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 59歲 男 1984.9.30
肝熱挾濕痰,頭時暈楚,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和調(diào)。
牛黃清心丸10丸
平肝舒絡(luò)丹10丸
ATP片2盒
歐陽某 男 56歲 1983.9.29
“胃潰瘍”已歷十余載,刻下頭暈耳鳴,精力困頓,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和調(diào)。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僵蠶10g 川牛膝12g
炒谷稻芽各10g 香附米10g 淡吳萸1g 滑石塊12g
川黃連5g 膽草炭10g 白蒺藜10g 琥珀塊5g(同煎) 三劑
劉某 女 57歲 1989.4.24
肝胃兩陽并盛,頭暈時作,甚則耳鳴,伴有惡心,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個 炒知柏各10g
辰砂3g 生磁石2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膽草炭10g 白蒺藜10g 嫩白芷3g 滑石塊15g
青竹茹15g 荷葉10g 全瓜蔞30g 血琥珀5g(同煎) 四劑
[按] 肝陽上亢,耳鳴者加磁朱丸。
王某 女77歲 1984.1.10
肝胃兩陽并盛,頭時暈楚,甚則疼痛,惡心,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盛于兩關(guān),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生石膏25g(先煎)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炒知柏各10g
辰砂3g 生磁石2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膽草炭10g 白蒺藜10g 白僵蠶10g 滑石塊15g
青竹茹15g 荷葉10g 全瓜蔞30g 天花粉15g 三劑
于某 男 54歲 1984.5.31
近日精神仍時有恍惚,再為變通前方。
生龍齒10g 生牡蠣15g 辰砂3g 生磁石20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菖蒲根15g 川郁金10g 霜桑葉10g 川牛膝15g
杭菊花10g 龍膽草10g 白蒺藜10g 滑石塊15g
血琥珀5g(同煎) 全瓜蔞30g 明玳瑁10g(先煎) 三劑
邵某 女 24歲 1984.1.12
近日血壓偏高,BP160/120mmhg,頭暈,納少,再為變通前方。
生牡蠣12g 生海蛤25g 生石決明30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膽草炭10g 懷牛膝15g
白蒺藜10g 南石葦10g 云苓皮30g 六一散15(布包)
夏枯草10g川萆薢15g炒丹皮5g 血琥珀5g(同煎) 五劑
張某 男 成 1983.9.8
陰分虛燥,肝失所養(yǎng),陽邪上犯而發(fā)為頭腦暈熱,胸膺亦然。舌苔稍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金沸草12g 生赭石12g 炒知柏各10g
桑寄生3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2g
白僵蠶10g 菖蒲根12g 膽草炭10g 益元散12g
白蒺藜10g 全瓜蔞30g 元明粉3g 辰砂2g(分沖) 三劑
王某 男 63歲 1983.9.2
肝胃兩陽并盛,晨起頭暈,甚則惡心,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和調(diào)。
當(dāng)歸龍薈丸5袋,每早服21/3袋
磁朱丸5袋 每晚服1/3袋
白開水送下。
李某 女62歲 2001.7.26
陰虛肝熱,陽邪時或上犯而發(fā)為暈楚,視物模糊不清,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僵蠶10g 川牛膝15 g
菖蒲根15g 川郁金10g 云茯苓30g 滑石塊15g
白沙蒺藜各10g 荷葉10g 六神曲10g 橘子絡(luò)核各15g
全瓜蔞30g 川芎3g 血琥珀5g 七劑
2001.8.2 前方晉后,當(dāng)數(shù)合度,再依原議稍事出入。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生鱉甲15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白僵蠶10g 紫丹參12g 菖蒲根15g滑石塊15g
川郁金10g 六神曲10g 白沙蒺藜各10g 全瓜蔞30g
朱茯苓30g 鮮石斛30g 川芎3g 合歡皮10g 血琥珀5g 七劑
于某 男 35歲2001.9.12
陰虛肝熱,頭時暈楚,午后為甚,宜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沙蒺藜各10g 川牛膝15g 白僵蠶10g 鮮荷葉一張 鮮石斛30g 滑石塊15g 鮮佛手15g 川芎3g 鮮生地30g血琥珀5g 七劑
薛某 女 92歲 2002.1.12
年逾九旬,陰分自當(dāng)不敷,陽邪上越而發(fā)為暈楚,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滋抑化和調(diào)。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沙蒺藜各10g 炒知柏各10g
炒丹皮5g 霍石斛30g 鮮生地30g 川牛膝15g
白僵蠶10g 云茯苓30g 全瓜蔞30g 滑石塊15g
荷葉10g 鮮茅根30g 六神曲10g 羚羊鎊1.5g 五劑
夏某 男 78歲 2001.8.30
年將八旬,脾不健運,陽邪上越清明時發(fā)頭暈,舌苔白,脈象弦滑,宜清平抑化健脾為法。
化橘紅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炙甘草3g
白沙蒺藜各10g 白扁豆10g 炒薏苡仁30g 川牛膝15g
伏龍肝15g 炒谷稻芽各15g 霍石斛30g 建澤瀉12g
川芎3g 鮮荷葉一張 白僵蠶10g 七劑
[按] 此是脾虛生痰飲,兼有肝陽上亢之眩暈,二陳湯化痰飲,白扁豆、炒谷稻芽、伏龍肝健脾,白沙蒺藜、白僵蠶平肝,荷葉晾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