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朝鮮國內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朝鮮統(tǒng)治者求助于清政府,同時,日本人不請自來,趁機占領漢城周圍重鎮(zhèn),其實在中日軍隊抵達朝鮮前,起義就已經被鎮(zhèn)壓了,但是日軍卻不走了,清政府自然明白日本的企圖,雙方開始想朝鮮增兵。小說閱讀 http://www.89wxw.com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lián)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朝鮮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乙兩艘巡洋艦,隨后擊沉了英籍高升號運輸船,俘獲操江號炮艦即豐島海戰(zhàn),甲午戰(zhàn)爭隨即全面爆發(fā)。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zhàn)爆發(fā),這場歷時五個小時,不論其兵力之多,時間之長,以及戰(zhàn)斗的激烈,的確都是近代世界海戰(zhàn)史上所罕見的。海戰(zhàn)的結果,北洋艦隊共損失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廣甲五艦,死傷兵員約八百余人。日本聯(lián)合艦隊官兵死傷約三百人。
此戰(zhàn)中,鄧世昌管轄的致遠號在艦體遭受重創(chuàng)后,毅然沖向吉野號,未成沉沒! 可是根據(jù)最新的致遠號研究結果,可能鄧世昌不是想撞沉吉野號,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首先說下致遠和吉野的艦艇航速,兩艘戰(zhàn)艦都是航速較高的,致遠號航速可達18.5節(jié),而吉野號最高航速可達23節(jié),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鄧世昌,你會去撞一艘比自己快的敵艦嗎?更何況當時己方艦艇還被敵軍重創(chuàng),航速都到不了18節(jié)。
最早的記載致遠號是想撞沉吉野號的記錄是1895年英國倫敦出版的《布拉塞海軍年鑒》,年鑒中刊載有一篇海軍史學者庫勞斯撰寫的關于甲午海戰(zhàn)的分析長文,文稱:"致遠'當時把艦首轉向'吉野',試圖沖撞,但被數(shù)發(fā)榴彈命中水線,終于右舷傾斜而沉沒。據(jù)說當時有數(shù)枚榴彈同時命中,其狀好似魚雷爆炸。"
有一種說法比較可信,就是致遠號的目標不是吉野,而是松島號,松島號是當時日本海軍的旗艦,如果將其撞沉或重創(chuàng),一段時間內,日本海軍將會失去統(tǒng)一的指揮,那么戰(zhàn)局會對中方有利,在這就是,致遠號是北洋水師中航速高的軍艦,松島號航速不足16節(jié),理論上具有可行性。
致遠號在撞向敵艦前,有一個動作或許表明,鄧世昌不僅僅只是想撞沉一艘敵艦,而是完成一個更重要的事。致遠號在沉沒前曾升起帥旗,你會感覺很奇怪,中方的旗艦是定遠號,主帥是丁汝昌,按理說應該是定遠號上懸掛帥旗。
導致致遠號上升起帥旗的原因是,開戰(zhàn)后不久,日本海軍圍攻定遠號,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被炸傷,更要命的是,定遠號上的信號裝置,導致定遠號旗艦與其他戰(zhàn)艦聯(lián)絡中斷,帥旗也被擊毀,一時間北洋艦隊失去統(tǒng)一的指揮,陷入各自為戰(zhàn)的境地,逐漸被日本海軍分割包圍。
明顯戰(zhàn)前丁汝昌并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就是一旦自己出現(xiàn)意外情況后,由哪艘艦艇改當旗艦,由誰來繼續(xù)指揮,正常安官職來說,并不是鄧世昌接替丁汝昌指揮,但當時情況危急,鄧世昌當機立斷,在致遠號上升起帥旗,一方面可以重振己方士氣,在戰(zhàn)場上發(fā)現(xiàn)自己軍隊的帥旗沒了,對士兵的打擊是很大的,重新出現(xiàn)帥旗,可以給士兵一個信息,就是主將還在,可以穩(wěn)定軍心。
還有就是可以收攏艦隊,當時的北洋水師被敵軍分割,升起帥旗可以使其他戰(zhàn)艦向致遠號靠攏,以便再戰(zhàn);另一方面可以減輕旗艦定遠號的壓力,給丁汝昌多一些時間調整,結果是多艘日本軍艦放棄對定遠號的圍攻,轉向圍攻致遠號,致遠號的防護能力遠不及定遠號,很快就被重創(chuàng),最后,鄧世昌駕駛致遠號沖向了敵陣!
糾正一個事情,在影視作品中說戰(zhàn)前因為貪腐問題,北洋水師購買的炮彈里面全是沙子,以致在黃海海戰(zhàn)中慘敗。 事情是,當時的海軍配彈分兩種,一種是炮彈內放置大量火藥擊中敵艦后爆炸的開花彈,一種就是炮彈內不放或少放火藥,大部分是泥沙填充物的實心彈,實心彈的只要目的是依靠炮彈自身慣性擊穿敵方護甲,使敵艦進水,所以炮彈力全是沙子不是說貪腐問題,本來就有這樣的炮彈。
開花彈自然是攻擊效果最好,只是當時清朝禁止北洋水師彈藥進口,只許國內自產但沒有考慮當時國內的技術水平,根本無法制造出合格的開花彈,那就只能大量生產實心彈,導致在海戰(zhàn)中北洋水師吃了大虧。
文章來源:米爾軍情網(http://www.9icai.cn/lishi/jindaishi/20269.html),歡迎轉載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