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喪命:釣魚城改變歷史
依歷史記載,憲宗系因攻四川重慶不克而死,是否為了中飛石,史書亦記載各異。但蒙古軍宋軍激戰(zhàn)最久、戰(zhàn)況最烈者系在襄陽,蒙古軍前后進攻數(shù)十年而不能下。為增加小說之興味起見,安排為憲宗攻襄陽不克,中飛石而死,城圍因而得解。
----------------------------------------《神雕俠侶》第39回注解
《神雕俠侶》這本書的最高潮出現(xiàn)在小說的倒數(shù)第二回“大戰(zhàn)襄陽”,此役宋蒙雙方各傾主力生死相搏,宋方除了郭靖黃蓉夫妻,還出現(xiàn)了黃藥師、一燈、周伯通等隱居多年的世外高人助守襄陽;而蒙古軍方面,除了蟄伏16年的蒙古國師金輪法王重出江湖,大汗蒙哥也御駕親征,雙方絕對可算是火星撞地球。戰(zhàn)役最終結果是襄陽守城成功,蒙哥大汗斃命,楊過建立不世奇功。這一回小說是金書中我最愛的篇章之一,讀來令人熱血沸騰、激動不已。
斡腹之計
蒙古滅宋一共花了44年(公元1235~1279年),幾乎長達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的較量里,南宋的川陜、荊襄、江淮三大防區(qū)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按照蒙古人的最初設想,宋人文弱不堪,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南下,自然望風披靡,平定天下指日可待。因此三路齊下速戰(zhàn)速決是最合適的戰(zhàn)術。
端平2年(1235年),宋蒙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蒙古大軍分西、中、東三路,分別進攻南宋的川陜、荊襄和江淮三大防區(qū)。
川陜防區(qū):1235年秋,蒙古闊端進攻南宋四川,陷沔州(今陜西略陽);1236年蒙軍連破劍閣、閬中、成都;1237年,蒙軍屯兵于重慶夔州城下,因長江天險阻隔,無奈退兵。
從1239年起,南宋朝廷啟用名將孟珙為四川宣撫使鎮(zhèn)守川陜,1242年,余玠接替孟珙擔任四川宣喻使,到了1250年,經過余大帥8年苦心經營,四川“邊庭寧肅、人賴以安”,蒙軍駐足不前,四川出現(xiàn)“西土中興”的大好局面。
荊襄防區(qū):1235年,蒙古曲出進攻南宋襄陽,為宋軍所?。?/span>1236年蒙軍卷土重來,安撫使趙范防御不當,襄陽失守;1239年,孟珙收復襄陽。此后襄陽一直在宋人手里,是抵抗蒙古入侵的橋頭堡,直到1273年呂文煥降元。
孟珙出生于名將世家,曾祖孟安、祖父孟林均與中華戰(zhàn)神岳飛并肩作戰(zhàn)過,但孟珙完成了岳飛終身未達的愿望:收復失地,滅亡金國。1234年,孟珙作為南宋統(tǒng)帥,與蒙軍一起合攻蔡州,俘獲金哀宗完顏守緒遺骸,獻骨太廟,報了金國滅亡北宋的宿仇。
孟珙于亂世之中,鎮(zhèn)守川陜、荊襄兩大防區(qū),以一人之力統(tǒng)御南宋三分之二防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宋理宗時代最杰出的軍事指揮家,被后世軍史家贊譽為“機動防御大師”。只可惜孟珙壽數(shù)太短,只活了52歲,于1246年謝世。孟珙去世前,曾大力推薦賈似道、劉整二人作為一文一武輔佐理宗皇帝,只可惜這二人一個誤國一個降敵,生生把孟大帥遺志給糟蹋了。
江淮防區(qū):1236年,蒙古漢將張柔率軍迫近兩淮;1237年攻陷光州,直逼黃州,黃州江面狹窄,若失將危及臨安。又是孟珙擔任了救火隊員,1238年成功保衛(wèi)了黃州。此后數(shù)年,宋蒙兩軍在安豐、廬州、盱眙、壽春、泗州等地展開血戰(zhàn),南宋軍隊也明白江淮一失,等同國破家亡,故而殊死肉搏,保衛(wèi)了江南新都的安全,迫使蒙古“造舟巢湖以窺江南”的勃勃野心破產。1248年,蒙古逐漸退出江淮戰(zhàn)場。
三線作戰(zhàn),力分則弱,導致三線受挫。蒙古伐宋不利,便欲效仿當年滅金的迂回包抄策略,決意繞過川陜防線,從云貴高原鐵騎東進,讓南宋防軍腹背受敵,進而一鼓作氣消滅南宋!這條計策,便是著名的“斡腹之計”!
蒙古的如意算盤是,欲征服南宋,先征服吐蕃和大理,借道云貴避開南宋正面防線,攻其側背薄弱環(huán)節(jié)。這種戰(zhàn)法古往今來屢見不鮮,“假途伐虢”算一個,二戰(zhàn)時德國繞過馬其頓防線滅法國也算一個。
蒙古垂涎吐蕃由來已久,早在成吉思汗初統(tǒng)大漠的1206年,一盤散沙的吐蕃各部領主就集會商議和平歸蒙一事。1222年,蒙古征服花剌子模后,返程經過吐蕃,古魯格多爾濟汗率眾歸順。1239年,蒙古多達那波帶領兩千精兵入藏,焚燒熱振寺和杰拉康寺,屠殺五百多僧侶。1244年,成吉思汗孫闊端給西藏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貢嘎堅贊(1182~1251)寫了一封恩威并施的信件,提出了吐蕃和平歸順的要求。1246年,貢嘎堅贊帶領兩個侄子八思巴(10歲)和恰那多吉(8歲)抵達涼州,準備談判。1247年,和談達成,吐蕃正式并入蒙古,兩國未起兵戈,算是“和平演變”。
1247年的雙方和談,標志著立國600余年的吐蕃古國退出歷史舞臺,同時也宣告了吐蕃從達磨滅佛后近400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結束,此后西藏一直受中央王朝的管轄,共同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
收編了吐蕃,下一步就是降服大理。大理雖然是個邊陲小邦,實力不濟,卻有著抵抗侵略的勇氣。1252~1253年,忽必烈、兀良合臺革囊渡江,十萬蒙古鐵騎攻破大理都城羊苴咩,大理末主段興智逃亡被俘,投降蒙古;大理末相高泰祥兵敗遭擒,不屈而亡。
順利拿下吐蕃和大理后,中華版圖上只剩下蒙古和南宋隔江對峙,天下三分蒙占其二,統(tǒng)一大勢不可避免。寶佑3年(1255年),蒙古正式開始“斡腹之計”,云南、陜西、四川的三路蒙軍夾擊重慶合州釣魚城,意圖拔掉這顆棘手的釘子!但由于宋理宗早早在川南、兩湖地區(qū)嚴密布防,1256年,三路蒙軍先后退兵。
寶佑5年(1257年),蒙古大汗蒙哥再也無法忍耐蒙軍在南宋戰(zhàn)場各條戰(zhàn)線的困頓不前,親率諸王出師伐宋。次年冬,蒙古雷霆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殺向小小的釣魚城,歷史在這里,將見證一場轟轟烈烈、蕩氣回腸的保家衛(wèi)國戰(zhàn)爭!
偉大的釣魚城保衛(wèi)戰(zhàn),打響了!
孤城血戰(zhàn)
蒙哥汗此次以雷霆大軍壓境而來,也是兵分三路:東路軍由塔察兒率領,負責攻擊荊襄地區(qū),阻止南宋荊襄援軍向釣魚城靠攏,此路軍志在牽制,而不在殲敵。選擇塔察兒也是蒙哥刻意為之,因為忽必烈和平收吐蕃、武力降大理,威望日盛,為了防止弟弟功高蓋主,暫且先將其雪藏。
西路軍由蒙哥親自帶隊,是南征釣魚城的主力,據《史集》記載“蒙哥率軍六十萬”,這個數(shù)據過于夸大,不可信,另有文獻記載西路軍兵力為十萬和四萬兩種說法,個人偏向于十萬大軍,皇帝御駕親征,規(guī)模應該不小。
南路軍由兀良合臺領軍,兀良合臺是名將速不臺的長子,行軍打仗深得乃父真?zhèn)?!由他帶領南征大理的蒙古軍隊,從廣西、貴州出發(fā),進攻潭州(今長沙),這也是牽制宋軍阻止其奔赴救援釣魚城。
蒙古大軍東西并進、南北夾擊,目標拿下釣魚城,站穩(wěn)腳跟發(fā)展水軍,而后合圍襄陽城!計劃不可謂不完美。然而釣魚城的獨特地理位置,讓蒙軍目瞪口呆。
釣魚城建在重慶東北十華里處的釣魚山上,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水合流,釣魚城北、西、南三面環(huán)水,只有東面與陸地相通,釣魚山高聳突兀、自成一系,算得上是山高水深、易守難攻。因為地勢險要、山形險惡、水流險急,南宋朝廷在此苦心經營20多年,小小釣魚城有內城、外城和8座堡壘城門,此外城南城北還各有一道直達江邊的一字城墻,算得上固若金湯。
如果蒙軍采取圍而不打困死孤城的戰(zhàn)略,也是絕無可能讓守軍投降的:城內存糧足夠五年屯守,且有大量梯田耕種糧食,此外重慶、南充等地可水運糧草支援,除了江水飲用不絕,城里還深挖井水防備不測。這么看的話,想用彈盡糧絕、耗死守軍只能說是異想天開。蒙軍圍城數(shù)月不散,守城主將王堅曾經將兩尾剛剛捕撈上來的新鮮江魚和百余張面餅拋給城下蒙軍品嘗,活蹦亂跳的大魚重達30多斤,草原軍士聞所未聞。
釣魚城的險峻地理位置,讓蒙軍無計可施,“炮矢不可及、梯沖不可接”,蒙古大軍所向披靡的攻城利器此時全部失效。蒙哥叫降將晉國寶招降,結果被王堅斬殺,蒙哥汗無法可想,只能強攻釣魚城。
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初二,蒙軍開始渡江攻城,戰(zhàn)役進行了七天,蒙軍一無所獲。蒙哥急召東路軍增援,兩路蒙軍匯合在釣魚城下,又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攻堅戰(zhàn),依然無果。
釣魚城久攻不下,令蒙古人畏懼的盛夏即將到來,重慶是火爐,草原兵士水土不服,軍中疫病流行。
同時,宋理宗委任賈似道率領援軍增援釣魚城,呂文德、向士璧等人在涪州挫敗蒙軍后,乘戰(zhàn)船抵達釣魚城下。蒙古軍看到敵人頑強無比、增援不絕,己方斗志消沉,軍心渙散。
到了六月,蒙哥汗眼見破城無望,無奈下達了撤軍北還的命令,七月,蒙哥汗在重慶金劍山溫湯峽去世。
死因謎案
關于蒙哥之死,歷史上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中炮死說、病死說、中箭死說、氣死說、淹死說5種。之所以有這么多說法,主要是最權威的《元史》交代蒙哥之死非常含糊,“是月,帝不豫。秋七月辛亥……癸亥,帝崩于釣魚山?!本谷粚γ筛缢酪蛭醋鹘淮?。
第一種說法就是蒙哥被釣魚城守軍炮石擊中而致死。持有這種觀點的是無名氏的《釣魚城記》(萬歷《合州志》卷1),說蒙哥“為炮風所震,因成疾”,最終導致不治而亡。劉譯華、馮爾康編著的《中國古代史》及邱樹森著的《元朝史話》均采納此種觀點。《神雕俠侶》顯然也采取了這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流傳較廣,因為水土不服,蒙哥得了赤痢,加上軍中霍亂、瘟疫盛行,病毒肆虐,無藥可治。持有這種觀點的是《史集》,作者是伊利汗國宰相拉施特,是一個具有猶太血統(tǒng)的西亞人?!独m(xù)資治通鑒》也采納了這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是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提出的,蒙哥為釣魚城守軍流矢射中而死。敘利亞阿部耳法剌底編著的《世界史節(jié)本》接受了這種說法,釣魚山忠義祠內的《新建二公祠堂記》石碑碑文也說蒙哥是“中飛矢而死”。
有趣的是,當代史學家翦伯贊則綜合了二、三說法,在《中國史綱要》一書中說:“蒙古軍因軍中痢疾盛行,死傷極多,蒙哥汗又為宋軍的飛矢射中身死。”
第四種說法見《古今紀要逸編》,作者黃震,他認為蒙哥久攻不下釣魚城,羞怒交加,急火攻心,一怒而亡。
第五種說法見《海屯紀年》,說蒙哥乘戰(zhàn)船臨江督戰(zhàn),為宋軍水鬼扎破船底淹死……
而我則提出了第六種可能:毒死說。蒙古人為了爭奪汗位也不擇手段,窩闊臺毒死了親弟弟拖雷、拔都毒死了堂弟貴由,雖然兩案都是傳聞,未經證實,但不會無緣無故空穴來風。從蒙哥防備忽必烈和忽必烈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來看,這兄弟仨關系貌合神離,蒙哥被人下毒而亡,并非全無可能,當然兇手是誰,也可以大膽猜想一下:
由于進軍不利,蒙哥曾召喚忽必烈替代東路軍主帥塔察兒,1258年11月,忽必烈自開平起行,次年2月匯聚大軍于邢州。等到忽必烈抵達淮河的時候,已經傳來了蒙哥的死訊。忽必烈在三軍祭奠蒙哥后,繼續(xù)南下渡江攻擊鄂州,試圖以滅宋軍功競爭大汗之位。后來聽說阿里不哥在和林老家諸多宗室的支持下準備登基,其中包括蒙哥的遺孀忽都灰皇后,這才驚慌失措,匆匆與南宋簽署了停戰(zhàn)協(xié)議,帶兵北返和幼弟爭奪大汗之位。
這么看來,忽必烈下毒的可能性很大,確實存在這種可能。
當然,蒙哥具體死因已經不重要了,釣魚城之戰(zhàn)擊斃了蒙哥大汗,不僅拯救了南宋,而且讓蒙古的第三次西征被迫停下了腳步,中西歐、非洲得到保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四年汗位爭奪戰(zhàn),以及海都在帝國西北的反叛,都讓蒙古帝國繼任者焦頭爛額無暇南下,南宋得以茍延殘喘再保社稷20年。
等到忽必烈打敗了阿里不哥繼承汗位,蒙古再次南侵大宋,已經是8年后的1267年,這一次,蒙古選擇了襄陽作為突破口,也就是下一回的“襄陽之戰(zhàn)”。(小說中介紹說蒙古軍再攻襄陽是“宋度宗咸淳9年”,即公元1273年,正是襄陽城破之年,反推出郭靖享年72歲,算是高壽了)
而對于釣魚城,蒙古軍已經不敢再行嘗試,直到臨安陷落3年后的1279年,釣魚城的守軍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無奈投降元朝,英勇頑強的釣魚城軍民和厓山流亡政權一起,昂著驕傲的頭顱進行了悲壯而完美的歷史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