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3年形勢圖
NO.263
公元423年十一月,拓跋嗣因病去世,年僅32歲。
16歲的太子拓跋燾隨即繼位,是為北魏太武帝。
年輕的拓跋燾很快就表現(xiàn)出了他非同尋常的一面。
424年八月,柔然可汗大檀趁北魏政權更迭之機,率軍南下大舉入侵——在他的眼里,治安總是在兩地交界處最為薄弱,政權總是在兩君交替時最為虛弱。
柔然軍攻占了北魏舊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大肆燒殺搶掠。
拓跋燾聞訊親自率輕騎兵前去救援。
他晝夜兼行,僅用了三天兩夜就趕到了前線,與敵軍交上了火。
但由于缺乏經(jīng)驗,拓跋燾此行所帶的部隊并不多,而他的對手卻是大檀所率的柔然主力,很快他和他麾下的北魏軍就陷入了柔然人的重圍。
按照慣用“夸張”(也可以說是“吹牛不上稅”)這種修辭手法的《魏書》記載:
當時拓跋燾本人所在的位置竟然被圍了五十多重!柔然騎兵的馬頭都已經(jīng)碰上了拓跋燾坐騎的馬頭!
這樣的局面,對馬的感情交流比如說接吻十分有利,但對拓跋燾的人生安全卻萬分不利——可以說是危在旦夕!
眼看拓拔燾就要英年早逝以“最年輕的戰(zhàn)死沙場的皇帝”而名垂青史,周圍的北魏將士都大為恐懼,但第一次踏上戰(zhàn)場的拓跋燾卻毫不驚慌,泰然自若,表情依然是那么從容,目光依然是那么堅毅,似乎他看到的根本不是生命危險,而是風光無限!
他這種英勇無畏的表現(xiàn),如驚濤駭浪中的定海神針安定了北魏軍的情緒,如漫漫黑暗中的閃亮燈塔照亮了北魏軍的前程,如茫茫沙漠中的突降甘霖滋潤了北魏軍的心靈。
在他的帶動下,北魏軍信心大振,勇氣倍增,人人都奮不顧身,個個都英勇無比。
柔然人的作戰(zhàn)原則向來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只捏軟柿子,不碰硬骨頭”,看見北魏軍實在不好惹,他們逐漸萌生了退意。
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柔然軍中旗幟性的大將——大檀的侄子于陟斤被流箭射死,這成了壓垮柔然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們再也無心作戰(zhàn),很快就如退潮的潮水般退得干干凈凈。
拓跋燾就這樣創(chuàng)造了奇跡,完成了可能性只有0.001%的大逆轉!
在他的眼里,戰(zhàn)場比游樂場還要好玩,打仗比打游戲還要有趣,他喜歡戰(zhàn)爭,享受殺戮,酷愛親自出馬東征西討,嗜好親冒矢石南征北戰(zhàn)。
《宋書索虜傳》中這樣描述這位北魏皇帝:(拓跋燾)壯健有筋力,勇于戰(zhàn)斗,忍虐好殺,夷、宋畏之。攻城臨敵,皆親貫甲胄。
他是天生的戰(zhàn)爭狂人!
就像游戲狂人總是渴望通過一次次的打怪完成通關,他無比渴望通過一場場的戰(zhàn)爭,去征服所有不服,完成統(tǒng)一整個北方的大業(yè)!
當然,在這之前,他先要打服柔然,安定自己的后方。
公元424年十一月,拓跋燾命大將長孫翰、尉眷率軍北上,攻打柔然,大獲全勝。
第二年十月,他又親自率軍北征,兵分五路,再次討伐柔然。
見北魏軍聲勢浩大,柔然各部大為驚慌,倉皇向北逃竄。
經(jīng)過這兩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柔然人見識到了拓跋燾的厲害,一時不敢再輕舉妄動。
這讓拓跋燾得以騰出手來,開始推進自己的統(tǒng)一大業(yè)。
當時的北方大地,除了北魏帝國外,還有四個比較大的政權:胡夏、北燕、北涼、西秦。
與十年前相比,少了三個國家:后秦、南涼、西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