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源 天津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
小兒感冒,相當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臨床上常表現為發(fā)熱、惡寒、流涕、噴嚏、咳嗽或咽紅腫痛等。除上述典型癥狀外,感冒患兒還常伴有脘腹脹滿、大便不調、食欲不好、消化不良、苔膩等乳食積滯表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兒科臨床多見的“感冒夾滯”、“感冒夾積”或“感冒夾食”。
為什么小兒既容易感冒,感冒時又容易夾滯呢?這要從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談起。小兒和成人的根本區(qū)別并不在于個頭的高矮、體重的大小或體型的胖瘦,而在于小兒形體、神智的發(fā)育是否成熟和完善,是不是還處于不斷的生長發(fā)育變化中。由于小兒時期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沒有發(fā)育完善,注定其內在的臟腑功能和對外的防御功能都相對稚弱,主要表現為肺的衛(wèi)外功能、脾的運化功能的不完善,即中醫(yī)所說的小兒“肺常不足”、“脾常不足”。以肺脾的功能不足為基礎,加之小兒“寒溫不知自調”、“乳食不知自節(jié)”,非常容易患外感肺系疾病和內傷脾胃疾病,因此,小兒易患同屬肺脾疾病的感冒夾滯自不待言。
感冒夾滯的具體形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先食滯后外感,另一種是先外感后食滯。前者小兒,常饑飽無常,貪食肥甘厚味,傷脾失運,形成積滯,積滯日久,脾氣受損,母病及子,肺氣不足,衛(wèi)表不固,罹患外感而成積滯外感;后者小兒,先患外感,肺衛(wèi)受邪,影響脾胃功能,不化乳食,不運精微,積滯內生,形成感冒夾滯。
從感冒夾滯的發(fā)病和癥狀表現可以看出,其治療不外乎疏表宣肺、消食導滯。臨床上首先應辨清感冒的證候屬性(風與寒熱暑濕夾雜為患)予以施治,然后再根據兼夾食滯的輕重選擇不同的方藥。食滯較輕者,可在感冒方中選加焦三仙、焦檳榔、雞內金等化積消滯之品,或保和散、保和丸消食中成藥等;食滯較重者,常大便不調以干為主或大便粘滯不爽,可在感冒方中選加大黃、蘆薈、枳實、厚樸,也可合用保和大黃散、枳實導滯丸等。
最近由承德頸復康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申報的三類中藥新藥清熱化滯顆粒已獲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正式投產。該藥處方出自清華大學玉泉醫(yī)院糜緯真主任醫(yī)師,是糜老中醫(yī)數十年的經驗效方。該方由大黃(酒炒)、大青葉、北寒水石、焦麥芽、焦山楂、焦檳榔、草豆蔻、廣藿香、薄荷、化橘紅、前胡等11味中藥組成,具有清熱導滯、表里雙解功能,對于感冒夾滯,尤其是風熱感冒兼夾積滯證尤為適宜。藥效研究結果顯示,清熱化滯顆粒具有解熱、抑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變形桿菌、肺炎雙球菌)、抗病毒(流感甲5型、乙型病毒)、增進機體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功能、抗炎、促進小腸推進運動等作用;毒性試驗結果顯示其安全性好。由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科專業(yè)牽頭,天津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等參加的該藥臨床試驗結果,證實了該藥應用的安全有效性,其總有效率高達90%以上。
人們常說:“要想小兒保平安,須忍三分饑與寒”。這對于小兒感冒夾滯的預防可謂至理名言。過分的溺愛,溫室里生長,對于增強小兒機體的抵抗力沒有好處,而小兒饑飽無常,貪食肥甘,更容易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功能,這些都可能成為小兒正常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影響因素,理應引起家長們的足夠重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