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中有個情節(jié),康熙帝喜歡上一位漢族姑娘,他想立她為妃,但大臣們都以“滿漢不能通婚”為由反對康熙納其為妃。那么,為什么當時的滿清皇帝不能娶漢人做老婆呢,難道是為了保持純正的“貴族血統(tǒng)”嗎?
滿清入關建立清政府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推行八旗制度。旗人與非旗人有著非常嚴格的分別。滿洲人都編入八旗;后來又將歸順的蒙古騎兵也編入八旗,稱為蒙古八旗;同時又將部分最早歸附努爾哈赤的漢軍也編入八旗。此外,八旗還包括部分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錫伯族。漢族絕大多數(shù)未被編入旗的人為另一方,加以區(qū)別。加入旗的稱沒有加入旗的漢人為“民人”。于是在八旗中形成了一種風俗叫做“旗民不結親”。這種風俗在滿族內部又被稱為“滿漢不通婚”。清朝的“滿漢不通婚”流傳甚廣,嚴厲的時候嚴懲違者,甚至殺頭。
但是有一例奇特的通婚,乾隆有一個寶貝女兒,臉上長了一顆黑痣。相士為她算命,說“主災”。須嫁給比王公大臣的人家才能“免災”。乾隆左思右想,但滿族貴族都沒有合適的。于是他巧妙安排,把女兒送到文學殿大學士于敏中的家里,做于敏中的干女兒。于敏中是漢族人,于是公主就借了“漢人”的光,成了漢家姑娘了。過了一段時間。乾隆的愛女以于敏中干女兒的身份嫁給了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孫衍圣公孔憲培,其排場講究,極其隆重。
到了光緒朝,因為漢滿兩族長期的雜居,早就沒有什么純正的漢人或者滿人。但是“滿漢不通婚”的規(guī)定依然十分嚴格。1902年,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清政權,光緒帝頒布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就包括允許“漢滿通婚”以籠絡漢族子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時,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滿族旗人并沒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紛紛改成漢姓,就地包裝成漢族。比如侯寶林,就是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直到1985年才改回“滿族”。由于滿漢兩族長時間的雜居,以至于兩族風俗習慣逐漸融合雜糅,不過有一些生活在滿族原鄉(xiāng)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滿族習俗,比如說不吃狗肉,不打烏鴉,其實就是滿族的習俗。滿族人還忌諱穿用狗皮做成衣服的人進家門。
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大團結的政策,通婚方面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徹底打破了“滿漢不通婚”的狹隘觀念和民族偏見與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