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資料是我學習中醫(yī)內(nèi)科學的摘錄筆記歸納,共摘錄了七十八個病癥和全部辯證的對癥方劑.
由朱永庫老人編輯.整理.本人喜歡電腦網(wǎng).酷愛中醫(yī).自學中醫(yī)20多年,積累了很多中醫(yī)資料.但
從不給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藥方治療。我今年75歲,45歲后從沒去醫(yī)院
看過病,沒打過針,沒住過院.有病自己用中藥調(diào)理就好了。發(fā)表本資料目的是為了行善積德
,供有緣人共享。
伏暑是由暑濕病邪引起的發(fā)于秋冬的一種急性熱病。其病候特點是:發(fā)病初期類似感冒;繼而形似瘧疾,惟寒熱多不規(guī)則;以后則但熱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減,而胸腹灼熱卻不清除,大便多溏而不爽
伏暑資料
伏暑是由暑濕病邪引起的發(fā)于秋冬的一種急性熱病。其病候特點是:發(fā)病初期類似感冒;繼而形似瘧疾,惟寒熱多不規(guī)則;以后則但熱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減,而胸腹灼熱卻不清除,大便多溏而不爽。本病起病急驟,病勢既重且纏綿難解。因其有暑濕見癥,且在發(fā)病季節(jié)上又有秋冬遲早的不同,所以又有“晚發(fā)”、“伏暑秋發(fā)”、“冬月伏暑”等名稱。
《內(nèi)經(jīng)》中雖未明確提出伏暑之名,但已有暑邪伏而為病的記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夏傷于暑,秋為痎瘧”,此與本病的病因、癥狀、發(fā)病季節(jié)多相近似。至宋《和劑局方》首載。伏暑。之名,但其所指系病因而非病名。正式定為伏暑病名的,最早見于明代方廣《丹溪 心法附余》,繼則在明李挺《醫(yī)學入門》中討論了伏暑的發(fā)病機理和臨床表現(xiàn)。到了清代,許多溫病學家對本病作了專門論述,使本病在理論上和治法上漸臻于完善。綜合前人論述,本病屬于伏氣溫病的范疇。如薛瘦吟說:“伏氣有二,傷寒伏氣即春溫、夏熱病也;傷暑伏氣,即秋溫、冬溫病也”。此處秋溫、冬溫即指“伏暑秋發(fā)”、“冬月伏暑”,與秋燥及感受風熱病邪之冬溫,名雖同而含義有別。 、
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病發(fā)于秋冬季節(jié)而見有上述臨床特點者,可參考本病辨證施治。
12.1 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fā)生,歷代醫(yī)家認為是由于夏月攝生不慎,感受暑邪,未即發(fā)病,迨至深秋霜降或立冬前后,復(fù)感當令之邪而誘發(fā)。而夏暑之邪又多兼濕,故本病多具暑濕性質(zhì)。其致病之邪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暑濕病邪,因秋冬非暑濕當令,所以古人就認為本病系夏感暑濕伏至秋冬而發(fā)病,屬于伏氣溫病。暑濕最易阻遏氣機,所以本病以發(fā)于氣分為多,但在陰虛陽盛之體,病邪則多舍于營分。因此本病的發(fā)病證型有邪在氣分與邪在營分之別。一般來說,發(fā)于氣分者暑濕性質(zhì)頗顯著,病勢較輕,發(fā)于營分者暑熱性質(zhì)較突出,病勢較重。正如俞根初《通俗傷寒論}所說;“夏傷于暑,被濕所遏而蘊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為外寒搏動而觸發(fā)。邪伏募原而在氣分者,病輕而淺;邪舍于營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前人還認為,本病病情的輕重,與發(fā)病的遲早有關(guān)。如吳鞠通(<溫病條辨》說:“長夏受暑,過夏而發(fā)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發(fā)者少輕,霜既降而發(fā)者則重,冬日發(fā)者尤重”。本病不論發(fā)于氣分或發(fā)于營分,均兼有時令之邪在表,故發(fā)病之初必兼有衛(wèi)表見證。在表證解除后,氣分暑濕之邪多郁蒸于少陽,出現(xiàn)形如瘧疾的見癥。如其邪轉(zhuǎn)入中焦脾胃而濕邪未盡的,多表現(xiàn)為濕熱交混或熱重于濕之證,則其臨床癥狀和病機與暑溫兼濕及濕溫大體相同。故吳鞠通《溫病條辨》說:“伏暑、暑溫、濕溫,證本一源,前后互參,不可偏執(zhí)”,即指三者在病機、證治方面有類似之處。如患者內(nèi)有積滯,每每致濕熱與積滯膠結(jié)胃腸,出現(xiàn)便溏不爽、胸腹灼熱不除等癥狀。如發(fā)于營分者,表證解除后,亦可發(fā)展成為血分證、氣營(血)兩燔證,并可出現(xiàn)痰熱瘀閉心包、熱盛動風、斑疹透發(fā)等見證。此外,病發(fā)于氣分的,其暑濕性質(zhì)的病邪亦可化燥而入營入血,出現(xiàn)營血分見證。在這些情況下,其病機、發(fā)展趨勢和證治與其它溫病邪在營血分者相同。
12.2 診斷要點
?、俣喟l(fā)生于秋季,亦有發(fā)生于冬季者。
?、谄鸩〖斌E,一病即見有暑濕或暑熱內(nèi)伏特性的證候。病發(fā)于氣分的,可見發(fā)熱,心煩口渴,脘痞苔膩等癥。發(fā)于營分的,則見發(fā)熱,心煩口干,舌赤少苔等癥。但均兼有時令之邪在表,故初起時兼有惡寒表證。
⑧本病發(fā)于氣分而兼表者,初期類似感冒,但里有暑濕性質(zhì)癥狀表現(xiàn)。邪留少陽者,又形似瘧疾,但寒熱不規(guī)則。對此臨床應(yīng)作出鑒別。
?、懿〕讨腥舻珶岵缓?,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減而胸腹灼熱不除,再見大便不爽,色黃赤如醬,肛門灼熱者,此多為濕熱挾滯郁于胃腸之候,這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
?、菰跐駸崃鬟B氣分階段,可以郁發(fā)白痞;若邪舍于營,熱逼血分,亦可發(fā)斑;臨床診斷應(yīng)密切注意全身情況并觀察其變化。
12.8辨證論治
本病初起多為表里同病,故總的治療原則為解表清里。然里證有在氣在營之分,若是氣分兼表,則宜解表清暑化濕;若是營分兼表,則宜解表清營。如表邪已解而暑濕乏邪郁于少陽氣分,則宜清泄少陽,分消濕熱。如濕熱挾滯而郁于腸腑,則須苦辛通降導(dǎo)滯遺便,以疏通其郁熱濕滯之邪。若暑濕完全化燥而進入營血,出現(xiàn)邪閉心包,或熱盛動血,或肝風內(nèi)動等證,其治法與一般溫病邪入營血者相同。 .
12。8.1 初發(fā)證治 .
12.3.1.1 衛(wèi)氣同病
[癥狀] 頭痛,周身痰痛,惡寒發(fā)熱,無汗,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膩,脈濡數(shù)。
本證為里有暑濕而外有表邪,系表里同病之候。其頭身疼痛,惡寒發(fā)熱,無汗者,均為邪在衛(wèi)表之征。心煩口渴,小便短赤,是暑熱內(nèi)郁之象。因濕邪內(nèi)阻氣分,濕郁熱蒸,故見胸痞,苔膩,脈濡數(shù)。本證與秋冬間因風寒所致的傷寒、感冒等,雖同為外感疾病,但病情并不相同。風寒在表者,僅單純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等表證,并無口渴,脘痞、苔膩等暑濕內(nèi)郁于里等證;本證則既有表證,又有里證,此為兩者不同之點。本證與春溫發(fā)于氣分兼有表證者,均為表里同病。但其表證雖同而里證不同,一為里有暑濕,一為里有郁熱。且兩者發(fā)病季節(jié)不同,春溫發(fā)于春季,本證發(fā)于秋冬,故二者不難辨別。 ,
[治法] 解表清暑化濕
[方藥] 銀翹散加杏仁、滑石、苡仁、通草。
黃連香薷飲 ;厚樸9克 黃連9克(同厚樸更入生姜12克,搗如泥,炒令紫色) 香薷6克?。?/span>
銀翹散(方見風溫章) ;連翹10克 銀花10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葉4克 生甘草5克 荊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
1.胸膈悶者,挾濕邪穢氣,加藿香、郁金。
2.渴甚者,傷津較甚,加天花粉。
3.項腫咽痛者,熱毒較甚,加馬勃、玄參。
4.衄者,肺氣不利也,加杏仁。
5.里熱傷津,加生地黃、麥冬。
6.邪重內(nèi)熱甚,或小便短赤者,加知母、黃芩、梔子合生地黃、麥冬。
7.瘡瘍初起,兼見風熱證重者,加紫花地丁、野菊花。
請根據(jù)具體病情,結(jié)合上面的提示進行加減。
.
黃連香薷飲(《類證活人書》厚樸9克 黃連9克(同厚樸更入生姜12克,搗如泥,炒令紫色) 香薷6克)
香薷 扁豆 厚樸 黃連
本證外有表邪,當予辛散解表;里有暑濕,又當清熱化濕,此當用表里同治之法。方用銀翹散以辛涼疏解衛(wèi)表之邪。
1. 加杏仁以開肺利氣,以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易化;
2.加滑石清利暑濕;
3.加 苡仁、通草淡滲利濕。合用之可使表里之邪各得分解。
若證見表寒較甚里有暑濕,且暑熱較甚而口渴.心煩較著者,可用黃連香薷飲。本方又名四物香薷飲,方中以香薷、厚樸、扁豆解表散寒、滌暑化濕,黃連以清熱除煩。
1. 在臨床運用時,如初起濕阻氣滯而脘痞泛惡甚者可酌加半夏、陳皮等以助開痞化濕;
2. 如濕邪在表,有汗熱不解者可酌加藿香、佩蘭
3.如暑熱較盛還可加入寒水石、竹葉心等。
12.3。1。2 衛(wèi)營同病
[癥狀] 發(fā)熱微惡寒,頭痛,少汗,口干不渴,心煩,舌赤少苔,脈浮細而數(shù)。
此證為暑邪舍于營分初起兼表之候。邪襲于外,故見發(fā)熱惡寒,頭痛少汗等癥。暑熱性質(zhì)較突出而犯于營分,故見心煩、舌赤而少苔、口干不渴。脈浮細而數(shù),是營陰不足而又兼表之征。本證與前證相比較,雖同為伏暑初起表里同病之候,但里熱有在氣與在營之別,且病邪又有暑濕郁蒸與暑濕化燥之殊。故表證相同而在里之見癥則異:前證為暑濕之邪郁蒸氣分,故見口渴脘痞而苔膩;本證為暑濕化燥而邪在營分,故見口干而不渴飲,舌紅赤少苔,脈浮細而數(shù)。
[治法] 辛涼解表,清營泄熱。
[方藥] 銀翹散加生地 丹皮 赤芍 麥冬
銀翹散(方見風溫章)連翹10克 銀花10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葉4克 生甘草5克 荊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1.胸膈悶者,挾濕邪穢氣,加藿香、郁金。
2.渴甚者,傷津較甚,加天花粉。
3.項腫咽痛者,熱毒較甚,加馬勃、玄參。
4.衄者,肺氣不利也,加杏仁。
5.里熱傷津,加生地黃、麥冬。
6.邪重內(nèi)熱甚,或小便短赤者,加知母、黃芩、梔子合生地黃、麥冬。
7.瘡瘍初起,兼見風熱證重者,加紫花地丁、野菊花。
請根據(jù)具體病情,結(jié)合上面的提示進行加減。
本證因有外邪在表,故用銀翹散辛瓊透泄,以疏解衛(wèi)分之邪。因有里熱在營,故加丹皮、赤芍涼營泄熱,生地、麥冬清營滋液。此方有表里同治,解表涼營之效。在臨床運用時,若系陰液不足,汗源匱乏而致汗不出者,可酌加玉竹、玄參等以增液助汗。
12.8.2 邪在氣分證治
12.3。2。1 邪在少陽
[癥狀] 寒熱似瘧,口渴心煩,脘痞,身熱午后較重,入暮尤劇,天明得汗諸癥稍減.但胸腹灼熱不除,苔黃白而膩,脈弦數(shù)。
本證為暑濕性質(zhì)之邪郁于少陽氣分而致。因邪阻少陽,樞機不利:故寒熱似瘧而脈見弦數(shù)。暑濕郁蒸于里則心煩口渴。濕邪阻遏氣機則脘痞苔膩。其病機屬邪在半表半里,但與傷寒邪在少陽,膽熱熾盛而無痰濕者自是不同。本證發(fā)熱之所以見午后、暮夜為重,是因午后及暮夜屬陰,濕為陰邪,陰邪旺于陰分,午后暮夜邪正交爭較烈,故身熱增高。然此與陽明腑實的日晡潮熱又有所不同。因病邪具有暑熱性質(zhì),熱欲蒸迫外泄,而又被濕邪所阻,所以天明得汗諸癥雖可稍減而胸腹灼熱卻不能盡除。本證雖類似瘧疾,但與瘧疾汗出之后諸癥若失,并呈周期性發(fā)作者顯然有別。,
[治法] 清泄少陽,兼以化濕。 、
[方藥] 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
青蒿錢半一二錢 黃芩錢半一三錢 淡竹茹三錢 仙半夏錢半 枳殼錢半 陳皮錢半 赤苓三錢 碧玉散三錢(包)
少陽樞機不利,膽熱熾盛,暑濕內(nèi)郁,故用蒿芩清膽湯清泄膽熱,且以化濕。方中以青蒿、黃芩清泄少陽膽熱而疏利樞機,竹茹、陳皮、半夏、枳殼清胃降逆、理氣化濕,赤苓、碧玉散既可導(dǎo)膽熱下行又能清利濕熱。諸藥合用,膽熱可清,痰濕得化。如濕邪較重,還可酌加大豆卷、白豆蔻、苡仁、通草等化濕、利濕之品。 .
12。3.2.2 邪結(jié)腸腑
[癥狀]、胸腹灼熱,嘔惡,便溏不爽,色黃赤如醬,苔黃垢膩,脈濡數(shù)。
本證為暑濕病邪郁蒸氣分,并兼有積滯阻于腸道。濕熱積滯互相膠結(jié)于胃腸,故大便溏而不爽,色黃赤如醬,其氣穢臭,肛門有灼熱感。濕熱阻遏氣機而礙于胃,胃氣失降而反上逆,故見惡心嘔吐。濕熱郁蒸于內(nèi),則胸腹灼熱。苔黃膩,脈濡數(shù),均為里有濕熱之征。本證與前證其病邪性質(zhì)雖均為暑濕,其病機均在氣分,但病變重心不同,前證重心在少陽,而本證則以腸道為主。
[治法] 導(dǎo)滯通下,清熱化濕。
[方藥] 枳實導(dǎo)滯湯(《通俗傷寒論》大黃12克 炒枳實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黃芩3.6克 白術(shù)3.6克 澤瀉2.4克
1.若脹滿甚者,可加木香、檳榔以增行氣消脹之力;
2.納差者,宜加山楂、雞內(nèi)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顯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
枳實二錢 生大黃錢半(酒洗) 山楂三錢 檳榔錢半 川樸錢半 川連六分 六粬三錢 連翹錢半 紫草三錢 木通八分 甘草五分
本證為邪滯腸道,非通導(dǎo)不能祛邪,暑濕之邪內(nèi)郁,又非清化不能除盡,故宜枳實導(dǎo)滯湯苦降辛通、清化濕熱、消積化滯。方以大黃、厚樸、枳實、檳榔推蕩積滯,且以泄熱理氣化濕,山楂、六粬以消導(dǎo)化滯和中,用黃連、連翹、紫草以清熱解毒,再助以木通利濕清熱。甘草則調(diào)和諸藥。本證為濕熱挾滯之證,非陽明腑實證可比,故不宜用三承氣湯苦寒下奪或咸寒軟堅之法.,若誤投承氣,非但濕熱之邪不能去,且將有傷陽損正之弊。又因本證為濕熱挾滯膠粘滯著腸道,每非一次攻下即能使病邪排除凈盡,往往需要連續(xù)攻下,但所用之制劑宜輕,因勢利導(dǎo),不宜重劑猛攻,此即所謂。輕法頻下。。臨床上亦有下后不久,邪氣復(fù)聚熱勢又作,大便再見溏而不爽者,此時仍可再行輕劑消導(dǎo),泄熱下行,總以胃腸邪盡,濕熱挾滯之證消失為度。此與傷寒燥熱結(jié)于腸腑所用攻法有所不同,正如葉天士說:。傷寒邪熱在里,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nèi)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糞燥為無濕矣。。
12。3.3 邪在營血證治
12.3.3,工 熱在心營, 下穢小腸
[癥狀] 發(fā)熱日輕夜重,心煩不寐,口干,渴不欲飲,小便短赤熱痛,舌絳等。
本證為心營有熱,下移小腸之候。發(fā)熱夜重,舌絳口干而不欲飲,是熱在心營,營陰受損之征,心煩不寐為熱擾心神所致。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營熱邪下移小腸,則小便短赤熱痛。本證為心營與小腸同病,與單純熱熾心營證有所不同,其區(qū)別之點在于有無火府熱熾之征。
[治法] 清心涼營,清瀉火府。
[方藥] 導(dǎo)赤清心湯(《通俗傷寒論》) ,
鮮生地六錢 朱茯神二錢 細木通五分 原麥冬一錢(辰砂染) 粉丹皮二錢 益元散三錢(包煎) 淡竹葉錢半 蓮子心三十支 辰砂染燈芯二十支
瑩白童便,一杯沖
本證熱在心營,治當清心涼營,但兼小腸熱盛,則又須清瀉火府,方用導(dǎo)赤清心湯。以生地、丹皮清泄營熱,茯神、麥冬、蓮子心、朱砂染燈芯清心熱而寧心神,以木通、淡竹葉、益元散、童便清導(dǎo)小腸之熱。全方可使心營之熱得清,小腸之熱得解,正合王綸所提出的。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的治療大旨。方名導(dǎo)赤清心,即是以功效而言。本方為導(dǎo)赤散加麥冬、蓮心、茯神、燈芯、童便等所組成,除有清利小腸火府作用外,又能加強清營泄熱寧神之功。
12。3.3,2 熱閉心包,血絡(luò)瘀滯 .
[癥狀] 發(fā)熱夜甚,神昏譫語,漱水不欲咽,舌絳無苔,望之若干,捫之尚潤,或紫晦而潤。
本證為熱閉心包,血絡(luò)瘀滯之病候。發(fā)熱夜間為甚,系熱熾營中,神昏譫語,乃熱閉心包之征。舌絳望之若干,捫之卻潤,或舌現(xiàn)紫晦而潤,為血瘀之象。此與津液干枯而舌面干捫之亦燥者不同。漱水不欲飲,即口干欲求救于水而又不欲飲水之意,為營分熱蒸,血絡(luò)瘀滯之征象。本證與上證雖均為熱在心營,但兼證不同:前證兼小腸熱盛,本證則為邪閉心包且兼血絡(luò)瘀滯。故兩者所表現(xiàn)的證候亦不相同。
[治法] 清營泄熱,開竅通瘀。
[方藥] 犀地清絡(luò)飲(《通俗傷寒論))
犀角汁四匙(沖) 粉丹皮二錢 青連翹一錢半(帶心) 淡竹瀝兩瓢(和勻) 鮮生地八錢 生赤芍錢半 原桃仁九粒(去皮), 生姜汁二滴(同沖)
先用鮮茅根一兩,燈芯五根,煎湯代水,鮮石菖蒲汁兩匙沖。
本證為熱熾營中又兼邪閉心包、血絡(luò)瘀滯。故治療除予清營泄熱外,必合以清心開竅,活血通瘀之品:本方系犀角地黃湯加味組成,用犀角地黃湯涼血散血為主,更加桃仁、茅根活血涼營,連翹、燈芯清心泄熱,佐用菖蒲、竹瀝、姜三汁以滌痰開竅,共奏清泄包絡(luò)瘀熱之效。
12.4 小結(jié)
伏暑是由暑濕病邪引起而發(fā)于秋冬,初起具有暑濕在里,并兼有時令之邪客表的一種急性熱病。本病發(fā)生多為內(nèi)外二邪,表里俱病,既有表證,又有暑濕內(nèi)郁的見證,但其里證之病機有邪在氣分與邪在營分之別。在氣分者,多系暑濕郁蒸;在營分者,多以暑熱性質(zhì)較突出。暑濕郁于氣分而兼有表證者,與感冒相似,可用銀翹散加杏仁、滑石、苡仁、通草外解表邪、內(nèi)清暑濕. 若外有表證里郁暑濕而心煩較甚者,可用黃連香薷飲以解表化濕、清熱滌暑。
如表證已解而暑濕之邪郁阻少陽,類似瘧疾者,可用蒿芩清膽湯清泄膽熱、理氣化濕。如暑濕侵入胃腸與積滯相結(jié),應(yīng)用枳實導(dǎo)滯湯苦辛通降、消導(dǎo)積滯之法。
暑熱發(fā)于營分之證,其病機、證治及演變情況大抵與春溫邪在營分者相同,治療大旨總以清營泄熱為主。如初起兼有表證者,治宜辛涼解表合以清營泄熱,用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麥冬等。若熱入心營而兼小腸熱盛的,宜用導(dǎo)赤清心湯清心熱而瀉火府。若營分熱熾而兼血絡(luò)瘀滯致瘀熱閉竅的,治療又當清營,開竅、活血,可用犀地清絡(luò)飲治之。若在病程中出現(xiàn)斑疹、痙厥等證,治法與其它溫病熱入營血,熱盛動風者相同,可以互參,
12.5 文獻摘錄
李挺《醫(yī)學入門》: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日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煩渴,腹痛下血等癥。
周揚俊《溫熱暑疫全書》:人受暑熱之毒,棲伏三焦腸胃之間,久久而發(fā)者為伏暑。如霍亂吐瀉,發(fā)于秋間,以及瘧痢等癥。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邵新甫按:認明暑濕二氣,何者為重?再究其病實在營氣何分? 大凡六氣傷人,因人而化: 陰虛者火旺,邪歸營分為多;陽虛者濕盛,邪傷氣分為多。
吳坤安《傷寒指掌》:晚發(fā)者,夏受暑濕之邪,留伏于里,至秋新邪引動而發(fā)也其癥與瘧疾相似,但寒熱模糊,脈象沉滯,舌苔粘膩,脘痞煩悶,午后更熱,天明汗解或無汗,清晨稍解。
此暑濕之邪留著于里,最難驟愈,治法不外三焦主治。
吳鞠通《溫病條辨》:長夏受暑,過夏而發(fā)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發(fā)者少輕,霜既降而發(fā)者則重,冬日發(fā)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為多也。
長夏盛暑,氣壯者不受也;稍弱者但頭暈片刻,或半日而已; 次則即病;其不即病而內(nèi)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間者,氣虛者也。蓋氣虛不能傳送暑邪外出,必待秋涼金氣相搏而后出也。金氣本所以退煩暑,金欲退之,而暑無所藏,故伏暑病發(fā)也。其有氣虛甚者,雖金風亦不能擊之使出,必待深秋大涼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為尤重也。
吳鞠通《溫病條辨》葉霖按: 四時皆有伏氣,非冬寒夏暑為然。伏暑多挾濕,脈色必滯,口舌必膩,或有微寒,或單發(fā)熱,熱時脘痞氣窒,渴悶煩冤,每午后則甚,入暮更劇,天明得汗稍緩,至午后又甚,似瘧無定時。
石芾南《醫(yī)原》:伏暑及伏暑晚發(fā)較春夏溫病來勢稍緩而病實重。初起微寒發(fā)熱,午后較重,狀似瘧疾而不分明;繼而但熱不寒,熱甚于夜,天明得汗,身熱稍退而胸腹之熱不除,日日如是,往往五七候始解。推此病之由,總緣陰虛之質(zhì),夏月汗多傷液,內(nèi)舍空虛,陽浮于外,暑濕合邪,深踞膜原。初起邪在氣分,必須分別濕多、熱多。……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何廉臣按:春夏間伏氣溫熱,秋冬間伏暑晚發(fā),其因雖有傷寒、傷暑之不同,而其蒸變?yōu)榉饎t一,故其證候療法大致相同,要訣在先辨濕燥,次明虛實,辨得真方可下手。
[病案舉例]
伏暑過服辛溫,化火傷陰(錄自《時病論,)
武林陳某,素信于豐,一.日忽作寒熱,來邀診治。因被雨阻來往,伊有同事知醫(yī),遂用辛散鳳寒之藥,得大汗而熱退盡。詎知次日午刻,熱勢仍然,汗多口渴,痰喘諸恙又萌,脈象舉取滑而有力,沉取數(shù)甚,舌苔黃黑無津。豐曰:“此伏暑病也,理當先用微辛以透其表,荊、防、羌、芷,過于辛溫,宜乎劫津奪液矣。今之見癥,伏邪已化為火,金臟被其所刑,當用清涼滌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細地、洋參。”服二劑,舌苔轉(zhuǎn)潤,渴飲亦減,惟午后尚有微燒,故照舊方,更佐蟬衣、荷葉,又服二劑,熱從汗解。但痰喘依然,夜臥不能安枕,改用二陳加蘇、葶、旋、杏,服之又中病機。后議補養(yǎng)常方,捆載歸里矣。
伏暑化熱入陰,痰濁堵閉(錄自《臨證指南醫(yī)案》)
張 病幾一月,猶然耳聾,神識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間有音。此非傷寒暴感,皆夏秋間暑濕熱氣內(nèi)郁,新涼引動內(nèi)伏之邪,當以輕劑清解三焦,奈何醫(yī)者不曉伏氣為病,但以發(fā)散消食、寒涼清火為事,致胃汁消亡,真陰盡爍,舌邊赤,齒板燥裂血。邪留營中,有內(nèi)閉瘛瘋厥逆之變。況右脈小數(shù),左脈澀弱,熱固在里,當此陰傷日久,下之再犯亡陰之戒。從來頭面都是清竅,既為邪蒙,精華氣血不肯流行,諸竅失司聰明矣。此輕清清解,斷斷然也。議清上焦氣血之壅為先,不投重劑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耳。
連翹心 玄參 犀角 郁金 橘紅(蜜水炒) 黑梔皮 川貝 鮮菖蒲根 加竹瀝 伏暑氣營兩燔(錄自《新醫(yī)藥學雜志》6:14,1978)
患者 鄂×× 女性 19歲 王人 病歷號1~359?;颊?天前曾微有畏寒發(fā)燒,疲乏無力。3天前去游行回來,覺口干苦,飲冷水后,當晚有寒戰(zhàn)高燒,體溫39.6。C不降,1976年10月23日以高燒待查收入住院。查體溫39.8,C,神清,皮膚及鞏膜無黃染,全身皮膚未見皮疹及出血點,頸軟,心界不大,心率120次/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兩肺呼吸音正常,腹部平軟,右上腹有壓痛,肝在右肋下可及,神經(jīng)反射正常,舌苔白厚膩,脈象眩數(shù)?;灒貉准毎?600/立方毫米,中性68形,淋巴32%。住院1周內(nèi),體溫呈弛張型,最高為39~40.4℃,服退燒藥后,體溫降至正常,但2-3小時后又上升至39℃以上。查瘧原蟲(一);肝功能:谷丙轉(zhuǎn)氨酶165-284單位;肥達氏試驗,入院后第五天查“H”1:80, “0”、“甲”.“乙”陰性;再隔4天查“H”1:320,“O”l:80,“甲”1:80,。乙。陰性;再隔4天又復(fù)查,未見繼續(xù)增高;血嗜伊紅細胞直接計數(shù)2次均為220個/立方毫米;胸片(一);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血培養(yǎng):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尿及大便紹養(yǎng)8次均為(一)
在治療上,一周內(nèi)曾用過青霉寨、四環(huán)素、鏈霉家,癥狀未見減輕體溫仍在39.5℃轉(zhuǎn)我病區(qū).乃停用抗菌素,亦未輸液,單純中醫(yī)中藥治療。
中醫(yī)辨證:初起有寒熱,舌苔白膩,脈象弦數(shù),有濕熱見證。繼則寒戰(zhàn)高熱汗出,形如瘧狀,目前但熱不寒,口干唇燥,大渴喜涼飲,面赤,口苦粘膩,胸腹捫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粘滯不爽,溲黃而熱,脈象滑數(shù)有力,苔褐根部黃膩,舌質(zhì)紅絳。證屬伏暑,系復(fù)令感暑濕之氣,至秋復(fù)加新涼而發(fā)。觀其病程變化,苔由白膩轉(zhuǎn)為黃褐,乃暑濕化燥之象。身熱面赤,口干唇燥,渴喜冷飲,乃暑熱在氣分之證。舌質(zhì)紅絳,則又為暑熱伏于營分之征,乃是氣營兩燔,治當氣營兩清,方從《溫病條辨》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細生地,玄參方加味治之,少佐苦寒以燥濕。藥用:
生石膏二兩 知母四錢 玄參四錢 細生地八錢 麥冬六錢 淡竹葉三錢 銀花一兩.連翹四錢 黃芩四錢黃連面(沖)一錢
服藥兩劑后,體溫退軍38℃,汗出,口苦、飲冷等癥好轉(zhuǎn)。小溲轉(zhuǎn)清,大便通暢,精神轉(zhuǎn)佳.苔由黃褐轉(zhuǎn)為薄黃,舌質(zhì)由紅絳變?yōu)榈t,脈來細數(shù),此屬營熱轉(zhuǎn)氣;病有緩解之勢,乃投白虎湯加減,增入解肌之柴葛及辛涼之品,以圖清泄氣分之邪熱,藥用: 、
生石膏二兩 知母四錢 葛根四錢 柴胡三錢、 薄荷(后下)二錢 淡竹葉四錢 銀花一兩 連翹一兩
上方服三劑后,體溫降至37℃。又投三劑,體溫為36℃,病向告愈,惟伏暑之邪并及胃陰,治當益胃養(yǎng)陰,慮及余邪未盡,尚有復(fù)發(fā)之變,辛涼之品應(yīng)當酌情增入,藥用:
銀花五錢 連翹五錢 淡竹葉三錢 麥冬三錢 沙參三錢 細生地八錢 苡仁一兩、山藥五錢 扁豆四錢 。
服上方五劑后,熱未再發(fā),納谷大增,二便暢通,夜寐亦酣,精神舒暢.血培養(yǎng)(一),住院共10天,痊愈出院,門診復(fù)查肝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