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醫(yī)雜志 2005年 第05期
鄭欽安學術(shù)思想的最基本觀點,是從陰陽立論,認為元陰元陽即腎中真陰真陽,是人身立命之根本。因此他以陰陽為綱,統(tǒng)分萬病,“認證只分陰陽”,“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在此基礎(chǔ)上,鄭欽安根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之義,提出火神派最重要的學術(shù)觀點就是重視陽氣,崇尚扶陽。也就是說,在陰陽兩綱中,他并非等量齊觀,而是特別看重陽氣。在人身各種陽氣中,他又特別推重腎陽即元陽,認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當然也是人體疾病善惡轉(zhuǎn)化的關(guān)鍵。
1. 陽統(tǒng)乎陰,陽主陰從
鄭欽安認為元陰元陽是人身立命之根本,但是在陰陽兩綱中,表面上看,陰陽在相互為用的關(guān)系中,處于等同地位,互為消長,缺一不可。然而在相互消長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卻是“陽統(tǒng)乎陰”,“陽主陰從”的現(xiàn)象。因此他認為陰陽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鍵在于陽,陽為主,陰為從,只有陽氣致密于外,陰血才能固守于內(nèi)。二者雖說互根,但又有主次之分。
所以鄭欽安特別重視陽氣,認為“陽者陰之根”,“有陽則生,無陽則死”。鄭欽安推崇辛熱扶陽治法,擅用姜附等藥,顯然都是建立在注重陽氣的理論基礎(chǔ)之上。在其著作中,他反復闡述這些觀點:
“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薄瓣柾环?,陰即旺一分,陽衰一分,陰即衰一分?!?br> “陽統(tǒng)乎陰,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br>“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有陽則生,無陽則死?!?3
“人身立命就是一個火字?!薄?29
“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氣乎。氣者陽也,陽行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可知陽者陰之主也。”(96)
2.腎陽為本,人身賴之
“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坎中一陽”即腎陽,為人身陽氣之本,立命之根,這是鄭欽安在注重陽氣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的觀點。人身陽氣有上中下部位之分,上焦有心肺之陽,中焦有脾胃之陽,下焦有肝腎之陽,但是,“下陽為上、中二陽之根”,下焦腎陽是上焦中焦陽氣之根。也就是說,在諸種陽氣中,他又特別強調(diào)腎中陽氣的作用,稱之為“真陽”、“元陽”、“真氣”、“真火”、“龍火”。“腎中真陽為真氣,即真火”,在其學說中,他亦反復強調(diào)這一點:
“少陰乃水火交會之地,陽氣之根,人身立命之主也。……這一點元氣澈上澈下,包羅天地?!保?74)
“凡人之身皆賴一團真火”,“真氣命根也,火種也?!薄叭嘶钜豢跉猓创苏鏆庖病?。
“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于中,而死機遂成生機?!?6
“有形之驅(qū)殼,皆后天之體質(zhì),全賴先天無形之真氣以養(yǎng)之?!?br> “人身立命,全賴這一團真氣流行于六步耳。真氣乃人立命之根,先天種子也?!?1
“有陽則生,無陽則死。”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賴此先天一點真氣耳。真氣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氣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氣,氣即陽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0140
“總而言之,元陽為本,諸陰陽為標。能知諸陰陽皆為元陽所化,元陽變而為諸陰陽?!?62
溯本求源,鄭欽安重視陽氣的學術(shù)思想除本于《易經(jīng)》、《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等經(jīng)典論著之外,他還“所覽醫(yī)書七十余種”,因此歷代醫(yī)家中注重陽氣的觀點對他不無影響,其中最主要者當屬明代以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諸家。下面引用一些前賢關(guān)于注重陽氣的論述,借以看出鄭氏與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傳承關(guān)系。
張景岳:“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陰以陽為主。” “生化之權(quán),皆由陽氣?!?“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類經(jīng)附翼·大寶論》)。 “難得而易失者惟此陽氣,既失而難復者惟此陽氣?!保ā毒霸廊珪髦忆洝罚C鳌だ钅钶骸盎鹫哧枤庖?。天非此火(指陽光) 不能發(fā)育萬物,人非此火(指陽氣) 不能生養(yǎng)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陽?!?周慎齋:“人身以陽氣為主,用藥以扶陽為先?!保ā渡鼾S遺書》)對照上面鄭氏關(guān)于陽氣的論述,完全可以看出他與張景岳等輩的認識,似乎一脈相承。
明·王昂:“醫(yī)以輔養(yǎng)元氣,非與疾求勝也。夫與疾求勝者,非味雜辛烈,性極毒猛,則得效不速,務(wù)速效者隱禍亦深,吾寧持久緩而待其自愈也。” 清·徐靈胎:“診病決生死者,不視病之輕重,而視元氣之存亡,則百不失一矣?!币陨蟽杉宜撝尾∫栽獨鉃橹氐挠^點與鄭氏推重元氣的觀點顯然是相通的。鄭氏曾言,“治之但扶真陽,內(nèi)外兩邪皆能滅,是不治邪而實治邪也?!迸c徐、王兩家的觀點可謂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