悟?假如說,你用功得力,那么修到“一念妄想頓歇”的時候,就是離念、離開妄念的時候,徹見自己的本心,知道“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凈本然?!本褪沁@樣子?!傲藷o一物”一個東西都沒有,就是空寂的靈知,這個叫什么?叫做悟,這就開悟了。
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
不是除了這個以外有什么可以修的、有什么一個境界可以悟的,沒有了,就是這樣。
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
就是說,因為心體好像鏡子一樣透明能照,那么“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是鏡子上的塵垢,塵垢除干凈了,我們的靈知本性就顯現(xiàn)了。
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xiàn)。
佛經(jīng)里面講,“想相”,“想”打念頭是塵勞,“識情”分別的情感、種種情感,是垢、垢染,“若妄念消融”妄想要是消融了,那么本體自然顯現(xiàn)。
譬如磨鏡。垢凈明現(xiàn)。
垢清凈了,光明就顯現(xiàn)了。
法爾如此。
本來就是這樣。
但吾人積劫習(xí)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內(nèi)熏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fā)為緣。自知本有。發(fā)心趣向志愿。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xì)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dān)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
他說,我們現(xiàn)在因為無始以來的習(xí)氣很深厚,有“我愛根深難拔”,那么“今生幸托本具般若”過去的因、種下的因,“本具般若”本因的關(guān)系,“內(nèi)熏為因”是內(nèi)熏,“外藉善知識引發(fā)為緣”指點你、啟發(fā)你,為緣,就是內(nèi)因和外緣。“自知本有”知道有個佛性、有個本來面目,明白了?!鞍l(fā)心趣向志愿”就是我要悟證他、我要開發(fā)他、我要與他相應(yīng),要“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xì)事”不是容易的事。因為無始以來有很多種子,一下子把他頓拔到圓滿無上的佛果,不是那么簡單的。所以說“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dān)荷”,如果不是大力量的人,全體擔(dān)起來、全部承擔(dān),一切塵勞煩惱都是我們的佛性放光,能夠“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很難,他一下子想到名利、想到世界的好處、種種貪著、種種雜念,那么他就很難。要單刀直入,當(dāng)下相應(yīng)。
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
就像一個人與萬人敵對一樣、斗爭一樣,非常的難,不是虛語。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
大約末法時代的人,修行的人很多,得真實受用的人很少。
費力者多。得力者少。
費力的很多,得力的很少。
此何以故。
為什么這樣講呢?
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
這句話很重要。就是因為他沒有明白在哪里下手,“直捷下手處”,你在妄想上除妄想,永遠(yuǎn)除不盡,要在根源上截斷它,在根源上相應(yīng)。所以說
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摶量。遏捺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
很多人只在那些“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看了很多書,很多理解,然后以自己的“識情”分別去“摶量”,去考察、去對比、去思想,把自己的妄想壓下來,在“光影門頭做工夫”,噢,看到光啦、看到佛啦、有什么境界變化啦----。老是住在這些地方。
先將古人玄言妙語蘊在胸中。
先把古人的玄言妙語蘊在自己的胸中。
當(dāng)作實法。
當(dāng)作真實的佛法。好,這個是大障礙。
把作自己知見。
把它當(dāng)作自己的知見,認(rèn)為我是明白了、我得到了。這些佛法其實都是祖師的,不是你自己的。
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
不知道這一點都用不著,一點沒有用處。
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要自己悟、自己體會。
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
先要把知見割掉,不要有知解。然后在當(dāng)下“的的”明明白白的這一念上做工夫。
諦信自心。本來干干凈凈。
要非常深切地明白,我們的自心本來干凈。
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
圓明充滿法界。
本無身心世界。
本來就沒有身心世界。
亦無妄想情慮。
本來不可得。所以,別人來問我們:妄想除不掉,世界法怎么辦?我們說:不見、沒看見,沒有妄想、沒有世界。你只要這樣去體會,你就解脫了,就能夠悟到本性。
即此一念。本自無生。
就在這一念、明明白白的這一念當(dāng)下,本來就沒有生。
現(xiàn)前種種境界。都是幻妄不實。
都是虛妄不真實的。
唯是真心中所現(xiàn)影子。
就是真心中所現(xiàn)的影子。
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滅處。一覷覷定。
這樣勘破以后,在妄念的起滅處“一覷覷定”就是看定了他。
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
開始的階段,要“看他起向何處起”,在什么地方起來的,起向何處起?!皽缦蚝翁帨纭?,不在處面滅,不要在外面。滅還是這里,還是回到這里來。
如此著力一拶。
這樣著力一拶,看著他的源頭。那么
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
不管他什么妄念,只要一拶,全部就粉碎了。因為他是從我們的覺性上起的分別,分別心一歇,他就沒有了、就歇下來了。
當(dāng)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隨他流轉(zhuǎn)。
不要“隨他流轉(zhuǎn)”,去比量、分別。
亦不可相續(xù)。
“不可相續(xù)”,就不要跟他跑。跟他跑就“相續(xù)”。
永嘉謂要斷相續(xù)心者此也。
永嘉大師他說,你修行人要斷相續(xù)心,就是這個道理。
蓋虛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dāng)作實事。橫在胸中。
這個浮妄的妄想心,他沒有根的、沒有頭緒的?!扒胁豢僧?dāng)作實事”,實有的事。然后“橫在胸中”,去對治,或者說要壓著他。
起時便咄。一咄便消。
起時“咄”一下,“咄”或者“斷”?!斑汀爆F(xiàn)在大圓滿的口訣就是“斷”,就斷了、就沒有了,“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
壓著他,一定要怎么樣。如果你壓著他,就會隨他轉(zhuǎn)去了。
則隨他使作。
就被他被動了、跟他跑了。
如水上葫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的的提此一念。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魔。一齊斬絕。如斬亂絲。
就是說,像水上的葫蘆一樣,一按它就轉(zhuǎn)了,按不住?!爸灰焉硇氖澜缙蚕蛞贿叀?,不管他?!皢螁蔚牡奶岽艘荒睢保?dāng)下的覺照,好像橫空的寶劍一樣,任他是佛來也好、魔來也好?!耙积R斬斷”,不起分別,斬斷,如斬亂絲一樣。
赤力力挨拶將去。
“赤力力”就是赤裸裸的,不帶一點觀念、一點東西的,就是“挨拶將去”。
所謂直心正念真如。
這就是所謂的直心正念真如。
正念者。無念也。
正念什么?就是無念。
能觀無念??芍^向佛智矣。
“能觀無念”,可以說,就是相應(yīng)于佛的智慧。
修行最初發(fā)心。要諦信唯心法門。
這是另一段了。前面這一段講的是做工夫:怎么樣迷惑、怎么樣肯定我們有這個本有的佛性、怎么樣做工夫,這一段都交待清楚了。下面還要指出來,最初學(xué)佛的人,他的發(fā)心要“諦信”,要真真實實的相信唯心法門。
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
多少的佛法都解釋這八個字,都是心識的顯現(xiàn)。
分明使人人信得及
要大家相信得及。
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
就是說,“大段圣凡二途”,圣人的途徑、凡夫的途徑,“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迷就是凡夫,悟就是圣人。
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一切的善惡因果,除了這個心外,沒有一點事情,都是這個心的作用。
蓋吾人妙性天然。
因為我們的每個人妙性天然。
本不屬悟。又何可迷。
本來不屬于悟,悟也不可得。悟是對迷講的,所以說“又何可迷”,又怎么可以迷呢?
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
“了自心本無一物”不是偏空,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沒有東西,萬事萬物是他的顯現(xiàn)。
不達身心世界本空。
不能了達身心世界本來是空的。
被他障礙。
被他障礙住了。
故說為迷。
這叫迷。你的心中有一點事情、一個境界障礙你,你就叫迷。聽了一句話不舒服,就是迷。如果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是空的、都了不可得、不受影響、不受障礙,那就是悟。但是悟的人,連悟的概念也沒有。如果有這個悟在,也是迷、也是執(zhí)著于悟。
一向?qū)R酝肷鷾缧?。?dāng)以為真。
眾生向來都把妄想的心、生滅的心當(dāng)作是真的、是實有的。
故于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rèn)以為實。
把六塵的境界、種種的幻化當(dāng)作是實有。有的人修行是因為實有,他就拼命地對治、拼命地用功,那么越久越用,就陷得越深、越執(zhí)著,修一個法:我要打開,我要怎么樣努力。執(zhí)著在這個心態(tài)上,神經(jīng)都緊張了。所以說,他迷得更深了,比正常人還要不好,還有那種性格、脾氣、一種執(zhí)著心,更利害。
如今發(fā)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
現(xiàn)在發(fā)心趣向菩提,要證入我們的真心。那么,是“返流”,水流是倒著走的、逆流而上的?!跋蛏弦恢?,要往上走。
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
要把過去的“知解”,理解到的佛法“盡情脫去”,全部脫去,要實實在在的在當(dāng)下用功。
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
一點的知見和巧法都用不著。
只是將自己現(xiàn)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
將自己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都是了不可得,不住在上面。
全是自心中所現(xiàn)浮光幻影。
全部是我們自心顯現(xiàn)的浮光幻影,他不是實在的。
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fēng)過樹。
觀一切音聲過來了,好像風(fēng)吹過樹一樣,它是沒有體性的。
觀一切境界。似云浮空。
觀一切境界,好像云浮在空中一樣,虛幻不實。
都是變幻不實的事。不獨從外如此。
不單是外面的聲音、境界是這樣。
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習(xí)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如此深觀。
“如此深觀”,這樣的觀叫深觀。
凡一念起。決定就要勘他個下落。
念頭起來了,就要照。這就是體究,體究他的落處。因為他是虛妄的,你一體究,他就沒有了。沒有了,你就是當(dāng)下解脫。這其實和大圓滿、大手印是一樣的,當(dāng)下解脫。
切不可輕易放過。
一放過,你就會跟他跑,就留在他、留住他、就落在他上面。
亦不可被他瞞昧。
打妄想打了半天還不知道,這是“瞞昧”。經(jīng)常被他境界遷了還不知道,這是叫“瞞昧”。
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
意思說,這樣做工夫才接近了“真切”,真實、切要。
除此之外。別扯玄妙知見巧法來逗湊。
除這以外,不要扯玄妙的知見巧法來逗湊。
全沒交涉。
一點沒關(guān)系。
就是說做工夫。也是不得已。
不得已才做工夫,明白本性的人,沒有工夫可做,做什么工夫?
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
這是老子講的。
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
不是非要參、非要提話頭,是不得已,迷了,沒有辦法。如果你能夠明白,參什么話頭呢?都不需要。
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
這是憨山大師提倡念佛的話頭:念佛是誰?就作一個敲門的磚。那么,你念咒、觀照都是可以的,按照你的根基來修自己的功夫。如果已經(jīng)明白,就沒有功夫,就任運騰騰,自自然然,沒有功夫。
雖是易得力。不過如敲門瓦子一般。終是要拋卻。
雖然“念佛是誰?”參這個話頭容易得力,但是,是敲門的磚,總有一天要拋卻的,不要執(zhí)著他。
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用他一下。
如今用此做工夫。須要信得及??康枚āRУ米?。決不可猶豫。
就是用他,只要信得及,知道這樣的用功會見性、會成就,那么“靠得定。咬得住”,不要要猶豫。
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
不要聽聽這個師父這樣講、那個師父那樣講,變來就去,你就修不成了。
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
又怕不開悟,又怕不玄妙。
這些思算。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
“先要說破”,要明白,臨時不會疑慮。
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nèi)煩惱。
古人和我們也是一樣的,修到一定的時候,外境不入了,內(nèi)心煩惱,內(nèi)心在動了。
無狀橫起。
我們叫翻種子,很多的意念。
或欲念橫發(fā)?;蛐纳鸁??;蚱鸱N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柰何。
哎呀,覺得很難,里面的東西很多、很煩,無可奈何。
此乃八識中。含藏?zé)o量劫來。習(xí)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xiàn)出來。
他也講種子,逼急了,現(xiàn)出來了,很多很多的東西。
此處最要分曉。
分曉什么呢?不要當(dāng)真、不要對治他、不要怕。
先要識得破。
他是假的、虛幻的。
透得過。
就是說,不要動心、不要怕煩、不要怕難受,在這個時候打不好的念頭出來,知道這不是我的念頭,都是不可得的。所以說
決不可被他籠罩。
“籠罩”,就是說,全部埋在里面了,自己覺照都沒有了、功夫都沒有了,就是這么煩,一直煩下去了,就被他籠罩了,就不對了。
決不可隨他調(diào)弄。
他打什么念頭,你就去做什么,要想吃東西,你也要貪東西吃,那就被他調(diào)弄了;他想到外面去玩,你也跟他去玩,就調(diào)弄。不要跟他去,他想吃,你不吃;他想玩,你不玩;他搞來搞去,你不動心,不給他調(diào)弄。
決不可當(dāng)作實事。
不要當(dāng)作實有的事。
但只抖擻精神。奮發(fā)勇猛。
不管他,抖擻精神,奮發(fā)勇猛。
提起本參話頭。
“念佛是誰?”覺照著他。
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
在念頭起的地方“一直捱追將去”,一直參下去。那么
我者里元無此事。
我這里原來沒有什么事。
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么。
向他向何處來、哪里來?“畢竟是甚么”,這樣去看他。
決定要見個下落。
他到底是哪里來、是什么?
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
透出來了。
滅跡潛蹤。
什么都沒有了,影子都過去了。
務(wù)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
“一時脫謝”就脫落了,這是一種逼的辦法。有種根基更好的人,他本來就沒有什么動,種子起來,他不管他,他就自己消融了,這是根基好的人。消融了,也就是脫落。所以,脫落有兩種,一種是逼,逼到極點的時候,脫落很明顯,感覺:呵,一下子就脫落了,身心輕安,什么都沒有。一種根基好的人,他就是空無分別,妄念起來根本對他沒什么影響,他一下子妄念起來也就是脫落,其實是一樣的,沒有區(qū)別的。
如空華影落。
好像“空華”空中的花、影子落一樣。
陽焰波澄。
陽焰的波歇下來了、澄清了,沒有陽焰的波動了。
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
過了這一關(guān),就得無量輕安了,再也沒有煩了,什么境界來了,不會動了,內(nèi)空、外空了,都是覺性的顯現(xiàn),是無量的輕安、無量的自在。
此乃初心得力處。
這就是“初心”,就是明心見性、證悟的地方,“得力處”。
不為玄妙。
一點不玄妙,很平常,就是這樣。
及乎輕安自在。
但是雖然在輕安自在當(dāng)中。
又不可生歡喜心。
不可以生歡喜心。
若生歡喜心。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
到了這里還有魔障,生了歡喜心,歡喜魔也附心。
至若藏識中習(xí)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
就是愛根的種子很多,堅固深潛。
話頭用力不得處。
就是說,無法把他翻出來的地方。
觀心照不及處。
觀心也觀不到的地方。
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jīng)懺悔。
必須要禮佛誦經(jīng)懺悔,就是那些種子很深,埋在里面,隱隱地覆蓋著你,使你不得進步、不得開朗、不得輕安自在。如果這樣還不行,那么還有一種方法。
又要密持咒心。
像六字大明咒,等等,密咒持心。
仗佛密印以消除之。
仗佛的密印功德來消除。
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
密咒是佛的金剛心印。
吾人用之。如執(zhí)金剛寶杵。
我們用他,就像金剛寶杵一樣。
摧碎一切物。
摧碎一切事物、一切障礙。
物遇如微塵。
那些遇到就如微塵一樣,魔障也好、業(yè)障也好、煩惱障也好,所有的障礙遇到就破掉了。
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
從上佛祖的心印秘訣,都不離開這個。所以禪宗里面也要傳咒的,過去傳的最多的是準(zhǔn)提咒或者楞嚴(yán)咒,來破魔、破自己心靈的障礙的。
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像觀音菩薩也是持六字大明咒成道的。所以說,要持咒的。
然佛則明言。
佛明白的告訴我們說,
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
佛講,在祖師門下佛明說,佛的明說,但是祖師門下恐怕大家落在常情:執(zhí)著咒、求感應(yīng)、求福報、求加持、求什么----,“故秘而不言”不說,不是不用。憨山大師這就指出來了。
此須日有定課。
這必須每天有定課,每天要念咒。在網(wǎng)絡(luò)上,我們也聽到有人說:念咒也是多余的。不是,悟后還是要念咒的,還要把種子消干凈。
久久純熟。得力甚多。
久久一個咒念純熟了,非常得力,遇到境界他自然有力量會顯現(xiàn)的。
但不可希求神應(yīng)耳。
但是不要希求神通感應(yīng)。一希求的話,就是落、落在知見上。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
凡是修行的人,有的人先悟后修。“后修”修什么呢?除習(xí)氣、破境界、起照用、起大機大用。
有先修后悟者。
有的先修,修了幾十年,到最后才開悟了。
然悟有解證之不同。
但是悟有解悟和證悟的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
如果以佛祖的言教,看了經(jīng)、學(xué)了很多文字。像網(wǎng)絡(luò)上有些人打出很多文字來。那么,他的悟叫解悟,不是真悟。
多落知見。
“多落知見”,為執(zhí)著:我對,你錯;我講得好,你講得不好。對別人的講法、境界不理解,對真實的開悟的地方不明白。但是往往自己說:我開悟了、我很好、我很明白。其實是解悟。
于一切境緣。多不得力。
在一切境緣上多不得力,對境界老是被動的受它影響。
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
因為“心境角立”,矛盾,心和境界是矛盾的,還沒有化掉,心境不能統(tǒng)一,就是不得混融,不能圓融一體。我們講心境一如、體用一如、自他一如、空境一如,都是一體的。那么“觸途成滯”,一遇到事、一碰到問題,馬上有障礙、馬上就過不去,所以說“多作障礙”。
此名相似般若。
這叫相似般若。
非真參也。
不是真參。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
離開文字、離開道理,在自己的心中樸樸實實地修過去、做過去。
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
呵呀,這個時候非常親切,靈知了了。
更無可疑。
再也沒有懷疑了,就是這個。因為你怎么煩,他不煩,任何境界在他這里沒有障礙,他當(dāng)下就是這樣,這就是到了相應(yīng)的境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
說不出來,像別人問你:你這個境界怎么樣?說不出來。
此乃真參實悟。
這是真參實悟。
然后即以悟處融會心境。
以自己的悟融會心境,在境界上融會一切,一切無礙。
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妄想情慮。
現(xiàn)在有什么冒出來的東西、有什么習(xí)氣出來,馬上化掉、融化掉,就是除掉現(xiàn)業(yè)流識、妄想情慮。
皆镕成一味真心。
都融成一味的真心,都是真心的作用。
此證悟也。
這叫什么?證悟了,證悟到本性。
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
就是這樣證,也有深淺不同。
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
如果這個人在根本上用功夫,打破第八識、“窠臼”打破,“頓翻無明窟穴”無明都打破了,“一超直入。更無剩法”,就是他從此沒有什么可修的、沒有什么影響他的,他就是這樣,清清凈凈。那么,這是“上上利根”人,根基很深的人?!八C者深”,證得很深,他沒有需要一定要打坐了,沒有什么一定要觀照了,沒有什么:噢,我煩惱起來了,我要化掉它。沒有什么東西習(xí)氣,他很自然,一切時候都這樣,證得很深。
其余漸修。所證者淺。
“其余漸修”,還有很多問題、還有很多障礙,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到。這些是淺了、有次第了,次第也不是次第,就是說,你要一點點脫落、一點點融會、一點點超越出來,要透境界了,還有很多事。
最怕得少為足。
得到一點點就滿足,就覺得自以為是了、狂枉自大了,就考驗別人。但是自己還有東西在,還沒有化干凈。就不好。
切忌墮在光影門頭。
什么叫“光影門頭”?看到光、看到境界、看到一點小神通、看到了佛來了----。住在這個上面,叫“光影門頭”?;蛘咦餍┰姟⒆髻?,自己覺得了不起,這都是“光影門頭”。
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
為什么這樣講呢?就是許多人雖然悟了,第八識還沒有破。
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
縱然有作為,還是識神邊事,還是有執(zhí)著的。那么,這個就有漏了,就還有生死。
若以此為真。
如果以這個就為真了、就當(dāng)真了。
大似認(rèn)賊為子。
“認(rèn)賊為子”,就有落處了,反過來把本性又覆蓋了。
古人云。學(xué)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rèn)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rèn)作本來人。
這是古人講的,“學(xué)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rèn)識神。”“識神”就是分別、作意,還落在這個上、光影門頭上?!盁o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rèn)作本來人?!边@就顛倒了。
于此一關(guān)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
“所言頓悟漸修”是什么呢?
乃先悟已徹。
悟徹了,理上悟徹了,本性也見到了。
但有習(xí)氣。未能頓凈。
這叫頓悟漸修。
就于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
于一切“境緣”境界、因緣上,“以所悟之理”,悟到本性的理,悟到了。
起觀照之力。
把自己的習(xí)氣照破、化掉。
歷境驗心。
種種境界經(jīng)過,驗自己的心動不動?有沒有落處?好,一層層剝落、一層層透過,達到無礙。
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
這句話很重要。融得一分境界,就證得一分法身,是這樣證過來的。
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
妄想消得一分,你本有的智慧就開大一分,就顯得一分本有的智慧。
是又全在綿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這就是全在綿密用功、時時覺照、時時明白,在本性上起照。如果是在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活潑潑的,不要老是閉關(guān)啊、一個人靜坐、打坐,老是這樣。要活潑潑的,買菜、做飯、和人來往、在十字路口很吵鬧的地方作出、透得過,種種事來了,無礙,“更為得力”,就能夠證法身、開大智慧。一般的人、我們現(xiàn)代人都要這樣做過。頓悟、頓證、一下子圓滿的人很少,除非過來人。一般人多多少少有一些,這有差別的,所以這里不能比較高低,無法比較,個人的習(xí)氣種子不同,在境界上得力不得力,不同。有的人說:你開悟了,你怎么還有這個在呀?有的人是有的。但是他知道了,化掉就是了。有的人說:你開悟了,怎么還境界上透不過呀?是有透不過的。透不過,我們慢慢透過。透過了,你就不一樣了,又證了深一點了,智慧又開了。這就是一個過程、用功的過程。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
凡是那些利根的人,信心勇猛的修行。
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
事障容易除,但是理障難遣。
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就指出來哪些障礙化不掉的。如果我們有這個障礙,我們化掉。沒有的話,就聽過、過去了。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
第一,不要玄妙:哎呀,我成佛、成道總是很玄妙的吧。好像過去的祖師坐脫立亡、或者飛身、大神通、或者西藏的虹化,很多人在求這個、求神奇的境界,“玄妙”。這是不對的。
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
“平平貼貼”,平平常常的,沒有什么奇特?!皩崒嵚渎洹保褪呛軐嵲诘?,就是這樣的。
一味平常。更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
就是吃飯穿衣這么簡單,悟了還和沒有悟一樣。這就講得非常對的。
依然只是舊時人。
依然還是舊時人。
不是舊時行履處。
但是心里面一片清凈光明,很明了?!安皇桥f時行履處”,處處計較、處處煩惱、處處放不下。不是,他很清凈,來去自由,是這樣。
更無玄妙。
也沒有什么玄妙。
工夫若到。自然平實。
工夫如果你到的話,自自然然,平平實實。
蓋由吾人知解習(xí)氣未凈。
但是很多人知解的習(xí)氣沒有干凈。
內(nèi)熏般若。般若為習(xí)氣所熏。
“般若為習(xí)氣所熏”,受到習(xí)氣影響:追求、欲望、想象---。那么
起諸幻化。
生出很多的幻化境界。
多生巧見。
想抓住一個法,快一點的;抓住一個加持力、抓住一個境界,等等。
綿著其心。
綿綿的執(zhí)著在內(nèi)心。
將謂玄妙。
覺得‘哎呀,不錯,很玄妙,不一樣,有一種感覺----’,那么就落了,落在這里了。
深入不舍。
還不斷深入,舍不得離開。
此正識神影明。
正是識神的影子顯明的這里。
分別妄見之根。
是分別妄見之根。
亦名見刺。
也叫“刺”見的刺、知見之刺,刺入了你的肌膚、腐爛了你的肉體,把你的道種、道質(zhì)、道力都腐化了。
比前粗浮妄想不同。
比以前粗的浮塵妄想不一樣。
斯乃微細(xì)流注生滅。
他是很微細(xì)的流注生滅。
亦名智障。
也叫智障。
正是礙正知見者。
正是礙“正知見”,礙了我們的智慧、障礙了智慧,執(zhí)著玄妙不平常,不能像透明的心一樣朗照,總是有個東西在,講出玄妙的道理、玄妙的境界,自己有種感覺在里面。那么就不好了,就障礙住了。
若人認(rèn)以為真。
如果有人認(rèn)為這是真的。那么
則起種種狂見。
就會起種種狂見,講大話、狂禪、寫詩作對、訶責(zé)別人,天天在講公案、講什么----,訓(xùn)斥別人。其實一點智慧都沒有,為什么?不能對機說法、不能引導(dǎo)人開悟、不能化除別人的障礙,而且自己也在煩惱里面、也在執(zhí)著里面。
最在所忌。
這樣的話,在禪宗修行是最忌諱的事。也有忌諱的事,像這種就是大忌諱“最在所忌”。這是第一點,最重要,不要求玄妙。我們也見到很多人:哎呀,我要早日成道,和祖師一樣虹化,特別的玄妙,怎么怎么樣----。這個地方一落,你就不會成就了,就落在智障上,智慧開不了。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
這是對沒有開悟的人講的,就是不要將心待悟。
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
因為我們的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告訴大家,不要等待開悟,有個待、等待開悟,就不開悟了。
向因妄想凝結(jié)。心境根塵。對待角立。
向來都是因為妄想凝結(jié),妄想的關(guān)系,心境、根塵的對待凝結(jié)。
故起惑造業(yè)。
所以起惑造業(yè)。
今修行人。
現(xiàn)在修行的人。
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
一念放下身心世界。
單單提此一念向前。
就是覺照或者參話頭。
切莫管他悟與不悟。
千萬不要管他悟和不悟。
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
只管念念步步做過去就行了。
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
工夫到的時候,自然見到本來面目。那個時候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是不是本來面目,那就要問善知識:我這樣是不是呀?善知識說:是呀,就是這樣。我也這樣,你也這樣。那就行了,到了。
何須早計。
何須要早早去想呢?什么時候開悟啊?很多人在網(wǎng)上問:哎呀,我這樣修要多少年才能開悟啊?要多少年才能成就啊?那這就是落在相上、相待相上了。
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
就是說,你將心待悟的那個心就是生死的根本、就是生死落處的地方、根機的地方。
待至窮劫。亦不能悟。
等到“窮劫”這個劫數(shù)完了,還是不會開悟,悟不了。
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
因為他不明白這個“絕待真心”是沒有相待的,不是另外有一個開悟、另外有一個境界,就是你的當(dāng)下。你只要不相待、不執(zhí)著,他就顯現(xiàn)。
若待心不除。
等待的心不除的話。
易生疲厭。多成退墮。
久而久之、修來修去,因為有這個心,不可能開悟。等來等去又不開悟,有的人修心中心密法,等待開悟,等了三年還不開悟,他就恢心了,“退墮”不修了,他說:我要再修不下去、再不開悟,我就不修了。但是你這個心在,怎么能開悟呢?,絕對不會開悟。
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就等于找東西找不到、找累了,不找不找了、休息了,這個事就完了、修不下去了。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
這句話也很重要。不要希求妙果:我什么時候證道啊?想求早點成道、早點得到道。不知道道就在當(dāng)下,不是另外求成道。
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
不知道眾生的生死妄想,原來就是如來的“果體”,就是如來的道、如來的果、如來的身體。我們每個人都在如來的光明當(dāng)中,不會另外有個果在另外個地方,不可能的。
今在迷中。
現(xiàn)在眾生在迷惑當(dāng)中。
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
把諸佛的神通妙用都變成妄想情慮了。
分別知見。
變成這些了。
將真凈法身變作生死業(yè)質(zhì)。
就是身體,身體就是我們的法身、真凈的法身顯現(xiàn)出來的,變成了業(yè)質(zhì)了,有罪業(yè)、有障礙了,身體的四大種。
將清凈妙土。變作六塵境界。
這個世界都是清凈的妙土,眾生妄想執(zhí)著、種種知見把它變成了穢土、變成了那種六塵境界。
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
如果一念頓悟自心的話。
則如大冶紅罏。陶镕萬象。
就像“大冶紅罏”,很大的爐子,一切萬象都融化了、融化在當(dāng)下,還有什么?沒有了。
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
要知道,現(xiàn)在當(dāng)下身心世界就是如來的果體,不要另外求一個成就、求一個果體。這是過來人的話,的確是這樣。如果你另外有求的話,就是障礙。很多人等待:我多少年以后成道?不要等,當(dāng)下就是。
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
現(xiàn)在起的念頭不是念頭了,開悟以后本性出來的念就是神通妙用。他說現(xiàn)在的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啊。
換名不換體也。
名字換了,體性還是一個。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
證道歌講:無明的實性就是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沒有兩個。
若能悟此法門。則取舍情忘。欣厭心歇。
如果悟到這個法門,那么取舍心就沒有了,不要厭離這個世界,取一個什么道,沒有。欣求的、厭離的心就歇了,‘欣求一個極樂世界、厭惡這個娑婆世界’沒有了,全部是平等法界。
步步華藏凈土。
步步你踩的都是蓮花、都是華藏的世界海、都是凈土,哪里不是啊。
心心彌勒下生。
心心的作用就是彌勒下生,到哪里求彌勒凈土???你真的明白、開悟了,就是這樣,念念之中都是彌勒佛降生,慈悲眾生,利樂一切。
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zhuǎn)求轉(zhuǎn)遠(yuǎn)。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如果安一個心,先要求一個妙果,那么這個希求的心便是生死根本。大圓滿法也講,不要希厭,希求、厭惡什么,都要離開。所以這樣的心一起,就障礙了正知見,“轉(zhuǎn)求轉(zhuǎn)遠(yuǎn)”越求越遠(yuǎn)、越求越遠(yuǎn),“求之力?!鼻蟮胶髞恚α科>肓耍硇牧ζS譀]有證到道、又求不到,因為當(dāng)下就是他,不知道。那么,疲厭不修了、沒有意思了:我修了這么久還不成道。所以說,要注意這一點,不要求一個什么時候成就、什么時候得果。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
其次,不要自己生起疑慮。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
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不要去分別他。
脫去故步。望前眇冥。
過去的放下了、沒有了、不去回顧他了,但是前面很渺茫。
無安身立命處。
這個時候好像自己掛在空中一樣,沒有安身立命處,自己好像抓不到了,修行當(dāng)中也抓不到什么,過去的都過去、拋棄了,現(xiàn)在又得不到什么。這個時候要注意了。
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后籌慮。則生疑心。
這個時候,進,沒有新的證到什么、沒有什么進步了;后,又失去過去所居,就是過去的境界沒有了。這個時候往往會“籌慮”會想、起疑心:到底怎么樣?
起無量思算。
越無量的思籌、思算。
較計得失。
較計得和失怎么樣。
或別生臆見。
或產(chǎn)生了一種知見、產(chǎn)生了自己的一種認(rèn)識出來。
動發(fā)邪思。
“動發(fā)”,認(rèn)為自己這是道、這是什么什么道理、這是什么什么境界,起了一個邪思,這就是外道的邪思出來。
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
這個時候要堪破這一切、這一切算計、這一切邪思,那么“決定直入”,這個時候不想,其實是空、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什么分別、算計、邪思的話,決定直入。
無復(fù)顧慮。
再也沒有顧慮。
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
工夫做到做不得的時候、再也無法用力的時候,這正是得力的地方。
更加精采。則不退屈。
更加精彩,繼續(xù)做下去,就再也不會退了。
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會產(chǎn)生憂愁魔:到底怎么樣呢?我現(xiàn)在做又做不上去,退也退不下來,想來想去就成了憂愁魔。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
做工夫遇到鬼神、遇到境界、魔什么的,不要生恐怖心。
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
有的人他并不怕魔、什么境界,就是身體突然脫空的時候,他就怕了。我遇到很多人這樣子:呵呀,我在哪里呀?我死了?我找不到了。一收收回來,好,這個工夫就白做了、又退回來了。最近網(wǎng)絡(luò)上有一個朋友也是這樣境界。就是說,身心脫空了。
便見大地?zé)o寸土。深至無極。
大地一點土都沒有了,我睡在哪里、我在哪里?找不到,一點東西都沒有,就是說“深至無極”。
則生大恐怖。
非??植?。
于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
如果不堪破他的話,執(zhí)著他、生恐怖的話,他就不敢向前。
或以此豁達空。當(dāng)作勝妙。
這其實是豁達空,還不是本性。因為有空的感覺,當(dāng)作勝妙。
若認(rèn)此空。則起大邪見
如果認(rèn)取這個空,就起大邪見。為什么?
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撥無因果,和外道的空一樣,“此中最險”,最危險,這個時候你過得去過不去。但是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是這個境界,有的人因為他入定比較深,工夫做得比較急,他會到這里,這是屬于工夫禪的人才有。如果是智慧的禪、體究的禪,他不一定是到這里,他不需要這么空、不需要經(jīng)歷這么空的境界才見性,他一念回光就見性,是不一樣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經(jīng)困這個境界。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
其次,要決定相信自心就是佛。
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
佛哪里還有另外個佛,當(dāng)下的心就是,這個心就是明明朗朗、親切覺照的這個心。
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
就是一片透明、無心無相、遍一切處,就是佛的真法身,就是我們當(dāng)下的覺性遍一切處,猶如虛空。
若達妄元虛。
如果能夠了達一切妄想本來是虛的、不可得的。
則本有法身自現(xiàn)。
你當(dāng)下的覺性是什么?一片空靈、透明,這個就是本有的法身自現(xiàn)。
光明寂照。
“光明”就是明明了了,“寂照”不動、沒有分別。心不動就是“寂”,“照”就是能用,說話做事都是他,就是寂照。
圓滿周遍。
哪里不是他,聽聲音的是他、說話的是他、走路的是他、一切處都是他,“圓滿”沒有缺什么,周遍。
無欠無余。
再也沒有欠什么,再也沒有多出什么。
更莫將心向外馳求。
這個時候,更不要拿著這個心向外馳求什么:求一個法身、求一個境界。
若舍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
如果舍了這個心,別求境界,就會生起很多的夢想境界、很多的奇奇怪怪的東西出來,反而覺得功夫好。有的人說做夢:夢到上師來了、夢到活佛來了、佛菩薩來給他說法。這都是變起來的妄想、就是心外別求,不知道當(dāng)下透明的心沒有什么東西的、沒有什么相的。當(dāng)然能夠顯現(xiàn),顯現(xiàn)的時候知道是自己顯現(xiàn),并沒有什么佛來了、菩薩來了、上師來給你指點。如果一落這個,就落陰魔、就是陰魔境界,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
此正識神變現(xiàn)。
都是自己的識神變現(xiàn),還不知道。
切不可作奇特想也。
有的人還出去講:哎呀,我夢到上師了,來給我指點?!白髌嫣叵搿?,其實不可得,不要落在上面。
然吾清凈心中。
但是我的清凈心中。
本無一物。
本來沒有一個東西。
更無一念。
一念也不可得。
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凡是起心動念都是違背我們的法身本體的。
今之做工夫人??偛恢孕耐搿T翘撏?。
現(xiàn)在人做工夫,他總不知自心的妄想原來是虛妄的,你感覺什么、看到什么,都是虛妄的。
將此妄想。誤為真實。
把這個妄想誤解為真實。
專只與作對頭。
專門和妄想作對頭。
如小兒戲燈影相似。
小兒在玩燈影,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跑來跑去,抓這個影子,抓不到的。
轉(zhuǎn)戲轉(zhuǎn)沒交涉。
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和他沒有交涉、沒有關(guān)系。
弄久則自生怕怖。
搞久了以后,你老是做夢、老是有境界,那么佛的境界就變魔了,師父的境界就變成鬼了,害怕、弄怕了,哎呀,顛倒了,怕了:怎么會是這個境界?就不敢修了,也不敢見師父了,他顛倒了。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
有的人怕妄想多,一把抓住,想把他拋掉,他也把妄想當(dāng)實有了。
此如捕風(fēng)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
打來打去的,妄想能打得掉么?打不掉。一念歇了,妄想就沒有了。
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
費盡力氣,再也沒有一念休息的時候、休息的地方。
纏綿日久。信心日疲。
緾綿久了以后,信心就沒有了:修來修去還是妄想,覺得沒有什么意思。
只說參禪無靈驗。
只說:哎呀,參禪沒有靈驗、沒有什么用。
便生毀謗之心?;蛏虏乐摹?/span>
或者毀謗,或者懼怕。
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
這是初心的通病。
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rèn)性實法耳。
這里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guān)。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dāng)下撇過。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
“魔佛皆揮”,都要斬掉。
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后。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韝之鷹。二六時中。于一切境緣。自然不干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已上數(shù)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yán)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fēng)。其所行履??梢匀战傧啾兑?。
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這里透過始得。
前面這幾條,就是工夫過程的得力處。但這些法,憨山大師講,也不是實法,而是方便法,是路途當(dāng)中出門的第一步,不要走錯。一走錯就浪費時間,虛喪光陰,一定要真正的走好這一步。那么,這一步走好了,就是說,佛祖向上的一路,本來是不涉程途,但是在初心的方便上,也須在這里透得過才可以,才能達到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