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女,40歲,2011年10月16日初診,因不潔飲食起病,致腹痛腹瀉一天,瀉下赤白膿血,赤多白少,日十余次,伴里急后重,脘脹不欲食,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guī)示白細胞(3+)、紅細胞(3+)。中醫(yī)辨證為濕熱蘊結之痢疾,給予中藥清熱解毒利濕、涼血止痢。方用芍藥湯合白頭翁湯加減:黃連、黃芩、黃柏、牡丹皮、白頭翁、金銀花、山藥、藿香、蒼術、白術、木香各10克,赤芍、雞內金各15克,馬齒莧、敗醬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克,甘草6克。7劑,每日一劑,分3次服。藥渣加水煎取汁120毫升,保留灌腸(可自我灌腸),每日一次(嚴重時可每日兩次)。
10月23日復診,患者訴腹部脹痛不適,無里急后重,大便正常,每日1~2次,納食增加,舌質紅,苔白微膩,脈滑。守前方去蒼術、金銀花,繼服7劑鞏固善后,不用灌腸。隨訪4月余,病愈未復發(fā)。
方中黃連、黃芩、黃柏清熱燥濕,金銀花、牡丹皮清熱解毒,白頭翁、馬齒莧、赤芍清熱解毒、涼血止痢,藿香、蒼術化濕和中,雞內金、山藥健脾和胃,防他藥苦寒敗胃,木香理氣導滯、除后重,土茯苓、敗醬草、白花蛇舌草解毒除濕,甘草調和諸藥。藥渣煎水灌腸,使藥液直達病所,清熱止痢。
痢疾系因感受濕熱疫毒,或內傷飲食,積滯腸腑,腸道傳導失司,脂膜血絡受傷,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大便赤白黏凍或膿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傳染性疾病。常因誤進被污染的腐敗變質的不潔食物、或飲用為疫毒之邪所污染的飲水、或感觸疫毒之邪而發(fā)病。其發(fā)病較急,若疫毒內客不除,留連體內,遷延不愈,可反復發(fā)作。此病人2011年8月曾患痢疾治愈,此次不潔飲食致痢疾復發(fā),所以治療痢疾療程一定要到位,即使無癥狀也要鞏固治療5~7天,防止痢疾復發(fā),同時注意飲食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