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孔少華醫(yī)案實(shí)錄


脅痛

楊某 男49歲 1983.3.31
氣滯濕郁,右脅環(huán)引脊背均感疼痛,已逾二載,舌苔白,脈象弦滑,宜以清疏滲化和調(diào)。
生石決明30g  金沸草12g  生赭石12g  香附米10g
川郁金10g  川楝子10g  云茯苓30g   法半夏10g
炒枳殼10g  延胡索10g  橘子絡(luò)核各15g 滑石塊15g
臺(tái)烏藥10g  萊菔子10g  大腹皮10g  六神曲10g 沉香面2g(分沖)
[按]  疏肝理氣用香附、郁金、焦麥芽、玳玳花之屬,不用柴胡,以其燥傷肝陰也,并常伍石決明、生赭石等滋陰潛降之品,潛陽(yáng)柔肝又能護(hù)陰。


李某 女44歲 89.1.30
近日兩脅發(fā)脹,舌苔根黃,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疏和調(diào)。
生石決明30g  金沸草12g 生赭石12g  炒知柏各10g
金錢草15g 綿茵陳30g  川郁金10g  炒枳殼10g
萊菔子10g  青連翹10g  金鈴子10g  滑石塊30g
元胡10g  香附米10g  大腹皮10g  沉香塊5g  伍劑
[按] 疏肝理氣同時(shí)常佐枳殼、萊菔子、大腹皮、沉香等降氣之品,則疏肝之效更顯。


徐某 男 43歲 1984.1.24
肝熱脾濕,右脅時(shí)或不舒,精力困頓,舌苔心黃,脈象弦滑而數(shù),盛于兩關(guān),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綿茵陳30g  炒梔子10g  川郁金10g  生黃柏10g
萊菔子10g  炒枳殼10g  赤小豆30g  青連翹10g
云苓皮30g  焦麥芽30g  金錢草15g  滑石塊15g
川楝子10g  元胡10g  橘絡(luò)10g  伍劑
平肝舒絡(luò)丹10丸
云芝肝泰1盒  

沈某 男 40歲 1987.5.10
氣滯濕郁,肺氣不降,肝氣苑于上而不下,右脅時(shí)痛,宜以清疏滲化和調(diào)。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布包) 炒枳殼10g  延胡索10g
萊菔子10g  橘子核15g 臺(tái)烏藥10g  川楝子10g
云茯苓30g  焦六曲10g  川厚樸10g  滑石塊15g
廣木香5g  玳玳花10g  沉香面2g(分沖) 五劑
平肝疏絡(luò)丹10丸


王某 女  49歲 2001.11.24
氣機(jī)不暢,濕邪阻絡(luò),右脅疼痛已數(shù)載,近日左側(cè)腰痛竄及腰部亦然,舌苔白,脈象弦滑,宜以清滋滲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綿茵陳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香附米10g 川牛膝10g
炒枳殼10g 六神曲10g 云茯苓30g滑石塊15g
小青皮10g 橘子絡(luò)核各15g  川郁金10g 落石藤15g  
鮮佛手15g 臺(tái)烏藥10g 血琥珀5g 七劑
 
膽結(jié)石


王某  男 65歲 1983.9.21
廿年前曾做“脾切除”手術(shù),刻下脘次時(shí)或不舒,大便不暢西醫(yī)檢查為“膽結(jié)石”,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疏滲化和調(diào)。
綿茵陳30g  金錢草15g  海金砂12g(布包) 炒黃柏10g
雞內(nèi)金10g  云苓皮0g 淡吳萸1g  川黃連5g
川郁金10g  炒枳殼10g  赤小豆30g六一散15g(布包)
焦麥芽30g  軍炭3個(gè)橘絡(luò)皮各10g  三劑


王某  女 40歲  2002.2.25
“膽囊切除術(shù)”后,右脅時(shí)或不舒,舌苔白,脈象弦滑,宜以清疏滲化和調(diào)。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淡吳萸1g 川黃連5g  炒知柏各10g
海金砂15g 雞內(nèi)金15g 六神曲10g  小青皮10g
炒枳殼10g 云茯苓30g 香附米10g 滑石塊15g
川郁金10g 青連翹10g 霍石斛30g 白蔻5g 七劑
[按] 膽囊炎、膽結(jié)石以二金湯加減。海金砂、雞內(nèi)金有利膽排石之功。 常加金錢草、川郁金、茵陳等品。


廖某  女  22歲 2002.3.23
“膽囊切除術(shù)”后,“肝內(nèi)膽管多發(fā)結(jié)石”
海金砂15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雞內(nèi)金15g 炒知柏各10g
香附米10g 綿茵陳30g 川郁金10g 條黃芩10g
金錢草30g 萊菔子10g 焦麥芽30g 滑石塊15g
炒枳殼10g 青連翹10g 云茯苓30g 赤小豆30g  七劑

許某  男 成  2002.9.12
海金砂15g 生赭石12g旋復(fù)花12g 雞內(nèi)金15g  炒知柏各10g
香附米10g 炒枳殼10g 金錢草30g 川牛膝15g
小青皮10g 白蒺藜10g 生甘草3g 滑石塊15g
川郁金10g 萊菔子10g 赤小豆30g  青連翹10g
焦麥芽30g 霍石斛30g 酒芩10g  熟軍5g
膽囊炎,每發(fā)作,服此方即緩解。

程某  男 80歲  2002.12.18
年及八旬,右脅突發(fā)疼痛,舌苔白而質(zhì)絳少津,脈象弦滑而數(shù),證屬氣滯濕郁,宜清疏和化。
海金砂15g 生赭石12g旋復(fù)花12g 雞內(nèi)金15g 炒知柏各10 川郁金10 萊菔子10 炒枳殼10 云茯苓30 焦麥芽30 草河車15 六神曲10 滑石塊15 條黃芩10 赤小豆30 青連翹10  霍石斛30 熟軍5  三劑
2002.12.21前方晉后,右脅疼痛減輕,惟時(shí)發(fā)胸悶,再依原意出入。
海金砂15 生赭石12旋復(fù)花12 雞內(nèi)金15  炒知柏各10 川郁金10 草河車10焦麥芽30 萊菔子10 赤小豆30 青連翹10 六神曲10 滑石塊15 霍石斛30 鮮佛手15 云茯苓30 小青皮10  法半夏10 橘子絡(luò)核各15 全瓜蔞30 炒枳殼10 厚樸花10 熟軍5
2003.1.3據(jù)述連晉清疏和化之品,右脅疼痛基本消失,再依原議稍事增減。
海金砂15  生赭石12旋復(fù)花12 雞內(nèi)金15 炒知柏各10 草河車15 霍石斛30 六神曲10 川郁金10  鮮生地30 鮮佛手15 炒谷稻芽各15  滑石塊 15小青皮10   全瓜蔞30 炒枳殼10 熟軍5 云茯苓30 橘子絡(luò)核各15 玳玳花10  五劑  
2003.1.9病情穩(wěn)定。
海金砂15 生赭石12 旋復(fù)花12 雞內(nèi)金15炒知柏各10 草河車15霍石斛30 六神曲10 鮮佛手15 小青皮10 鮮生地30 炒枳殼10 滑石塊15 全瓜蔞30  川郁金10 橘子絡(luò)核各15 焦麥芽30 云茯苓30 熟軍5  青連翹10 酒芩10 七劑

靳某 女 58歲  2003.2.10
連晉清化和調(diào)之品,發(fā)燒已退,然右脅腫脹尚未消,再為變通前方。
生鱉甲 嫩青蒿 生赭石  旋復(fù)花 炒知柏 海金砂 雞內(nèi)金 赤小豆 炒丹皮 蒲公英 大腹皮 六神曲 滑石塊 淡吳萸  小川連霍石斛云茯苓 橘子絡(luò)核 川郁金 鵝枳實(shí) 青連翹 香附米 七劑
[按] 孔老治療膽囊炎、膽石癥等一般以二金湯加減:海金砂、雞內(nèi)金利膽消石和胃,酌加旋、赭、枳、萊等降胃,香附、郁、楝等理氣,芩、翹、梔等清解,橘、夏、苓、滑等化濕。
 
驚悸


丁某 男 51歲 1984.1.13
陰虛肝熱,心氣不足,時(shí)或驚恐,夜眠不安,精神恍惚,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滋宜化和調(diào)。
生龍齒10g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玳瑁10g(先煎)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菖蒲根12g   川郁金10g  霜桑葉10g  懷牛膝15g
白僵蠶10g  朱茯苓25g  朱蓮心5g  滑石塊15g
川黃連5g  血琥珀5g  荷葉10g  法半夏10g  炒秫米10g

伍某  女 47歲 1981.5.8
陰虛濕乘,汗出過多,心悸易急,宜以清滋滲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龍齒15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浮小麥30g  朱茯苓30g  川萆薢15g  滑石塊15g
橘子核15g  五味子2g  血琥珀5g(同煎) 法半夏10g  五劑
 
胸痹

陳某 男 69歲 2001.8.29
氣機(jī)不暢,濕邪乘而阻絡(luò),胸膺阻悶,心悸不安, 舌苔白, 脈象弦滑,宜以清疏滲化達(dá)絡(luò)。
橘子絡(luò)核各15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炙甘草3g
青竹茹15g 炒枳殼10g 全瓜蔞30g 紫蘇梗5g
桑寄生30g 柏子仁12g 鮮生地30g  鮮石斛30g
滑石塊15g 六神曲10g 鮮荷葉一張 血琥珀5g 五劑
2001.9.5前方晉后,諸恙悉減,再依原議稍事出入。
減柏子仁 鮮生地六神曲  加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鮮佛手15g 白蔻5g
[按] 孔老認(rèn)為胸痹為病已痰濕阻絡(luò)為主要病機(jī),故常以溫膽湯加減。


張某 女 98歲  2001.8.13
年及百旬,心陰自當(dāng)不敷,胃脘不舒,舌苔白,脈象弦滑,宜清滋和調(diào)。(須防“心梗”)卒中
橘子絡(luò)核各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15g炙甘草3g
青竹茹15g 炒枳殼10g 瓜蔞皮15g 桑寄生15g
鮮佛手10g  霍石斛15g 鮮生地15g  滑石塊10g  
荷葉10g 血琥珀5g三劑
[按] 溫膽湯偏燥,為防傷陰,當(dāng)加霍石斛、鮮生地等養(yǎng)陰不滋膩之品。


劉某 女 70歲  2001.9.12
心肺陰虛,動(dòng)則氣喘,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滋和調(diào)。
南北沙參各 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3g 干百合3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3g  杏仁泥 10g條黃芩 10g
鮮生地30g 黑玄參15g  霍石斛30g 滑石塊15g
橘子絡(luò)15g 鮮荷葉1張 苦桔梗5g 五劑
[按] 心肺氣陰兩虛者加生脈飲合干百合以益氣養(yǎng)陰,生脈飲常用南北沙參易人參以養(yǎng)氣陰而生燥熱。


李某 女 80歲 2002.1.14
心臟植入起搏器后,自覺胸背不舒,舌苔白,脈象弦滑,宜以清平和調(diào)。
南北沙參各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3g 百合25g  
法半夏10g 炙甘草3g 霍石斛30g 荷葉10g
橘子絡(luò)核各15g云茯苓30g 六神曲10g 鮮生地30g  
青竹茹15g 全瓜蔞30g  滑石塊15g 柏子仁12g 血琥珀5g 七劑

謝某 女 32歲 1984.1.19
脈來(lái)三五不調(diào),胸悶,脘次不舒,周身不適,舌苔白而質(zhì)絳,宜以清滋滲化和調(diào)。
炙甘草5g  北沙參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法半夏10g  干百合25g  忍冬藤30g嫩桑枝30g
青連翹10g  紫蘇葉2g  云苓皮25g  滑石塊15g
炒枳殼10g  全瓜蔞25g  血琥珀5g(同煎) 三劑        


張某 男 65歲 2003.2.20
脈來(lái)三五不調(diào),心悸不舒,夜眠不安,舌苔稍白而質(zhì)胖,證屬心陰不足,宜以清滋和調(diào)。
南北沙參各15g 鮮麥冬15g 五味子3g干百合3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3g 橘子絡(luò)核各15g云茯苓30g
青竹茹15g 炒枳殼10g 全瓜蔞30g 滑石塊15g
柏子仁12g 霍石斛30g 叩珠粉1.2g(分沖)   鮮生地30g 血琥珀5g 七劑
[按] 脈結(jié)代者,氣陰不足,生脈飲合溫膽湯。心悸加柏子仁、珍珠粉養(yǎng)心安神。


姚某 男 72歲1982.1.30
脈來(lái)動(dòng)數(shù),時(shí)有間歇,喘促胸悶,大便秘結(jié),舌苔白,宜以清平肅肺和調(diào)。
南北沙參各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炙甘草3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橘絡(luò)皮各10g  全瓜蔞30g
杏仁泥10g  炒枳殼10g  萊菔子10g  滑石塊15g
條黃芩10g  黛蛤粉15g(布包)  伍劑
平甘舒絡(luò)丹10丸
牛黃清心丸10丸


王某 女 36歲 1983.5.3
心陰不足,時(shí)或心悸,胸悶氣短,經(jīng)行量少,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和調(diào)。
生龍齒生牡蠣各15g  桑寄生30g  柏子仁12g 炒知柏各10g
北沙參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干百合20g
紫丹參12g  朱茯苓30g  法半夏10g  滑石塊15g
廣陳皮10g 炙甘草3g  炒枳殼10g  絲瓜絡(luò)10g  
血琥珀5g  伍劑
柏子養(yǎng)心丸10袋 加味逍遙丸10袋

胡某  女 74歲  89.4.2
心陰不足,時(shí)或心悸,氣短,舌裂少津,脈滑數(shù),宜清滋和調(diào)。
南北沙參各15g  天麥門冬各10g  五味子2g  川石斛15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朱茯苓30g  柏子仁12g
細(xì)生地10g  黑玄參10g  童秋石2g  滑石塊15g
荷葉10g  血琥珀5g  叁劑

劉某 男 44歲 83.9.29
濕邪阻絡(luò),氣機(jī)不暢,左胸膺時(shí)或堵悶,舌苔白,脈象弦滑,宜以清疏達(dá)絡(luò)。
橘子絡(luò)皮革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青竹茹15g
瓜蔞30g  炒枳殼10g  炙甘草2g  桑寄生30g
烏藥10g  宣木瓜12g  川牛膝12g   建澤瀉12g
琥珀塊5g  三劑
平肝舒絡(luò)丹10丸
牛黃清心丸10丸

戴某 女 57歲 1984.5.7
汗出過多則心悸,是以汗為心之液也。履進(jìn)清滋和調(diào)之品,癥狀減輕,再為變通前方。
生龍齒10g  生牡蠣15g  北沙參30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浮小麥30g  法半夏10g  朱茯苓30g  干百合30g
炙甘草3g  柏子仁12g  川石斛15g  滑石塊15g
血琥珀5g(同煎) 炒白芍 伍劑

馮某 女68歲  1983.9.22
濕邪阻絡(luò),胸膺時(shí)或不舒,西醫(yī)診斷為“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dǎo)阻滯”,舌苔根部厚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疏達(dá)絡(luò)。
橘絡(luò)皮各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25g  青竹茹15g
炙甘草3g  炒枳殼10g  全瓜蔞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布包)
桑葉10g  杭菊花10g  桑寄生30g  滑石塊12g
香附米10g 川郁金10g  三劑

儲(chǔ)某 女 52歲 1989.5.12
“心房纖顫”服前方減輕,然勞累后仍時(shí)有發(fā)作,再依原議出入。
生龍骨10g生牡蠣12g(先煎)浮小麥30g  炙甘草5g  干百合25g
法半夏10g  北沙參2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云茯苓30g  柏子仁12g  廣陳皮10g  滑石塊15g
青竹茹15g  銀花炭10g  條黃芩10g  血琥珀5g(同煎) 伍劑

李某 女 45歲 1983.9.19
“風(fēng)濕性心臟病”,心悸胸悶,曾出現(xiàn)“心房纖顫”,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時(shí)有三、五不調(diào),宜以清滋和調(diào)。
南北沙參各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干百合3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3g  嫩桑枝30g  青連翹12g
火麻仁12g 金銀花10g  琥珀塊5g  云茯苓30g
香附米10g  全瓜蔞25g  三劑
[按] “房顫”亦是氣陰兩傷的表現(xiàn),溫膽湯加減。

魏某 男 44歲 1983.9.13
“風(fēng)濕性心臟病”心悸胸悶,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和調(diào)。
北沙參30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干百合25g
法半夏10g  朱茯苓15g  漢防己12g
火麻仁12g 杏仁泥10g  條黃芩10g  益元散15g
琥珀塊5g(同煎) 桑白皮10g  陳皮10g  三劑

杭某 女 39歲 1984.1.18
“風(fēng)濕性心臟病”已歷廿余載,今以感冒咳嗽時(shí)作,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宜以清疏和調(diào)。
南北沙參各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干百合3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3g 紫蘇葉5g  忍冬藤30g
嫩桑枝30g  青連翹10g  杏仁泥10g  滑石塊15g
條黃芩10g  血琥珀5g  萊菔子10g  三劑

陳某 女 30歲 1984.1.17
“風(fēng)濕性心臟病”,胸悶心悸,腰際疼痛,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和調(diào)。
北沙參30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干百合25g
法半夏10g  炙甘草2g  紫蘇葉2g  忍冬藤30g
嫩桑枝30g  青連翹10g  云苓皮30g  滑石塊15g
血琥珀5g(同煎)荷葉10g  茅葦根各15g  伍劑   
[按]  孔老認(rèn)為,“風(fēng)濕性心臟病”一般為風(fēng)濕熱毒侵入心臟,日久損傷氣陰所致,故治療上每以生脈飲加干百合以補(bǔ)氣陰,金銀藤、青連翹、嫩桑枝解毒通絡(luò)為主治療,干百合常佐少量紫蘇葉,收中有開,以防斂邪。

孫某 男 47歲  1987.5.5
脈來(lái)三五不調(diào),心悸時(shí)作,以歷六載,宜以清滋和調(diào)。
炙甘草5g  柏子仁12g  朱茯苓30g  法半夏10g
干百合25g  廣陳皮10g 炒枳殼10g 瓜蔞仁15g
龍眼肉3g  川石斛15g  五味子3g  滑石塊15g
荷葉10g  血琥珀5g(同煎) 五劑



張某 女 56歲  1982.9.12
濕邪阻絡(luò),氣機(jī)不暢,胸膺時(shí)或堵悶,夜間較白晝?yōu)閯?,舌苔白,脈象弦滑,宜以清疏達(dá)絡(luò)。
橘子絡(luò)皮各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25g  青竹茹15g
炒枳殼10g  全瓜蔞30g  菖蒲根15g 川郁金10g  
香附米10g  金沸草12g 炙甘草2g  滑石塊15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三劑
平肝舒絡(luò)丹10丸。

心肌炎
趙某 女27歲 82.1.15
高燒后,陰分受灼,心悸時(shí)作,甚則伴有間歇,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和調(diào)。
南北沙參各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干百合25g
法半夏10g  炙甘草3g  朱茯苓25g  火麻仁12g
柏子仁10g   嫩桑枝25g  青連翹10g 滑石塊12g
琥珀塊3g(同煎) 叁劑  

閆某 女 31歲  1983.9.3
“心肌炎”,已歷三月,刻下胸悶,心悸不安,夜眠較差,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和調(diào)。
南北沙參各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干百合3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3g  朱茯苓25g  火麻仁12g
青連翹10g  嫩桑枝30g  全瓜蔞30g  滑石塊15g
琥珀塊5g(同煎) 三劑

李某 男 18歲 1984.1.21
心悸不舒,氣短,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和調(diào)。
南沙參20g  麥門冬10g  五味子1g
朱茯苓25g 法半夏10g  炙甘草3g
柏子仁10g  百合25g  血琥珀5g(同煎) 三劑

劉某 男 28歲  1983.9.19
肝氣郁阻,肺氣不降,右胸時(shí)或疼痛,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疏和調(diào)。
生石膏25g(先煎)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布包)炒知柏各10g
萊菔子10g  炒白芍10g  白茅根15g  川牛膝12g
川郁金10g  青連翹10g  云苓皮30g  滑石塊15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香附米10g  三劑

趙某 女 61歲  2001.7.14
“風(fēng)濕性心臟病”已近卅載,近日形成腹水,口干不爽,皮膚瘙癢,舌苔白,脈象細(xì)滑,宜清疏滲化和調(diào)。
橘子絡(luò)15g皮10g 大腹皮10g 桑白皮10g  炒知柏各10g
云苓皮30g 干姜皮6g 南北沙參各15g 麥冬10g
五味子3g  鮮生地鮮石斛各30g  炙甘草3g 滑石塊15g
大熟地15g 炮附片6g   車前子15g 川牛膝15g 血琥珀5g 三劑
2001.7.17
據(jù)述前方晉后,當(dāng)屬平和,腹脹稍減,余癥如前,再依原議稍事出入。
南北沙參各15g 麥冬10g 五味子3g炒知柏各10g
云苓皮30g 桑白皮10g 干姜皮6g  川牛膝15g
大熟地20g  炮附片6g 上肉桂2g 滑石塊 15g  
炙甘草3g 山萸肉10g 車前子15g 鮮生地鮮石斛各30g
橘子絡(luò)15g皮10g 大腹皮10g血琥珀5g 四劑  
2001.7.21連晉清疏和調(diào)兼引火歸原之劑,當(dāng)屬合度,但以癥延日久,調(diào)治需時(shí),似應(yīng)從緩圖治。
炮附片9g  上肉桂2g 大熟地20g山萸肉10g  
淮山藥15g 炒丹皮5g 云茯苓云苓皮各30g  川牛膝15g
車前子30g(布包) 大腹皮10g  桑白皮10g  建澤瀉12g
漢防己15g  橘子絡(luò)15g皮10g 姜皮6g 霍石斛30g 血琥珀5g 五劑
[按] 胸痹陽(yáng)虛水泛者,濟(jì)生腎氣合五皮飲,溫陽(yáng)利水,或合生脈飲、溫膽湯??桌险J(rèn)為附子、半夏同用,強(qiáng)心之功更強(qiáng),未見不良反應(yīng),不必有十八反之忌。

王某 女 68歲 2001.9.8
“心臟搭橋術(shù)”后,右下肢感染,紅腫發(fā)熱,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化和調(diào)。
金銀花15g藤30g  青連翹10g 蒲公英30g 炒知柏各10g
鮮茅葦根各30g 炒丹皮5g 赤小豆30g 川牛膝15g
鮮生地鮮石斛各30g 全瓜蔞30g 天花粉15g 滑石塊15g 肥玉竹12g 鮮荷葉一張  五劑
2001.9.13        前方晉后,當(dāng)屬合度,舌脈同前,再依原議出入。
金銀花15g藤30g 青連翹10g 蒲公英30g  炒知柏各10g  
赤小豆30g 炒丹皮5g 鮮茅葦根各30g 川牛膝15g
鮮生地鮮石斛各15g 全瓜蔞30g 生甘草3g滑石塊15g
大腹皮10g 鮮荷葉一張 苦桔梗5g 七劑
[按] 金銀花藤、連翹、公英配合炒丹皮、赤小豆解毒活血消癰。
 
頭痛



偏頭痛
李某 男 46歲 1983.9.15
陰虛肝熱,左偏頭痛,舌苔白乏澤,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生石決明30g  辰砂3g生磁石20g(先煎)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生赭石12g旋復(fù)花12g(布包)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2g
嫩白芷3g  膽草炭10g  白蒺藜10g  滑石塊15g
白僵蠶10g  雙鉤藤30g  羚羊鎊0.5g(先煎)  叁劑
[按] 頭痛以陰虛陽(yáng)亢為多,故以滋潛平抑之方稍加散風(fēng)之品如白芷。


王某 男 45歲 1984.1.9
“腦外傷”引動(dòng)肝陽(yáng),頭時(shí)作痛,后腦際不舒,舌苔白,脈弦弦滑,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布包)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辰砂3g  生磁石2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白僵蠶10g  白蒺藜10g 雙鉤藤30g  滑石塊15g
嫩白芷3g  羚羊粉0.4g(分沖)

吳某 女29歲 1983.5.31
陰虛肝熱,頭時(shí)作痛,胸悶不舒,夜眠不安,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弦弦滑而數(shù),左關(guān)獨(dú)盛,宜以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生石決明30g(先煎)桑寄生30g 朱茯苓30g  炒知柏各10g
法半夏10g  霜桑葉10g  白沙蒺藜各10g  川牛膝15g
杭菊花10g  嫩白芷3g  生赭石12g  滑石塊15g
川芎3g  荷葉10g  血琥珀5g  叁劑
[按]白芷、川芎為止頭痛專藥。


羅某 女 46歲 1989.3.28
肝胃兩陽(yáng)并盛,頭時(shí)作痛,齒齦腫痛,宜以清疏抑化和調(diào)。
生石膏25g(先煎)生石決明30g   北細(xì)辛2g 生知柏各10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小川連5g  川牛膝15g
炒梔子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滑石塊15g
青竹茹15g  青連翹1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布包)  薄荷葉5g
叁劑
[按] 胃熱牙痛,生石膏配伍少量細(xì)辛止痛甚效。

欒某 女 20歲 89.4.2
肝陽(yáng)上逆,巔頂疼痛已愈一載,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左關(guān)獨(dú)盛。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辰砂3g  生磁石2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龍膽草10g  白蒺藜10g  嫩白芷3g  滑石塊15g
川芎3g  藁本1g  荷葉10g  白僵蠶10g  血琥珀5g  伍劑


王某 女32歲  1984.1.5
肝胃兩陽(yáng)并盛,有時(shí)暈楚,甚則頭頂作痛,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生石膏30g  生石決明30g  霜桑葉10g  生知柏各10g
杭菊花10g  嫩白芷3g  膽草炭10g  川牛膝15g
白蒺藜10g  白僵蠶10g  全瓜蔞30g  滑石塊15g
辰砂3g  生磁石2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藁本1g  血琥珀5g  三劑
[按] 頭頂厥陰肝經(jīng)所過,巔頂痛以藁本散之,1g足矣,藁本性升散,用量過多,可引起氣血上逆。


謝某 女 52歲 1984.1.19
“頭痛”為患,近日發(fā)作頻繁,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熄化。
生牡蠣15g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辰砂3g  生磁石20g  菖蒲根15g  川郁金10g  川牛膝15g
霜桑葉10g  白僵蠶10g  雙鉤藤30g  滑石塊15g
全蝎3g  羚羊鎊0.6g(先煎) 龍膽草10g  三劑
清心滾痰丸10丸
1984.1.23
前方晉后,頭痛未作,再依原議增減。
生龍齒10g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炒知柏各10g
辰砂3g  生磁石2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雙鉤藤30g  全蝎3g 白僵蠶10g  滑石塊15g
白蒺藜10g 羚羊鎊0.5g(先煎) 伍劑
清心滾痰丸10丸
[按] 肝火挾頑痰上沖而引起的頭痛,一般藥力難及,于清肝熄風(fēng)之品中重加清心滾痰丸以攻之。

魏某 男 15歲 1984.1.20
西醫(yī)診斷為“顱底骨質(zhì)增生”,頭時(shí)作痛,甚則惡心,視物不清,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2g  生海蛤25g生石決明30g  辰砂3g  生磁石20g  炒知柏各1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膽草炭10g  白蒺藜10g  川牛膝15g
嫩白芷3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滑石塊15g
白僵蠶10g  雙鉤藤20g  羚羊粉0.4g(分沖)  伍劑
 
 
急性腮腺炎


(發(fā)頤)
濕毒發(fā)頤,兩腮腫疼,發(fā)燒不退,已十?dāng)?shù)日,經(jīng)兒童醫(yī)院治療未效。舌苔黃膩,手紋紫長(zhǎng),宜以清化。
生石膏20g(先煎) 板藍(lán)根10g  大青葉10g  生知柏各8g
全蟬衣10g  白僵蠶10g  雙花10g  青連翹10g
蒲公英15g  地骨皮10g  炒梔子6g  白通草5g
全瓜蔞15g  元明粉3g  羚羊粉0.4g(分沖) 三劑
[按]  發(fā)頤,兩腮腫疼,熱毒壅盛,重用清熱解毒,銀、翹、板、青、公英之屬,合白虎、羚羊、梔子清肝胃之熱,蟬衣、僵蠶解表散結(jié),大便結(jié)者,瓜蔞、元明粉導(dǎo)之。
 
濕溫


陳某 男 56歲 1989.3.17
外感解后,濕熱未靖,以致精力困頓,口渴思飲,大便干解,舌苔白而無(wú)津,脈象弦滑而數(shù),以宜清化和調(diào)。
杏仁泥10g  生薏苡仁30g  云茯苓30g  炒知柏各10g
川萆薢15g  鮮石斛30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霜桑葉10g  全瓜蔞30g  茅葦根各15g  滑石塊15g
荷葉10g  白蔻5g(打) 五劑

張某 女 58歲 1984.11.16
近日感冒身冷,精力困頓,暫以清解。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鮮茅葦根各30g  生知柏各10g
杏仁泥10g  法半夏10g  藿香梗10g  條黃芩10g
雙花10g  青連翹10g  薄荷葉5g  滑石塊15g
羚羊粉0.3g(分沖) 橘絡(luò)10g  石斛15g 三劑

劉某 女57歲 2002.9.17
濕熱較盛,易罹患感冒,胃脘時(shí)或不舒,舌苔白,脈象弦滑,宜以清化和調(diào)。
鮮茅葦根各30g  生赭石12g旋復(fù)花12g 藿香梗10g 云茯苓30g
法半夏10g 紫蘇葉5g  青連翹10g 忍冬藤30g
杏仁泥10g 霍石斛30g 生甘草3g 滑石塊15g
白蔻5g 生薏苡仁30g 七劑
[按] 濕溫之病,常以三仁湯合清解之品治之。
 
低熱


彭某  女 26歲 1989.1.28
陰虛低熱,已歷數(shù)月,經(jīng)衍期未行,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和調(diào)。
銀柴胡10g  條黃芩10g  地骨皮10g  
嫩青蒿10g  天花粉15g  霜桑葉10g  
法半夏10g  北沙參20g 炒谷稻芽各10g
橘絡(luò)15g  叁劑

哈某 女 26歲 1989.3.15
陰虛濕乘,動(dòng)輒低燒,精力困頓,舌苔白而質(zhì)干,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滲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珍珠母30g  鱉甲15g  地骨皮10g  炒知柏各10g
嫩青蒿10g  黃芩10g  川石斛15g  川牛膝15g
東白薇10g  茯苓30g  六神曲10g  滑石塊15g
銀柴胡10g天花粉15g  肥玉竹10g  伍劑

伍某 男 21歲  1983.9.9
前方晉后,效果不如上方,時(shí)有低燒,再依原議增減。
生牡蠣15g  生決明30g  東白薇10g  地骨皮10g  炒知柏各10g
敗龜板10g(先煎) 桑寄生30g 威靈仙10g  川牛膝12g
天仙藤12g  晚蠶砂12g   云苓皮30g  滑石塊15g
川萆薢15g  二活各3g  五劑
[按]  長(zhǎng)期低熱,多由陰虛挾濕引起。


關(guān)某 女 27歲 1983.9.5
陰虛午后低燒,勞累則劇,小便時(shí)或混濁,帶下頻仍,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和化。
生牡蠣12g  生海蛤25g  生石決明30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地骨皮10g  云苓皮30g  川萆薢15g  川牛膝12g
雞冠花20g  杜仲炭12g  天花粉15g  滑石塊12g
肥玉竹12g  漢防己12g  南石葦10g 銀花炭10g  五劑
[按] 陰虛兼濕熱導(dǎo)致的午后低熱,以滋潛滲化為法治之。

李某 男 38歲  1989.5.8
濕邪內(nèi)蓄,外為邪襲,解之不當(dāng),致邪內(nèi)陷,每隔十日必?zé)?,已歷半載,久治未愈。宜以清化和調(diào)。
杏仁泥10g  生薏苡仁30g  白蔻5g   生知柏各10g
茅葦根各15g  金銀花15g  連翹10g  薄荷葉5g
地骨皮10g  小川連5g  黃芩10g  滑石塊15g
炒常山10g 生石膏30g(先煎)  霜桑葉10g  五劑
[按] 濕邪內(nèi)蓄,定時(shí)發(fā)熱,或?yàn)榀懠玻室匀蕼铣闯I浇刂?div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ff000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咳喘



孫某 女40歲 89.3.24
連晉清化肅肺之品,喘勢(shì)減輕,然尚未已,汗出較多,再為變通前方。
生石膏30g(先煎) 杏仁泥10g  甜葶藶12g 生知柏各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30g  紫蘇子10g
款冬花10g  生紫苑10g  黛蛤粉15g(布包)  滑石塊15g
橘子絡(luò)皮各10g  法半夏10g  萊菔子10g  全蟬衣10g
青竹茹15g 條黃芩10g  川貝母10g  五味子2g  七劑
[按] 孔老治療痰熱蘊(yùn)肺,肺失肅降之咳喘每以白虎湯、瀉白散、黃芩、葶藶子以清瀉,桑葉、菊花、杏仁宣降,蘇子、萊菔子、陳皮、半夏、瓜蔞、黛蛤粉化痰為基本方加減。

蔣某 女 63歲 1988.8.3
肺絡(luò)失肅,咳嗽時(shí)作,甚則喘促,胸悶發(fā)憋,宜清華肅肺。
生石膏30g  杏仁泥10g  葶藶子12g  生知柏各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30g  條黃芩10g
全蟬衣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滑石塊15g
前胡10g  橘子絡(luò)皮各10g  法半夏10g  黛蛤粉15g  枇杷葉10g  伍劑

楊某 男 63歲 1983.9.20
肺絡(luò)失肅,咳嗽時(shí)作,甚則喘促,逢秋則劇,舌苔白,脈象弦滑,宜以清化肅肺。
生石膏25g  杏仁泥10g  紫蘇子10g  炒知柏各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25g  霜桑葉10g
萊菔子10g  法半夏10g  北沙參25g  六一散15g(布包)
橘絡(luò)皮各10g  黛蛤粉15g(布包)  三劑

張某 男 58歲  1983.9.6
痰飲眩暈,咳嗽喘促,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肅肺。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黛蛤粉15g(布包) 炒知柏各10g
杏仁泥10g  萊菔子10g  法半夏10g  橘絡(luò)皮各10g
鮮枇杷葉20g  條黃芩10g  甜葶藶10g(布包) 六一散12g(布包)
桑白皮10g  全瓜蔞30g  耳環(huán)石斛3g


張某 男  58歲1983.9.29
前方晉后,頭時(shí)作痛,痰涎仍多,再以原意變通之。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杏仁泥10g  炒知柏各10g  
嫩白芷3g  青連翹10g  桑白皮10g  桔皮10g
法半夏10g  青竹茹15g  條黃芩10g  六一散15g9(布包)
雙花10g  羚羊鎊0.5g(先煎) 全蟬衣10g  嫩桑枝30g  鮮枇杷葉20g  叁劑

李某 男 43歲  1983.9.6
“胸膜炎”愈后,濕熱未靖,納物不香,精力困頓,夜間發(fā)燒,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和調(diào)。
生石膏25g(先煎) 杏仁泥10g  甜葶藶12g  生知柏各10g
桑白皮10g  冬瓜仁30g  葦根15g   青連翹10g
全瓜蔞30g  條黃芩10g  生薏苡仁30g  滑石塊15g
羚羊鎊0.5g(先煎) 霜桑葉10g  伍劑
[按] 千金葦莖湯合葶藶子瀉肺行水,治療胸水甚效。肺熱者合白虎湯、瀉白散,體虛者宜重加大棗。


鮑某  男 70歲 1984.1.29
內(nèi)熱兼感時(shí)邪,咳嗽喘促,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解肅肺。
生石膏30g(先煎) 杏仁泥10g  甜葶藶12g  生知柏各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30g  雙花10g
青連翹10g  條黃芩10g  萊菔子10g  滑石塊15g
羚羊粉0.5g(分沖) 霜桑葉10g  薄荷葉5g  

馬某 男  63歲1984.1.5
肺絡(luò)失肅,咳嗽時(shí)作,胸膺時(shí)或不舒,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肅肺。
生石膏30g(先煎)杏仁泥10g 甜葶藶12g 生知柏各10g
嫩麻黃1g黛蛤粉15g(布包)桑白皮10g   全瓜蔞30g
條黃芩10g鮮枇杷葉30g 橘絡(luò)皮各10g滑石塊15g
法半夏10g 青竹茹15g    萊菔子10g  羚羊粉0.3g
   叁劑

林某 男 44歲1984.1.5
肺絡(luò)失肅,時(shí)作喘促,痰出色白多沫,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肅肺。
生石膏30g(先煎)嫩麻黃1g杏仁泥10g 生知柏各10g
甜葶藶12g桑白皮10g   全瓜蔞30g條黃芩10g
萊菔子10g橘絡(luò)皮各10g法半夏10g六一散15g(布包)
全蟬衣10g  青竹茹15g   紫蘇子10g 青連翹10g  叁劑


溫某 女 52歲 1983.9.22
肺絡(luò)失肅,咳嗽時(shí)作,甚則喘促,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肅肺。
生石膏30g  嫩麻黃1g  杏仁泥10g  生知柏各10g
桑白皮10g  全瓜蔞30g  甜葶藶12g  全蟬衣10g
條黃芩10g  萊菔子10g   紫蘇子10g  六一散15g(布包)
黛蛤粉15g(布包) 法半夏10g  鮮枇杷葉20g  三劑

唐某 男 63歲 1984.1.7
肺絡(luò)失肅,咳嗽時(shí)作,甚則喘促,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肅肺。
生石膏30g(先煎) 嫩麻黃1g  杏仁泥10g  生知柏各10g
甜葶藶12g 桑白皮10g   全瓜蔞30g   橘絡(luò)皮各10g
法半夏10g 青竹茹15g  條黃芩10g  滑石塊15g
黛蛤粉15g(布包) 鮮枇杷葉20g   叁劑
[按] 肺氣郁閉作喘者可加麻黃少許以開之。過敏性哮喘者,常加全蟬衣、凈蛇蛻以脫敏解痙平喘。


謝某 男 76歲 1983.9.22
痰飲為患,西醫(yī)診斷為“肺氣腫”,胸悶不食,且嘔吐不已,舌苔黃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肅肺。
生石膏25g(先煎) 杏仁泥10g  甜葶藶10g  生知柏各10g
萊菔子10g  廣陳皮10g  法半夏10g  青竹茹15g
全瓜蔞25g  桑白皮10g  條黃芩10g 六一散12g
青連翹10g  橘絡(luò)8g   兩劑

烏某 男 63歲 1983.9.10
“肺氣腫”胸悶氣喘,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宜以清化素肺。
生石膏25g  杏仁泥10g  桑白皮10g  生知柏各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30g  條黃芩10g  萊菔子10g
甜葶藶10g  黛蛤粉15g  法半夏10g  滑石塊15g
橘絡(luò)皮各10g  鮮枇杷葉15g  三劑

馮某 男 31歲 1981.5.20
“哮喘”已廿載,逢春則甚,久治未愈。宜以清化肅肺。
橘子絡(luò)皮各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青竹茹15g
杏仁泥10g  紫蘇子10g 萊菔子10g  條黃芩10g
全蟬衣10g 黛蛤粉15g(布包) 霜桑葉10g 滑石塊15g
杭菊花10g  炒知柏各10g  五劑


王某 男 64歲  1980.9.29
濕邪較盛,逢秋季助痰涎較多,小便混濁,舌苔白膩,脈象弦滑,宜清化和調(diào)。
橘子絡(luò)皮各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青竹茹15g  炒枳殼10g  天竺黃10g  
瓜蔞30g  萊菔子10g  黃芩10g  
六一散15g(布包)  三劑

劉某  男 成  2001.10.8
痰飲一載余,動(dòng)則氣喘乏力,咳嗽胸悶,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肅肺。
橘子絡(luò)核各15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炙甘草3g
杏仁泥10g 紫蘇子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30g 苦桔梗5g 萊菔子10g 滑石塊15g
鮮生地30g鮮石斛30g 浙貝母15g 南北沙參各15g 七劑

柳某 男 80歲  1984.1.5
痰飲為患,吐痰較多,色白有沫,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以宜清化肅肺。
生石膏25g  杏仁泥10g  白芥子10g  炒知柏各10g
萊菔子10g 紫蘇子10g  條黃芩10g  法半夏10g
全瓜蔞30g  桑白皮10g  天竺黃10g  滑石塊15g
橘絡(luò)紅格10g  黛蛤粉15g(布包) 枇杷葉10g  三劑


袁某 女 52歲  1984.11.5
連晉清化肅肺之品,諸恙悉減,惟痰涎仍盛,再為變通前方。
萊菔子10g  紫蘇子10g  白芥子10g 全瓜蔞30g
橘絡(luò)紅各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炙甘草5g
青竹茹15g  炒枳殼10g  滑石塊15g  杏仁泥10g
車前子15g(布包) 麥門冬10g 香附米10g  伍劑
[按] 痰涎壅盛者每以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為主化之。

王某 男   70歲 1983.9.23
宿疾“冠心病”,經(jīng)常肺部感染,據(jù)述癥狀仍以肝肺熱盛使然,姑與清化和調(diào)之品一消息之。生石膏25g(先煎) 生石決明30g(先煎)杏仁泥10g  炒知柏各10g
橘絡(luò)皮各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全蟬衣10g
青竹茹15g  炒枳殼10g  全瓜蔞30g  六一散15g
黛蛤粉15g(布包)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羚羊鎊0.3g  三劑
[按]  方中溫膽湯為治療胸痹主方,白虎、瀉白清肺,石決明、羚羊抑肝。

恩某 女 53歲 1983.9.27
肝肺熱盛,頭時(shí)作脹,胸膺疼痛,時(shí)或咳血,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和化。
生石膏30g(先煎) 生石決明30g(先煎)  花蕊石1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茅葦根各15g  條黃芩10g  
白僵蠶10g全瓜蔞30g青竹茹15g 滑石塊15g
銀花炭10g  杏仁泥10g  羚羊鎊0.4g(先煎)  叁劑


陳秀珍  女 66歲  2001.7.10
肺燥絡(luò)傷,咳嗽痰帶血出,胸脘痞悶,大便數(shù)日一解,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潤(rùn)肅降.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杏仁泥10g 炒知柏各10g  
鮮茅根3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30g  
橘子絡(luò)15g  大小薊20g 法半夏10g  滑石塊15g  
條黃芩10g  三七面6(分沖) 荷葉10g  霍石斛30g  
紫蘇子10g  鮮生地30g  浙貝母10g  七劑
2001.7.17 前方晉后,咳血減輕,然左上肢不遂,再依原議出入。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僵蠶10g 炒知柏各10g
豨薟草15g 杏仁泥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30g 大小薊20g 鮮茅根30g 滑石塊15g
紫蘇子10g 浙貝母10g 橘子絡(luò)皮革10g 鮮生地鮮石斛各30g
條黃芩10g 法半夏10g  霍石斛30g 三七面6g(分沖)  七劑


李某 男 58歲 2002.9.12
肺燥絡(luò)傷,咳血時(shí)作,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潤(rùn)燥。
生石膏30g 杏仁泥10g 鮮茅根30g  炒知柏各10g
鮮生地3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30g
花蕊石10g 黃芩10g 橘子絡(luò)15g 滑石塊15g
川浙貝母各10g   黑玄參10g 鮮麥冬2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七劑
[按] 咳血者多由于肝肺燥絡(luò)傷,血熱妄行所致,治療宜在養(yǎng)陰清肺的基礎(chǔ)上酌加涼血止血之品如鮮茅根、大小薊等,常用用花蕊石、三七粉以化瘀止血,止血不留瘀。

梁某 女38歲 1983.5.31
“支氣管擴(kuò)張”,為日已久,時(shí)或咳血,逢春秋則發(fā)作甚,宜以清化肅肺。
生石膏30g(先煎)白茅根15g  杏仁泥10g  生知柏各10g
甜葶藶12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瓜蔞仁15g
北沙參15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滑石塊15g
橘子絡(luò)皮各10g  法半夏10g   小薊20g  阿膠10g(烊化兌入)
血余炭10g  芥穗炭2g  藕節(jié)炭10g  霜桑葉10g  伍劑
[按]  咳血見氣陰不足者,合生脈飲、阿膠珠、血余炭益氣養(yǎng)血止血。

金某  女 70歲 2001.11.29
肺絡(luò)失肅,咳嗽喘促,為日已久,或謂之曰:“阻塞性肺炎”、“肺氣腫”。舌苔白,脈象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肅肺。
南北沙參各15g  鮮麥冬15g 五味子3g 干百合3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3g  杏仁泥10g 條黃芩10g
苦桔梗5g 冬瓜仁30g 鮮茅葦根各30g  滑石塊15g
浙貝母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全瓜蔞30g 鮮石斛30g  五劑


房某  女 71歲   2001.6.30
“肺纖維化”為日已久,動(dòng)則心悸氣喘,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以宜清化肅肺。
鮮石斛30g 杏仁泥10g 南北沙參各15g 炒知柏各10g
鮮麥冬10g  五味子3g 干百合25g法半夏10g
橘子絡(luò)15g 條黃芩10g 紫蘇子10g 滑石塊15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黛蛤粉30g 七劑
[按] 對(duì)于久病氣陰兩虛的喘癥患者,如“肺氣腫”、“肺心病”等,孔老常加生脈飲、干百合以益氣養(yǎng)陰固肺,配伍清肅之品以治之.


王某  女 20歲  1987.5.17
“左肺浸潤(rùn)型結(jié)核”,服抗癆藥后,腸胃功能紊亂,宜以清化和調(diào)。
生石膏30g(先煎)東白薇10g  火麻仁15g  炒知柏各10g
郁李仁12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瓜蔞仁15g
桃杏仁各10g  炒枳殼10g  川石斛15g  滑石塊15g  
元參10g  六神曲10g  生地10g  五劑
[按]  “肺癆”傷陰,以天花粉、肥玉竹、川石斛、元參、東白薇養(yǎng)肺陰清虛熱。
 
眩暈



張某 59歲 男 1984.9.30
肝熱挾濕痰,頭時(shí)暈楚,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和調(diào)。
牛黃清心丸10丸
平肝舒絡(luò)丹10丸
ATP片2盒

吳某  男 65歲 1984.1.7
肝熱較盛,頭時(shí)暈楚,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旋復(fù)花12g(布包)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蒺藜10g  川牛膝15g
龍膽草10g  白僵蠶10g  朱茯苓30g  滑石塊15g
法半夏10g  荷葉10g  全瓜蔞30g  羚羊粉0.3g(分沖)
[按] 孔老認(rèn)為眩暈以陰虛肝熱為多,故常以牡蠣、石決明、赭石、旋復(fù)花滋潛抑肝,炒知柏滋水降火,川牛膝引熱下行,桑葉、菊花、白蒺藜、白僵蠶平肝熄風(fēng),荷葉涼肝,肝火盛者,再加膽草、梔子、羚羊清火,陰傷者鮮生地、鮮石斛養(yǎng)陰生津。


郭某 男 25歲 1983.5.31
陰虛肝熱,頭時(shí)暈楚,記憶力差,宜以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生石決明30g  金沸草12g    生赭石12g  炒知柏各10g
桑寄生3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女貞子10g  旱蓮草10g  五味子3g   滑石塊15g
白沙蒺藜各10g  荷葉10g  血琥珀5g  叁劑
[按]既有肝陽(yáng)上亢,又有肝腎不足者,白沙蒺藜同用。白蒺藜平肝,沙蒺藜益腎。


孫某 女 37歲 1983.5.31
陰虛肝熱脾濕,頭時(shí)暈楚,精力困頓,宜以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生石決明30g(先煎)桑寄生30g 朱茯苓30g  炒知柏各10g
川萆薢15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白沙蒺藜各10g  川牛膝15g
法半夏10g  六神曲10g 生赭石12g 六一散15g
川芎3g  荷葉10g  血琥珀5g  叁劑


曹某 女 45歲 83.1.26
肝熱較盛,頭時(shí)暈楚,時(shí)或迷糊幾十秒鐘,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菖蒲根12g 川郁金10g  霜桑葉10g  川牛膝12g
杭菊花10g  白僵蠶10g  白蒺藜10g  滑石塊12g
膽草炭10g 白僵蠶10g  琥珀塊5g(同煎)  伍劑
[按] 菖蒲郁金開竅醒腦。


金某 男 30歲 82.9.28
運(yùn)氣不當(dāng),引動(dòng)肝陽(yáng)上逆,頭時(shí)作脹發(fā)亂,脘次及肋際不舒,舌苔白,脈象弦滑,宜以清疏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郁金10g  川牛膝12g
香附米10g  云茯苓25g  小青皮10g  六一散15g(布包)
炒枳殼10g  全瓜蔞30g  橘絡(luò)6g   三劑

歐陽(yáng)某 男 56歲 1983.9.29
“胃潰瘍”已歷十余載,刻下頭暈耳鳴,精力困頓,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和調(diào)。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僵蠶10g 川牛膝12g
炒谷稻芽各10g  香附米10g  淡吳萸1g  滑石塊12g
川黃連5g  膽草炭10g  白蒺藜10g  琥珀塊5g(同煎) 三劑


劉某 女 57歲  1989.4.24
肝胃兩陽(yáng)并盛,頭暈時(shí)作,甚則耳鳴,伴有惡心,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個(gè) 炒知柏各10g
辰砂3g  生磁石2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膽草炭10g 白蒺藜10g  嫩白芷3g  滑石塊15g
青竹茹15g  荷葉10g  全瓜蔞30g 血琥珀5g(同煎) 四劑
[按] 肝陽(yáng)上亢,耳鳴者加磁朱丸。


王某 女77歲 1984.1.10
肝胃兩陽(yáng)并盛,頭時(shí)暈楚,甚則疼痛,惡心,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盛于兩關(guān),宜以清平抑化和調(diào)。
生石膏25g(先煎)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炒知柏各10g
辰砂3g  生磁石2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膽草炭10g  白蒺藜10g  白僵蠶10g  滑石塊15g
青竹茹15g  荷葉10g  全瓜蔞30g  天花粉15g  三劑

于某 男 54歲 1984.5.31
近日精神仍時(shí)有恍惚,再為變通前方。
生龍齒10g  生牡蠣15g  辰砂3g  生磁石20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菖蒲根15g  川郁金10g  霜桑葉10g  川牛膝15g
杭菊花10g  龍膽草10g  白蒺藜10g  滑石塊15g
血琥珀5g(同煎) 全瓜蔞30g  明玳瑁10g(先煎)  三劑

邵某 女 24歲 1984.1.12
近日血壓偏高,BP160/120mmhg,頭暈,納少,再為變通前方。
生牡蠣12g  生海蛤25g  生石決明30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膽草炭10g  懷牛膝15g
白蒺藜10g 南石葦10g  云苓皮30g  六一散15(布包)
夏枯草10g川萆薢15g炒丹皮5g  血琥珀5g(同煎) 五劑

張某  男 成 1983.9.8
陰分虛燥,肝失所養(yǎng),陽(yáng)邪上犯而發(fā)為頭腦暈熱,胸膺亦然。舌苔稍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金沸草12g  生赭石12g 炒知柏各10g
桑寄生3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2g
白僵蠶10g  菖蒲根12g  膽草炭10g  益元散12g
白蒺藜10g  全瓜蔞30g  元明粉3g  辰砂2g(分沖) 三劑

王某 男 63歲 1983.9.2
肝胃兩陽(yáng)并盛,晨起頭暈,甚則惡心,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和調(diào)。
當(dāng)歸龍薈丸5袋,每早服21/3袋
磁朱丸5袋 每晚服1/3袋
白開水送下。

魏某 男 45歲 1983.9.1
陰虛肝熱,頭時(shí)暈楚,動(dòng)輒心悸,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龍齒10g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北沙參30g  麥門冬10g  五味子2g  川牛膝12g
朱茯苓12g  杭白芍10g  霜桑葉10g  滑石塊15g
白僵蠶10g  琥珀塊5g  法半夏10g  炒秫米10g  三劑
[按] 心悸氣陰兩虛,合生脈飲。


徐某 女 27歲  2001.7.18
陰虛肝熱,陽(yáng)邪上犯清明而發(fā)為暈楚,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蒺藜10g 川牛膝15g
朱茯苓30g  六神曲10g 香附米10g 滑石塊15g
川芎3g 鮮藿香15g 鮮生地30g 鮮石斛30g
全瓜蔞30g 血琥珀5g  五劑         

李某 女62歲 2001.7.26
陰虛肝熱,陽(yáng)邪時(shí)或上犯而發(fā)為暈楚,視物模糊不清,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僵蠶10g 川牛膝15 g
菖蒲根15g 川郁金10g 云茯苓30g 滑石塊15g
白沙蒺藜各10g 荷葉10g 六神曲10g  橘子絡(luò)核各15g
全瓜蔞30g 川芎3g 血琥珀5g 七劑
2001.8.2        前方晉后,當(dāng)數(shù)合度,再依原議稍事出入。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生鱉甲15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白僵蠶10g 紫丹參12g  菖蒲根15g滑石塊15g
川郁金10g 六神曲10g 白沙蒺藜各10g 全瓜蔞30g
朱茯苓30g  鮮石斛30g 川芎3g 合歡皮10g 血琥珀5g  七劑


于某 男 35歲2001.9.12
陰虛肝熱,頭時(shí)暈楚,午后為甚,宜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沙蒺藜各10g 川牛膝15g 白僵蠶10g 鮮荷葉一張 鮮石斛30g 滑石塊15g 鮮佛手15g 川芎3g 鮮生地30g血琥珀5g 七劑


劉某 男 65歲 2001.10.11
陰虛肝熱,陽(yáng)邪上越,時(shí)發(fā)暈楚,手時(shí)麻木,舌苔白,脈象弦滑,宜清滋抑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豨薟草15g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白沙蒺藜各10g 朱茯苓30g   白僵蠶10g 滑石塊15g
明玳瑁5g 川芎3g  全瓜蔞30g 鮮生地30g 鮮石斛30g 血琥珀5g
2001.10.17前方晉后,諸恙悉減,再為鞏固其治。
生牡蠣15g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豨薟草15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川牛膝15g
白蒺藜10g 朱茯苓30g 白僵蠶10g 滑石塊15g
明玳瑁5g 全瓜蔞30g 鮮生地30g  鮮石斛30g
血琥珀5g 六神曲10g 荷葉10g 青竹茹15g 七劑
[按]  肝陽(yáng)上亢,眩暈,手麻,恐發(fā)中風(fēng),每于滋潛平肝藥中加豨薟草、桑寄生以通絡(luò)。


屈某  女 70歲 2001.11.12
肝熱脾濕,牙關(guān)發(fā)緊,頭時(shí)暈楚,舌苔黃膩,脈象弦滑,宜清平滲化和調(diào)。
生牡蠣15g 生石決明3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桑寄生30g 炒知柏各10g
白僵蠶10g 菖蒲根15g  白蒺藜10g 川牛膝15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全瓜蔞30g 滑石塊15g
法半夏10g 川芎3g 橘子絡(luò)15g 地龍肉15g  血琥珀5g 七劑
2001.11.20減川芎加 雙鉤藤 天竺黃 川郁金 全蝎3 七劑
[按] 眩暈,牙關(guān)發(fā)緊,肝熱挾痰瘀阻閉心竅,故在滋潛平肝藥中加菖蒲根、川郁金、天竺黃、橘子絡(luò)以開竅化痰,地龍肉、全蝎活血活血熄風(fēng)。


薛某 女 92歲 2002.1.12
年逾九旬,陰分自當(dāng)不敷,陽(yáng)邪上越而發(fā)為暈楚,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滋抑化和調(diào)。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白沙蒺藜各10g 炒知柏各10g
炒丹皮5g 霍石斛30g 鮮生地30g 川牛膝15g
白僵蠶10g 云茯苓30g 全瓜蔞30g  滑石塊15g
荷葉10g 鮮茅根30g  六神曲10g 羚羊鎊1.5g   五劑


夏某 男 78歲  2001.8.30
年將八旬,脾不健運(yùn),陽(yáng)邪上越清明時(shí)發(fā)頭暈,舌苔白,脈象弦滑,宜清平抑化健脾為法。
化橘紅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炙甘草3g
白沙蒺藜各10g 白扁豆10g 炒薏苡仁30g 川牛膝15g
伏龍肝15g 炒谷稻芽各15g 霍石斛30g 建澤瀉12g
川芎3g 鮮荷葉一張 白僵蠶10g 七劑
[按]  此是脾虛生痰飲,兼有肝陽(yáng)上亢之眩暈,二陳湯化痰飲,白扁豆、炒谷稻芽、伏龍肝健脾,白沙蒺藜、白僵蠶平肝,荷葉晾肝。
 
署濕感冒


某雪  女 21歲  2001.7.10
暑熱挾濕,頭暈伴有惡心,月經(jīng)正常,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滲化和調(diào)。
鮮藿香鮮佩蘭各20g  紫蘇葉5g 云茯苓30g 大腹皮10g
橘子絡(luò)核各15g  法半夏10g 青竹茹15g 鮮茅葦根各30g
香附米10g 杭菊花10g 生甘草3g 滑石塊15g  
荷葉10g 白蔻5g  三劑


張某 男 38歲  2001.7.25
暑熱挾濕,頭痛惡心,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暑和調(diào)。
鮮藿香20g 紫蘇葉5g 大腹皮15g云茯苓30g
橘子絡(luò)15g 法半夏10g 青竹茹15g 鮮生地鮮石斛各30g
鮮茅根鮮葦根各3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滑石塊15g
白蔻5g 荷葉10g 三劑


趙某 男 32歲   2001.7.24
暑熱挾濕,精力困頓,舌苔白,脈象弦滑,宜清暑滲化和調(diào)。
鮮藿香2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橘子絡(luò)核各15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生薏苡仁30g 青竹茹15g 炙甘草3g
炒枳殼10g 全瓜蔞30g  六神曲10g 滑石塊15g
白蔻5g 鮮生地30g 鮮石斛30g 荷葉10g 鮮葦根30g 五劑
傳承中醫(yī) (2009-6-21 19:10:00)
風(fēng)溫感冒

董某 男59歲 1983.2.30

內(nèi)熱外感,咽痛鼻塞,身冷乏力,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解。

生石膏30g(先煎) 杏仁泥10g 板藍(lán)根15g  生知柏各10g

大青葉10g 全蟬衣10g  雙花10g  青連翹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滑石塊15g

橘絡(luò)20g  條黃芩10g  全瓜蔞30g   葦根15g  叁劑

[按]  內(nèi)熱外感,孔老常以桑菊銀翹白虎和方加減,咽痛者,加蟬衣、大青葉,甚者加板藍(lán)根。



周某 女 75歲 2001.1.7

內(nèi)熱外感,解之不當(dāng)致邪內(nèi)戀,口苦且干,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和解。

鮮茅葦根各30g 條黃芩10g 淡豆豉10g 炒知柏各10g

梔子炭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鮮生地30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鮮石斛30g 滑石塊15g

青連翹10g 荷葉10g 全瓜蔞30g  三劑

[按]  內(nèi)熱外感,陰分不足,在清透基礎(chǔ)上常加鮮石斛、肥玉竹、天花粉,養(yǎng)胃陰而不滋膩。



劉某 男 50歲 1983.9.27

外感發(fā)熱退后,內(nèi)熱未靖,時(shí)或煩急心悸,疲乏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

生石膏25g(先煎) 霜桑葉10g  龍膽草10g 生知柏各10g

炒梔子10g  淡豆豉10g  條黃芩10g  青連翹10g

全瓜蔞30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六一散15g(布包)

茅葦根各15g  貳劑

[按] 熱郁胸中,心中煩急,梔子豉湯。



杜某 女 60歲 1989.3.31

外感解后,內(nèi)熱未靖,口渴納少,精力困頓,宜清化和調(diào)。

生石膏30g(先煎)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生知柏各10g

杏仁泥10g  全蟬衣10g  茅葦根各15g 條黃芩10g

川石斛15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滑石塊15g

生薏苡仁30g  白蔻5g  荷葉10g  叁劑

[按]挾濕邪者,取三仁湯之意,加杏仁泥、生薏苡仁、白蔻、滑石、通草之屬以宣通滲化。



李某 女28歲 1983.5.31

濕熱較盛,易于外感,服西藥則舌黑,宜以清化和調(diào)。

生石膏30g(先煎)  雙花15g  青連翹10g  生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蟬衣10g  杭菊花10g  瓜蔞仁15g

茅葦根各15g  黃芩10g  橘子絡(luò)15g  滑石塊15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地骨皮10g  叁劑



鮑某 女70歲 1989.3.31

素體陰虛,濕邪較盛,口干引飲,時(shí)感身冷發(fā)燒,以宜清化和調(diào)。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條黃芩10g  炒知柏各10g

川石斛15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川牛膝15g

細(xì)生地10g  天門冬10g  北沙參15g  滑石塊15g

生薏苡仁30g  云茯苓30g  法半夏10g  六神曲10g  

火麻仁 叁劑



張某 女  70歲  1984.1.7

初期濕熱過盛,發(fā)為口腔“天皰瘡”,經(jīng)西醫(yī)予以“激素”療法,致濕邪入絡(luò),刻下胸膺疼痛頗劇,大

便數(shù)日未下,時(shí)或咳嗽,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滲達(dá)絡(luò)。

生石決明30g(先煎) 生石膏30g  黛蛤粉15g(布包) 炒知柏各10g

生赭石12g  旋復(fù)花12g  忍冬藤30g  嫩桑枝30g  川牛膝15g

青連翹10g  生薏苡仁30g  晚蠶砂15g  滑石塊15g

炒枳殼10g  法半夏10g  全瓜蔞30g  云苓皮30g  川萆薢15g  叁劑



關(guān)某 女 63歲 1980.5.8

前方晉后,面部紅腫見消,然濕毒尚未靖,且時(shí)有復(fù)發(fā)象,再依原議增減。

生石膏30g(先煎) 金銀花15g  青連翹10g  生知柏各10g

黃連面5g(同煎) 條黃芩10g  白僵蠶10g  全蟬衣10g

大青葉10g  蒲公英30g  全瓜蔞30g  滑石塊15g

杏仁泥10g  白茅根15g 薄荷葉5g  炒梔子10g  三劑

[按]肝胃兩陽(yáng)并盛挾濕毒上攻,故以生石膏伍以生石決明、生赭石、旋復(fù)花清降肝胃,以蠶砂、半夏、苓皮、萆薢、滑石滲化濕邪,銀花、連翹、公英、大青解毒。



李某 男51歲  1982.9.19

濕熱素盛,逢寒則流涕,手著涼水則作痛,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

茅葦根各15g  嫩桑枝30g  雙花10g  炒知柏各10g

青連翹10g  條黃芩10g  蟬衣10g  川牛膝12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黃連5g  六一散15g(布包)

橘絡(luò)10g  三劑



揚(yáng)某 女 28歲 1989.5.12

肺熱津傷,鼻時(shí)流涕,咽喉不利,宜以清化和調(diào)。

生石膏30g(先煎) 辛夷花10g 條黃芩10g  生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大青葉15g  薄荷葉5g

炒梔子10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滑石塊15g

荷葉10g 川石斛15g  全瓜蔞30g  白茅根15g 青竹茹15g伍劑



沈某 女 39歲 1984.1.11

內(nèi)熱兼感時(shí)邪,咽疼身冷,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解。

生石膏30g  板藍(lán)根15g  大青葉10g  生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全瓜蔞30g  茅葦根各15g

炒梔子10g 全蟬衣10g  金銀花10g  滑石塊15g

元明粉3g  青連翹10g  羚羊粉0.5g  三劑



張某 女 48歲 1987.5.5

外感解之不當(dāng),高燒一周未退,頭痛惡心,時(shí)或身冷,宜以清疏芳解。

生石膏30g  薄荷葉5g  地骨皮10g  生知柏各1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忍冬花15g藤30g  青連翹10g

白僵蠶10g  全蟬衣10g  瓜蔞仁15g  滑石塊15g

條黃芩10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青竹茹15g  茅葦根各15g 紫雪2瓶(分沖) 三劑

[按]郁熱重者,以紫雪散里清外透。



何某 女 27歲   1989.5.9

手術(shù)后感冒,“白細(xì)胞”增高,宜以清化內(nèi)消。

生薏苡仁30g  金銀花20g 青連翹10g 生知柏各10g

蒲公英30g  紫地丁10g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白茅根15g  條黃芩10g  川黃連5g  滑石塊15g

杭菊花10g  西黃丸1瓶(分吞) 五劑

[按]術(shù)后后感冒,以西黃丸合銀、翹、公英、地丁,解毒散瘀,以防走黃內(nèi)陷。



谷某 男 60歲 1987.5.29

外感解后,內(nèi)熱未靖,傷津而口渴引飲,舌苔白膩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平和調(diào)。

天花粉15g  肥玉竹12g  云茯苓30g  炒知柏各10g

黑元參10g  天麥門冬個(gè)10g 細(xì)生地10g  川牛膝15g

北沙參15g  炒丹皮5g  霜桑葉10g  六一散15g(布包)

耳環(huán)石斛5g  瓜蔞仁15g  三劑



王某 男 71歲 1989.5.9

外感解后,內(nèi)熱未靖,口渴引飲,大便秘結(jié),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化和調(diào)。

生石膏30g(先煎) 川石斛15g  天花粉15g  炒知柏各10g

肥玉竹12g 天門冬10g  細(xì)生地10g  黑玄參10g

火麻仁15g  北沙參15g  瓜蔞仁15g  建澤瀉12g

荷葉10g  郁李仁15g  橘絡(luò)15g  三劑

[按] 熱后傷津,以養(yǎng)胃陰為主。



孔某 男 28歲  1983.9.14

肺陰不足,濕邪較盛,咽喉經(jīng)常疼痛,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以清滋滲化和調(diào)。

生石膏30g  大青葉10g  馬勃10g  炒知柏各10g

黑玄參10g  童秋石2g 蟬衣10g  川牛膝12g

青連翹10g  板藍(lán)根12g  升麻1g  滑石塊12g

霜桑葉10g  橘絡(luò)8g  三劑

錫類散1瓶




李某 女 70歲 2002.6.3

外感解后,內(nèi)熱未靖,動(dòng)則心悸,惡寒汗出,舌苔薄黃,脈象弦滑而數(shù),右手無(wú)脈,宜以清化和調(diào)。

鮮生地30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炒知柏各10g  

橘子絡(luò)15g  法半夏10g炒枳殼10g全瓜蔞30g

云茯苓30g 炙甘草3g 青竹茹15g 滑石塊15g

荷葉10g 鮮茅葦根各30g 霍石斛30g 三劑



閆某   男 54歲   2001.6.7

濕熱較盛,午后咽痛,小溲短赤,頭不清爽,舌苔白,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化。

生石膏30g  生石決明30g 嫩桑枝30g 忍冬花15g藤30g 炒知柏各10g

青連翹10g 鮮茅葦根各30g 鮮生地30g鮮石斛30g 川牛膝15g

白通草5g全瓜蔞30g 條黃芩10g 滑石塊15g

白僵蠶10g 大青葉15g 野菊花10g 羚羊鎊1.5g 五劑




龐某 男15歲 1987.5.29

前方燒退,然午后仍有低熱,再為變通前方。

生石膏25g  生鱉甲15g  嫩青蒿10g  生知柏各10g

地骨皮10g  薄荷5g  霜桑葉10g  杭菊花10g

忍冬花10g  連翹10g  茅葦根各15g  滑石塊10g

條黃芩10g  瓜蔞仁15g  三劑

[按] 熱病傷陰,陰虛午后低熱者,加青蒿、生鱉甲、地骨皮以滋陰透熱。



初某 女 20歲  2001.6.1

濕邪解之不當(dāng),致熱內(nèi)傳,午后低燒,已近半月,舌苔白而質(zhì)絳,脈象弦滑而數(shù),宜清化和調(diào)。

生鱉甲15g 嫩青蒿10g 地骨皮10g 炒知柏各10g

南石葦15g 金銀花15g藤30g 青連翹10g  川牛膝15g

鮮茅根30g淡竹葉10g  生甘草3g滑石塊15g  

鮮生地30g海金砂15g 鮮石斛30g條黃芩10g血琥珀5g 五劑

[按] 陰虛發(fā)熱,兼有下焦?jié)駸嵴撸ù藶槟I炎患者),故以青蒿、鱉甲、地骨皮、鮮石斛、鮮茅根滋陰透熱,石葦、海金砂、竹葉炒知柏、滑石塊清利濕熱。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孔博醫(yī)案(127)【友情鏈接】6
孔少華治療眩暈醫(yī)案
孔少華臨床醫(yī)案實(shí)錄(五) [中風(fēng)]
孔少華醫(yī)案實(shí)錄(咳喘)
孔少華臨床醫(yī)案實(shí)錄(二)
【引用】孔少華醫(yī)案實(shí)錄(署濕感冒)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