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灌腸在臨床上的應用 近年來,中藥灌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其獨特的給藥方式,使藥物經過直腸的吸收直接 進入血循環(huán),既防止了胃酸及各種酶對藥物的破壞作用,又避免了肝臟的濾過作用。目前 國內許多學者采用灌腸治療一些疑難雜癥,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現(xiàn)分述如下。 參考文獻 [1] 吳錫信.復方大黃灌腸液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展的臨床研究.新中醫(yī),1994(6):24 (收稿日期 1998-09-14)
許建中
治療腎功能衰竭
腎功能衰竭為臨床上較難治療的疾病,吳錫信[1]對30例非透析慢性腎功能衰竭 (CRF )的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4例,采用低蛋白飲食、對癥等治療,觀察組16例除采用低 蛋白飲食及對癥治療外,加用復方大黃灌腸液治療,灌腸液由大黃、淮山藥各40g,茯苓 、桂 枝各30g,牡蠣、黃精、蒲公英各20g,五加皮15g,丹參10g組成,上藥加水400~700m l, 煎25min,使成200~300ml的藥液,每次用100~200ml(37℃~38℃),睡前保留灌腸, 每日 2次,每次30~90min,兩次間隔60~90min,4周為1療程。與對照組比較,復方大黃 灌腸 治療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兩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
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嬰幼兒遷延性腹瀉
朱士達等[2]報道,將76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9例)及對照 組(27例) ,治療組以自擬中藥湯劑保留灌腸,方藥組成:大黃、附子、黃連、木香、阿膠(烊化)、 地榆 各10g,上藥加水煎至150ml,每晚先排空大便,保留灌腸4~6小時,1個 月為1 療程,休息1周后再進行下一療程的治療,1~2療程后復查;對照組予 中藥湯劑口服,脾胃虛弱型予參苓白術散加減,脾虛濕熱下注型予白頭翁湯合痛瀉要方加 減, 脾腎陽虛型予四神丸加減,同時加服復方苯乙哌啶,療程同上。結果治療組近期治愈23例 ,顯 效14例,好轉9例,無效3例;對照組近期治愈4例,顯效7例,好轉10例,無效6例,兩組比較 有顯 著性差異(P<0.05)。
張香云[3]報道用中藥灌腸治療嬰幼兒遷延性腹瀉,方由藿香5g,廣木香、雞內金、粉葛根、肉 豆蔻、黨參、炒白術、茯苓、甘草、炮姜各6g,黃連3g組成;若嘔吐加蔻仁、蘇梗各3 g; 腹痛加白芍、烏梅各6g;下利清谷者加干姜、熟附片各3g;腹瀉后期可加訶子、粟殼以 澀腸 止瀉,每日2劑,煎取藥液60ml,待溫后灌腸,每日2次,灌腸液保留0.5~1小時,結果:60 例中 顯效40例,好轉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93%。
治療慢性盆腔炎、盆腔腫塊
王嘉梅等[4]擬清熱解毒、活血散結方治療慢性盆腔炎,方由敗醬草30g,魚腥草20 g,蒲公英、當 歸各15g,香附、紅花各12g,連翹、雞內金各10g,桂枝6g組成,加水煎保留灌腸,每次灌入150ml,保留1小時以上,治療35例,治愈24例,好轉10例,總有效率97%。
錢平[5]擬活血消C024治療盆腔腫塊,方由丹參12g,三棱、莪術、穿山甲、香 附、云苓各10g, 牡蠣15g,丹皮、赤芍各12g,紅藤20g,甘草3g組成,水煎內服;再以紅藤30g,銀花、 敗醬 草各15g,三棱、莪術、黃柏、桃仁各10g,路路通12g,濃煎1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治療盆腔腫塊100例,1個月為1療程,1~3個療程痊愈43例,有效率為96%,腫塊消失最短時間為26 天,最長69天,平均治療52天。
治療高尿酸血癥(痛風)
沈玲姝等[6]報道,采用中藥灌腸治療高尿酸血癥伴腎功能不全15例,藥用赤芍、當歸、皂角刺、 附子、生大黃、六月雪、蒲公英煎取藥汁,冷卻至37℃后進行灌腸,保留30min,治療后血 尿酸明顯下降,較治療前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治療前關節(jié)疼痛、惡心、腰酸乏力、水腫 、高血壓等癥狀及體征均明顯改善。
治療肛竇炎
沈耀明[7]報道采用三黃液保留灌腸治療肛竇炎60例,方由黃連30g,黃柏50g,大黃 30g組成,水煎3次,濃縮至500ml,每日睡前保留灌腸50ml,10天為1療程,2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 60例 全部獲愈,其中1療程痊愈38例,2療程痊愈22例,所有病例隨訪1年以上,均未復發(fā)。
治療產后尿潴留
楊春然等[8]報道,用中藥灌腸治療產后尿潴留,方由枳實15g,厚樸12g,生大黃20 g(后下)組成,上 藥煎取150~250ml保留灌腸,每日1~2次,每次間隔4~6小時,每次保留30~40min ;大 便干者加芒硝20g,沖入煎好的藥液中。灌腸后,即刻排便排尿者3例,半小時內排便排尿 者10例,2小時內排便排尿者4例。
配合治療急性腦出血
張文學[9]報道運用中藥內服配合灌腸治療急性腦出血68例,中藥內服方為:羚羊角 粉3g(沖),鉤 藤20g,菊花、玄參各15g,川貝9g,水蛭6g,桃仁、菖蒲各12g,當歸24g,每日1劑水煎服, 神昏不能服者鼻飼灌入,痰盛者加膽星9g,天竺黃12g;惡心嘔吐者加半夏9g,竹茹1 5g ;大便干結加大黃9g。中藥灌腸方由大黃9g(后下),厚樸、枳實、黃芩各12g,芒硝、川貝 各9g,鉤藤15g組成,加水煎150ml,保留灌腸30min,每日1次,治療5~10天。對照組56 例采用西藥綜合治療。經1~2個月治療后,治療組基本治愈22例,顯效27例,好轉10例,無效5例, 死亡 4例;對照組基本治愈8例,顯效15例,好轉13例,無效13例,死亡7例,經統(tǒng)計學處理,治療組基 本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值分別<0.05和<0.01。
結語
中藥灌腸在臨床上不僅適用于需長期服用中藥的慢性病患者,以解決久服中藥,味苦傷胃的問 題,而且適用于急癥病人,對于一些口服中藥有困難者,如嘔吐患者,兒童等,提供了 一個安全有效且無毒副作用的給藥途徑。但是,目前中藥灌腸在臨床上應用多為根據醫(yī)師的經驗而確 定,對于這一劑型還缺乏完整而系統(tǒng)的研究,灌腸量的多少、保留時間的長短、灌腸管插入的深度、有效成分分子的大小及其親水、親油對吸收的影響、灌腸液的滲透壓、pH值、促 進吸收劑的加入等因素對直腸吸收的影響等,都是需進一步研究的課題。相信隨著對中藥灌 腸的深入研究,此療法必將更加廣泛地應用到臨床醫(yī)療上并取得良好療效。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中醫(yī)院,226500
[2] 朱士達.中藥灌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附76例臨床觀察).天津中醫(yī),1997(3):116
[3] 張香云.中藥灌腸治療嬰幼兒遷延性腹瀉60例.四川中醫(yī),1997(4):42
[4] 王嘉梅.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國醫(yī)論壇,1995(5):39
[5] 錢 平.中藥內服外治相結合治療盆腔腫塊100例.湖南中醫(yī)雜志,1995(1):34
[6] 沈玲姝.中藥灌腸對血尿酸(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影響.遼寧中醫(yī)雜志,1996(6):268
[7] 沈耀明.三黃液保留灌腸治療肛竇炎60例.河南中醫(yī),1998(1):107
[8] 楊春然.中藥灌腸治療產后尿潴留18例.河北中醫(yī),1997(2):30
[9] 張文學.中藥內服配合灌腸治療急性腦出血68例.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1998(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