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有人說,是“仁”。
大概未必。
有一個成語,叫“見仁見智”,是說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很可能得出的結(jié)論便有所不同。
如果讓我說,《論語》,作為弟子記錄而成的“語錄體”著作,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shù)以及立身處世的總體思想。
《論語》不是孔子自己寫的。
宋儒程頤說:“《論語》之書成于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边@是說,能有《論語》傳世,全仗孔子的學生有子和曾子的門人,所以在《論語》中,單獨稱此二人為“子”。
由古籍記載可知,《論語》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曾稱為《傳》《經(jīng)》《記》《論語說》《語》《論》《孔子》等等。至西漢文帝時,才以《論語》一名確定了下來。
《論語》之傳承,曾有“三條線索”——《魯論語》,就是現(xiàn)在通常所見的二十篇;《齊論語》,多出《問王》《知道》兩篇,共二十二篇,?;韬钅挂殉鐾链税姹荆贿€有《古論語》,《子張》分為兩篇,共二十一篇,篇次排列亦不同,目前未見傳世版本。
就傳世本《論語》來看——
《學而》,以論學為主,特別強調(diào)讀書與做人之間的緊密關(guān)系,強調(diào)學以致用。
《為政》,主要論及為政、教化、學習、孝道等內(nèi)容。
《八佾》,多講禮、樂,闡述“禮”的重要性。
《里仁》,講述義、利關(guān)系,強調(diào)個人道德修養(yǎng)、孝敬父母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
《公冶長》,記述孔子及弟子們對“仁德”特征的探討。
《雍也》,講述政治、倫理、哲學、人性、人才等問題,闡述“中庸”和“恕”的學說,講解“文”與“質(zhì)”辯證關(guān)系,還講到了如何培養(yǎng)“仁德”的主張。
《述而》,主要闡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關(guān)于道德范疇辨析。
《泰伯》,記錄孔子及弟子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發(fā)揮了孔子的教學方法。
《子罕》,在介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同時,記述了其弟子對老師的議論和孔子的一些活動。
《鄉(xiāng)黨》,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的側(cè)面。
《先進》,主要記述孔子對弟子的評價。
《顏淵》,孔子回答弟子所問怎樣才是仁,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子路》,講到了孔子關(guān)于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還講了他的教育思想,以及道德修養(yǎng)與品格完善,尤其是“和而不同”的思想。
《憲問》,通過孔子對社會現(xiàn)象的評論,著重講了君子必備的“見利思義”義利觀。
《衛(wèi)靈公》,記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季氏》,通過孔子及其學生的政治活動,講述與人相處和結(jié)交之原則、君子“三戒”、“三畏”和“九思”。
《陽貨》,介紹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對仁的進一步闡釋,孝的觀念等。
《微子》,講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塑造獨立人格的思想,其弟子與他人談孔子等。
《子張》,講述孔子對殷紂王的批評,關(guān)于學與仕的關(guān)系,有過失時君子與小人之不同等。
《堯曰》,講述堯、舜、禹三代善政,以及孔子關(guān)于治理國家的基本要求等。
可以看出,“禮”和“仁”,是孔子窮其一生的主張;他認為,“禮”,是一種完美的政治秩序,而“仁”,則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但同時,孔子也具有鮮明的“民本”思想,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
不妨說,《論語》,是以“禮”和“仁”為主構(gòu)成的一個孔子學說體系。
漢代以始,《論語》幾乎成為影響最大的一部書,在到清代結(jié)束兩千多年時間里,對中國的政治、法律、倫理、教育、文學,乃至民俗、為人處世、行為習慣和語言,都有《論語》影響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