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良將系列之樂進(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wèi)國(今河南清豐)人。這是陳壽三國志所載,經(jīng)筆者考證,此名稱乃魏黃初二年(221年)分東郡一部置陽平郡,所以樂進實為兗州東郡衛(wèi)國人。
沒錯,曹操就是以東郡為根據(jù)地,逐步占有整個兗州的。作為曹操軍中元老,樂進是五子良將中最早跟隨曹操,也是唯一從軍起就跟隨曹操的人。其他四子都是先后從其他陣營投到曹操麾下,張遼張郃徐晃甚至是以降將身份加入曹軍,所以曹操對其自然倍加器重。
據(jù)史書記載“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為帳下吏?!痹谑窌谐R娦稳菽橙碎L得帥,容貌甚偉、姿顏雄偉等形容帥哥的詞句,古人對顏值也是十分在意的。若非相貌真有足夠特點,通常會干脆省略。樂進據(jù)史書記載“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為帳下吏。”樂進個頭很矮,長相也在平均值以下,但樂進個頭小,蘊含的能量可不小,盡管起點只是小小的軍吏,但不妨礙樂進從最底層開始了他的奮斗史。
樂進重要事件之一——回鄉(xiāng)招兵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侯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聯(lián)軍。曹操與董卓大將徐榮在滎陽汴水交戰(zhàn),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因亟需補充兵員,曹操派出部下各自募兵補充隊伍。樂進也回到家鄉(xiāng)募兵,一下就聚起一千多人。曹操之前可能對這個頭矮,長得又不咋地的樂進都沒啥印象,但因為樂進帶了一千多人,這對此時的曹操可是筆不小的數(shù)目,因此提升他做了軍假司馬(假為代理之意)。代理的含義正可能是曹操之前沒留意過樂進,不怎么了解,給他個代理軍司馬先觀察短時間。后來發(fā)覺這小矮子能力真不錯,不久給他轉(zhuǎn)正為陷陳都尉。就這樣,隨軍小吏樂進一躍而成為曹軍中層骨干,從此開始作為一名戰(zhàn)將,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史書對樂進記載文字較少極可能與樂進本人不善言辭有關,不顯山不漏水,老板指東絕不往西的性格。曹操手下將領起點最低者莫過于禁、樂進二人,于禁是從軍近十年終逢伯樂,而樂進連伯樂都沒有,干脆憑自己去招兵。
筆者以現(xiàn)存有限的材料嘗試綜合分析樂進的形象。概括起來樂進大約出身寒門,個頭矮小,長相在平均值以下;膽大而脾氣火爆,打架兇狠,人狠話不多的類型;生逢亂世的話很可能從軍前在本地屬于“游俠之士”,有一些混跡于社會底層的兄弟,樂進在其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當他回鄉(xiāng)募兵才能有那么強的號召力。
樂進個頭矮小,但不怕死,沖鋒勇猛,史書稱“每戰(zhàn)先登”,以至于有人開玩笑說樂進是先登王。
興平元年(194年),陳宮、張邈張超兄弟叛曹,迎呂布為兗州牧。在收復兗州的一連串戰(zhàn)斗中,跟隨曹操在濮陽擊敗呂布,在雍丘擊敗張超,每次都是先登陷陣,極為勇猛。
建安二年(197年)二月, 袁術據(jù)始皇帝玉璽(璽上有八個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保┰谡紦?jù)江淮大地在壽春稱帝。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以壽春為都,國號成國,年號仲家,即史稱仲家皇帝。此事引發(fā)曹操東征,三國志武帝紀“秋九月,術侵陳,公東征之。術聞公自來,棄軍走,留其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公到,擊破蕤等,皆斬之?!庇胁糠钟^點認為擊橋蕤是在194年,可能是受樂進傳把擊破呂布、張邈張超、橋蕤連起來說的緣故。但據(jù)武帝紀及其他傳記結合,應為197年袁術稱帝后發(fā)生的事件。
樂進在征討袁術軍的戰(zhàn)斗中又是先登,因此獲封廣昌亭侯。
建安三年(198年),樂進跟隨曹操征張繡于安眾,圍呂布于下邳,擊破呂布派出的部將。此次征張繡,于禁傳中為穰城,樂進傳中為安眾,或可推斷兩人分別在二城立功。
建安四年(199年),在射犬擊敗眭固,此戰(zhàn)史渙、曹仁、于禁等人都有參與,詳細背景在于禁篇中已有介紹,就不再重復了。
建安五年(200年)春,樂進隨同曹操東征反叛的劉備,一舉收復小沛,因此功拜為討寇校尉。
早期軍事生涯中,曹操本身力量較小,所以經(jīng)常需要親征,給手下單獨表現(xiàn)的機會不多,樂進又出身寒門,這也是對他事跡記載很少的原因之一。樂進傳通篇都沒有對話,筆者認為一是樂進出身地位文化程度不高,二是性格不善言辭,屬于行動派。這樣一個能募兵,敢沖鋒,暴脾氣的小個子,每次戰(zhàn)斗話不多說就是沖鋒的家伙,怎能不叫曹操喜歡呢。
樂進重要事件之二——官渡之戰(zhàn)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官渡之戰(zhàn)爆發(fā)。曹操率主力在官渡與袁紹軍對峙,處于守勢,在東西兩翼則向袁紹軍發(fā)動進攻以進行牽制。
其中在西路負責牽制袁紹軍的是樂進和于禁。兩人共同率領一支約五千人的部隊從延津渡河攻取汲、獲嘉兩縣,沿途焚燒袁軍三十余座據(jù)點,斬首、俘虜袁軍共近萬人,還招降袁紹部將何茂、王摩等二十余員將領。得勝歸還后,跟隨曹操在官渡與袁紹軍作戰(zhàn)。
此后兩軍互有攻守,一直僵持到十月。直到袁紹謀士許攸叛逃至曹操處,向曹操透露機密情報,并獻計偷襲袁軍的糧倉烏巢。曹操立即決定賭一把,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假扮成協(xié)助防守烏巢的袁軍,人銜枚馬縛口,每人帶柴草一束,利用黑夜暗掩護從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后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刹軤I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守將淳于瓊大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jīng)迫近。曹操勵士死戰(zhàn),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并將其糧草全數(shù)燒毀。
樂進此戰(zhàn)表現(xiàn)如何?您猜對了,先登。具體有何戰(zhàn)功?樂進傳“斬紹將淳于瓊?!标悏蹖愤M傳真是太言簡意賅了,按照通常理解,應當是兩軍交戰(zhàn)當陣斬殺敵方主將。這下太厲害了。另據(jù)《曹瞞傳》中所載,說淳于瓊是被樂進抓住的,不知被誰削了鼻子,帶到曹操面前。曹操本意想納降,但被許攸勸說最終下令斬了他。由于該段文字記載詳細,有鼻子有眼的,人物對話、細節(jié)描寫都有,所以很多人樂于相信。但筆者無法認同。首先《曹瞞傳》為三國時期吳國人所著,內(nèi)容多為貶損、抹黑曹操,作為敵國文人,添油加醋甚至編造故事使得這本書本身幾乎沒什么可信度,與小說無疑。另一方面,曹操素來愛才,對于淳于瓊這種級別的大將曹操定然要盡量招降,但斷不會鼓勵士卒作削鼻之事,況且淳于瓊乃烏巢主將,從他穿著打扮也能看出身份不一般,這樣的人只有兩種結果,戰(zhàn)死或被俘,縱觀三國歷史削鼻或其他形式弄殘對手的方式從未見于其他被俘武將。除非作戰(zhàn)時鼻子被削掉了又被俘虜,但這幾率實在太小。所以,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用來抹黑曹操而已,不足采信。淳于瓊應該是戰(zhàn)死于樂進刀下。
關于淳于瓊,很多人不太了解,筆者簡單介紹一下。淳于瓊,字仲簡,豫州潁川人。提到潁川,可謂漢末三國的人才庫,士族大郡。淳于瓊于漢靈帝中平五年(188)被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與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同列。所以說,當年他曾經(jīng)與袁紹曹操是平級的同事關系,也算是老相識。幾經(jīng)輾轉(zhuǎn)成了袁紹的部將?!逗鬂h書》記載“紹乃分授所統(tǒng)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未及行?!痹B曾打算將手下軍隊分為三部,其中一部交給淳于瓊指揮,可見地位之高,民間所稱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也比不上。
《三國演義》中寫淳于瓊在烏巢整日酗酒無備,曹操偷襲時竟然醉到臥床不能起,實在是黑得太過,袁紹雖不是曹操對手,畢竟也是一時豪杰,不可能任用如此不靠譜之人。真實情況是,曹軍邊進攻邊放火,但袁軍并未大亂,兩軍交戰(zhàn)十分激烈。淳于瓊立即派人向袁紹求援,但袁紹猶豫再三決定只派出少量部隊支援,卻讓張郃、高覽以主力部隊進攻曹操大營。曹操可是下了血本賭在烏巢的,親自帶精兵劫營,淳于瓊逐漸支撐不住,力戰(zhàn)不敵,兵敗被殺。實際上袁紹派出的救援部隊已經(jīng)在烏巢的可見范圍內(nèi)了,但因袁紹的猶豫錯過了時機。在前有烏巢守軍,后有援軍趕來的危險局面下,樂進大發(fā)神威,千鈞一發(fā)之際率領部隊突入敵營,先登陷陣,斬殺主將淳于瓊,一戰(zhàn)決定官渡勝負??傊瑧?zhàn)勝的對手強大才襯托出自己更強大,淳于瓊并非酒囊飯袋,在這里也其稍微正一下名。官渡之戰(zhàn)有很多精彩故事可講,今后將單獨講述。
樂進重要事件之三——討伐袁氏兄弟
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實際也損失慘重,與袁紹及其后繼者的戰(zhàn)爭又持續(xù)了多年,才逐步將河北四州平定。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帥軍渡過黃河進攻袁譚,樂進跟隨曹操在黎陽擊敗袁紹之子袁譚、袁尚兄弟,斬殺袁譚手下大將嚴敬,因此功行游擊將軍。這里的行與假同理,實為行游擊將軍職,為代理之意。
此戰(zhàn)后袁尚、袁譚逃回大本營鄴城固守,鄴城袁紹經(jīng)營多年,城防堅固,一時難以攻下。曹操采納郭嘉計策,撤回軍隊等待二袁自相殘殺。
趁著與袁氏集團暫時的和平,曹操派樂進領兵前往青州平定黃巾軍,毫無懸念大破之,從此曹操開始向袁譚的領地青州滲透。
建安九年(204年),經(jīng)過一段時間,沒了外部壓力,袁氏兄弟開始內(nèi)斗,袁譚不敵袁尚,便向曹操投降,曹操為徹底拆散袁家兄弟,表袁譚為青州刺史,還跟袁譚結了親家。袁尚向袁譚的大本營平原進攻,袁譚向曹操求救,曹操來了個圍魏救趙再次進攻鄴城,袁尚因此退軍。袁譚趁曹操去往鄴城,突然反叛,在曹操后方大肆攻城略地。
曹操圍住鄴城,并擊退了袁尚的回軍,最終占領鄴城。鄴城之戰(zhàn)樂進也有參與,但史料并無更多細節(jié)。
平定鄴城后,袁尚逃跑,曹操立即回軍進攻袁譚,最終將袁譚包圍在南皮,人小膽大武力強的樂進再次先登,率先攻入南皮城東門,袁譚在逃跑時被趕上的曹軍斬殺,自此青州平定。
平定青州、冀州后,袁紹的三個兒子中大兒子袁譚已死,小兒子袁尚逃往幽州,還剩二兒子袁熙,統(tǒng)領幽州。曹操繼續(xù)北上進攻袁熙,其中樂進進攻雍奴縣,再破袁軍。
史書對樂進的記載很少,但從公元194-204這十年前后,凡提到樂進是戰(zhàn)必勝、攻必取,每戰(zhàn)先登。曹操手下良將云集,有以智謀見長如徐晃,有治軍嚴整的于禁,而以敢于沖鋒而聞名的首推樂進。
建安十一年(206年),北方基本被平定,曹操上表漢獻帝,夸贊樂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zhì)忠性一,守執(zhí)節(jié)義,每臨戰(zhàn)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桴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tǒng)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边@段話就不用翻譯了,這種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會損失很多神韻??傊莺莸叵蚧实郾頁P了三人,從人品好到會打仗,從會帶兵到敢沖鋒,從武功高強智商高,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簡直是戰(zhàn)神下凡。曹操眼里這三人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寶貝,喜歡得不得了。這樣的有功之臣怎能不獎勵呢?于是拜于禁為虎威將軍;樂進為折沖將軍;張遼為蕩寇將軍,三人同時晉升為雜號將軍。要注意樂進之前是代理游擊將軍,此次是轉(zhuǎn)正了。
在曹操平定河北四州的多年戰(zhàn)斗中樂進始終跟隨,上面提到了青州、冀州、幽州,還有一個并州,樂進當然也有參與,詳情請看下期。
本文原創(chuàng),如有轉(zhuǎn)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