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舌 腫
舌腫是指舌體腫大,或兼木硬、疼痛。甚至腫大滿口而妨礙飲食、言語及呼吸。本癥<諸病源候論)名以“舌腫強”, (干金方)稱“舌脹”
,宋以后則將舌腫而木硬不舒者專名“木舌”、“木舌脹”、“木舌風(fēng)”等。
古籍尚載有。重舌”(重,音chbng)或子舌者,其定義不一,多數(shù)說是舌下腫脹突起如生一小舌,故名。舌下腫起數(shù)處如蓮花者則稱蓮花舌
。少數(shù)將舌根腫起或舌腫急癥稱為重舌,本書從第一種說法。
常見證候
外感風(fēng)寒舌腫:舌頭腫痛,惡寒發(fā)熱,周身肌肉疼痛,口中乏味,不思飲食,腹中冷痛泄瀉,心中悸動不安,言語不清,脈象浮緊。
心經(jīng)積熱舌腫:常呈暴腫,舌體脹大滿口,色紅疼痛,甚則不能飲食言語,面色紅赤,心中煩躁,坐臥不寧,夜寐不安,小便短黃,口苦
。脈象數(shù),左寸洪大。
心脾積熱舌腫:舌體赤色,腫大潸口,心情焦躁,.手心與肌膚灼熱,喜涼爽而不多飲水,怠惰乏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脈象滑數(shù)。
脾虛寒濕舌腫:舌體腫大,邊有齒痕,舌色暗淡,面色黃白,肢體沉重,怠惰乏力,腹中脹滿,食后益甚,不欲飲水,小便清長。大便溏
薄,脈象沉緩。
外感風(fēng)寒舌腫與心經(jīng)積熱舌腫:來勢均較急驟,但心火暴盛者其勢尤急,書中有一夜之間腫大滿口甚至不數(shù)時而腫至不能言語的記載。外
感風(fēng)寒者因外邪侵襲,心脾兩經(jīng)受肌心開竅于舌,脾脈連舌本,因風(fēng)性善行,挾寒邪侵及于舌,寒主凝滯,致令血脈凝澀不通,形成舌體腫大
。其辨證特點:一為有風(fēng)寒外癥,惡寒發(fā)熱,肌肉疼痛。脈呈浮緊;二為血脈凝澀,其腫大之舌顏色每暗紫不紅,舌體腫硬不舒,悶痛不已。
心火舌腫則或有重大心事縈懷,或變故起于非常,致思慮太過,心火暴盛,上攻于舌而成。所以舌腫必伴口苦,因苦為火之味,舌腫必锨紅,
其痛亦如針扎火燎,令人難耐o.治療亦因之而異:風(fēng)寒傷心脾舌腫須疏散心脾之邪,金沸草散水煎,半漱半咽,邪去腫自退。心經(jīng)積熱舌腫宜
苦寒清泄心經(jīng)暴盛之火。黃連一味濃煎內(nèi)服,外以生蒲黃敷舌上,有火極似水現(xiàn)象者佐生姜從治。 .
金沸草散
荊芥穗12克 旋覆花9克 前胡9克 麻黃9克 炙甘草3克 姜半夏3克 赤芍3克
(《博濟方》卷1) 荊芥穗四兩 旋覆花三兩 前胡三兩 麻黃去節(jié)三兩 甘草一兩炙
半夏一兩洗凈,姜汁略浸 赤芍藥一兩 上七味,同為末。每
服二錢(6R),水一盞,人生姜、棗同煎至六分,熱服。如汗出,并三服。功用:發(fā)散
風(fēng)寒,降氣化痰。主治:傷寒壯熱,風(fēng)氣壅盛,頭目心胸不利,婦人血風(fēng)朝發(fā),丈夫風(fēng)
氣上攻,狀如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疼,項筋緊急,時發(fā)寒熱,皆類傷風(fēng),有寒氣則出
汗,如風(fēng)盛則解利。
本方與止嗽散都為風(fēng)邪犯肺的常用方。止嗽散以紫菀、白前、百部、桔梗等利肺止
咳藥為多,而解表宣肺之力不足,故主治外邪將盡,肺氣不利的咳嗽不止;本方則以旋
覆花、麻黃、荊芥穗等宣肺解表藥為主,而佐以化痰之品,故主治風(fēng)邪犯肺初起,而咳嗽痰多者。
心脾積熱舌腫與脾虛寒濕舌腫:前者系心脾熱盛,火邪上壅,故舌腫且赤。又因脾主肌肉,故手心與肌膚灼熱.脾為陰土.喜燥惡濕,故
熱雖盛而常不喜飲水。后者則是脾虛兼挾寒濕,腫大之舌色多暗淡,邊呈齒痕,淡因陽氣不足,暗是血瘀不暢,齒痕更是脾氣不足,故見肢體
沉重,怠惰乏力,腹脹食少,大便溏薄等脾虛濕盛之象。治法心脾積熱者外用蓖麻子油紙捻燒煙熏,內(nèi)服導(dǎo)赤散、瀉黃散合方。
導(dǎo) 赤 散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 導(dǎo)赤湯(《外科證治全書》卷5)。
[組成] 生地黃 生甘草 木通各等分(各6g)
[用法] 上藥為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人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
[功用] 清熱,利水。
[主治] 心經(jīng)火熱證。心胸?zé)?,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br>于小腸,癥見小溲赤澀刺痛,舌質(zhì)紅,脈數(shù)。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清心利水的常用方劑。臨證以心胸?zé)?,口渴,口舌生瘡?br>小便赤澀,舌紅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
2.加減法 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
車前子、赤茯苓以增清熱利水之功。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心經(jīng)有熱者;急性泌尿系感
染屬心經(jīng)之熱移于小腸者,亦可加減應(yīng)用。
[使用注意] 本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瀉黃散
藿香葉21克 山梔子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風(fēng)120克
1.小兒屬脾胃積熱者,去藿香,加赤茯苓、木通。
2.對脾胃郁熱之口瘡、弄舌,治以清熱為主,無需要重用防風(fēng),應(yīng)減防風(fēng)。
3.若口瘡、口疳兼有血熱者,可加生地、赤芍。
4.口舌赤裂疼痛,可加黃連、黃柏。
5.舌下腫痛者,可加栝蔞、貝母。
瀉 黃 散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 瀉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瀉黃湯(《痘疹會通》卷4)。
[組成] 藿香葉七錢(2.1g) 山梔子仁一錢(3g) 石膏五錢(15g) 甘草三兩(90g)
防風(fēng)四兩(120g)去蘆,切,焙 。
[用法] 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xì)末。每服一錢至二錢(3—6g),水一盞
(200 m1),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
[功用] 瀉脾胃伏火。 ,
[主治] 脾胃伏火證??诏徔诔?,煩渴易饑,口燥唇干,舌紅脈數(shù),以及脾熱弄舌
等。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脾熱口瘡之常用方,以口瘡口臭,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2.加減法 小兒“滯頤”屬脾胃積熱者,去藿香,加赤茯苓、木通以清熱利濕;
對脾胃郁熱之口瘡、弄舌,治以清熱為主,無需重用防風(fēng);若口瘡、口疳兼有血熱者,
可加生地、赤芍;口舌赤裂疼痛,可加黃連、黃柏;舌下腫痛,可加栝蔞、貝母等。
3.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口腔潰瘍、小兒鵝口瘡等屬心脾積熱者。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之口瘡口臭,不宜使用本方。 .
脾虛寒濕者可用六君子湯與理中湯合方。
六君子湯
人參3克(焗服) 白術(shù)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陳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紅棗2枚
1.氣虛較甚者,重用人參、白術(shù);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陳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溫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細(xì)辛以溫肺化飲。
六君子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錄自《醫(yī)學(xué)正傳》卷3)
[組成] 陳皮一錢(3g) 半夏一錢五分(4。5g) 茯苓一錢(3g) 甘草一錢(3g) 人
參一錢(3g) 白術(shù)一錢五分(4.5g)
[用法] 上切細(xì),作一服。加大棗二個,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功用] 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面色痿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
多色白,惡心嘔吐,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膩,脈虛。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療脾胃氣虛兼痰濕證的常用方劑。臨床以食少便溏,胸脘
痞悶,咳嗽痰多色白,舌淡苔白膩,脈虛為使用要點。
2。加減法 氣虛較甚者,重用人參、白術(shù);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陳皮;畏寒
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溫中祛寒;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細(xì)辛以溫肺化飲。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以及慢性腸胃炎、妊娠嘔吐等辨
證屬脾胃氣虛挾痰濕證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較溫燥,真陰虧損者忌用。
理中湯(丸)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1.如果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白術(shù),加肉桂12克
.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嘔吐者去白術(shù),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術(shù)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參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jié)M的去白術(shù),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虛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細(xì)辛、五味子以溫中化飲止嗽;
9.寒濕發(fā)黃;陽虛失血,加黃芪、當(dāng)歸、阿膠以益氣養(yǎng)血攝血;
10.兼喘滿浮腫,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溫陽化氣利水。
理 中 丸
(《傷寒論》)
[異名] 四順理中丸(《備急千金要方》卷2)、白術(shù)丸(《圣濟總錄》卷171)、調(diào)中
丸(《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大理中丸(《世醫(yī)得效方》卷5)、順味丸(《普濟方》卷
159)、人參理中丸(《癘瘍機要》卷下)。
[組成] 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三兩(各9g)
[用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許大(9g),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粉,
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按上丸
藥量為一劑量),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1.脾胃虛寒證。嘔吐下利,脘腹疼痛,喜溫喜按,不欲飲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xì)。
2.陽虛失血證。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脈弱。
3。小兒慢驚,病后喜唾涎沫,霍亂及胸痹等由中焦虛寒而致者。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溫中祛寒的代表方。凡中焦虛寒所致諸癥,并見肢體不溫,
舌淡苔白,脈沉細(xì)無力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 若臍上筑者,為腎虛水氣上凌,去白術(shù)之壅滯,加桂枝以平?jīng)_降逆;
吐多者,為氣壅于上,去白術(shù)加治嘔圣藥生姜以降逆止嘔;悸者為水飲凌心,加茯苓以
化飲寧心;渴欲得水者,為脾不化濕,津液不布,加白術(shù)以培土制水,健脾運濕;虛寒
較盛,四肢逆冷者,加附子、肉桂以溫補脾腎;脾肺虛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
苓、細(xì)辛、五味子以溫中化飲止嗽;寒濕發(fā)黃,加茵陳以利膽退黃;陽虛失血,加黃
芪、當(dāng)歸、阿膠以益氣養(yǎng)血攝血;兼喘滿浮腫,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溫陽化氣利水。 .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胃竇炎、胃下垂、胃擴張、
慢性結(jié)腸炎、痢疾、泄瀉、腎下垂、慢性腎炎、崩漏、便血、吐血、鼻衄、過敏性紫
癜、小兒慢驚風(fēng)、小兒腸痙攣、慢性口腔潰瘍、慢性支氣管炎、膽道蛔蟲癥、胸痹等辨
證屬于中焦虛寒的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溫燥,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本癥若來勢急驟,常會影響氣道,有窒息的危險,可用三棱針于舌尖或舌邊部點刺放血,挫其腫勢,通利氣道,使飲食及藥物得下,再用
冰片、麝香、百草霜等為末敷舌。
[文獻(xiàn)別錄]
(醫(yī)徹。舌論): “濕熱甚則舌腫大,腎液亡則舌亦腫大,若干且厚語言不清者,難治。”
“只如舌黑焦枯,或腫或刺,群工視之不辨,而知其熱癥,非黃連解毒,則大小承氣下之也。
小承氣湯
(《傷寒論》) 大黃四兩(12g)酒洗 厚樸二兩(6g)去皮,炙 枳實三
枚大者(9g)炙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dāng)更衣,不爾者,
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功用:輕下熱結(jié)。主治:陽明腑實輕證。大便秘結(jié),潮熱
譫語,脘腹痞滿,舌苔老黃,脈滑而疾。以及痢疾初起,腹中脹痛,里急后重。
本方即大承氣湯去芒硝,減枳、樸之量而成,為治陽明腑實證之輕劑,因腸胃積滯
與熱邪相搏,津傷腸燥,腑氣不通,故脘腹痞滿,大便秘結(jié);濁氣上攻,心神被擾,而
發(fā)譫語。故徐大椿云:“譫語由便秘,便秘由胃燥,胃燥由汗出,汗出由津液少,層層相
因,病情顯著”(《傷寒論類方》卷2)。潮熱系由里熱熾盛所致。腑實證雖具,而證勢
輕緩。故用大黃瀉下實熱;雖腑實而腸中燥結(jié)不甚,故不用潤燥軟堅之芒硝。因痞滿程
度較輕,故枳實、厚樸之用量亦較大承氣湯為少。三藥合用,共奏瀉熱通便,消脹除滿
之功,為輕下熱結(jié)之劑。
殊不知脈虛數(shù),或微細(xì),胸腹無脹滿,舌雖黑雖焦枯,雖腫雖生刺,乃真水衰竭,不能制火,惟以六味地黃大劑飲之。虛寒,加桂、附、五味
子,則焦黑腫刺,渙若冰釋?!?br> 《望診遵經(jīng).診舌形容條目》:“舌腫大者,或因熱毒,或因藥毒也;舌紫且腫厚者,酒毒上壅也;耳干舌腫,下血不止,腳浮者,六日
死,足腫者,九日死,腎絕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