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于712年生于鞏縣(今屬河南),770年冬在潭州前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逝世。
杜甫的祖父是唐初詩人杜審言,很有才華,被武則天召入京師,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員外郎。杜審言對唐詩的發(fā)展有很大的貢獻,后人認為是他奠定了五言律詩的基礎。
少年杜甫因為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過著富足的生活,并且接受著文化藝術的熏陶,這對他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
他自幼好學,七歲就能作詩,卻也不失頑皮。
少年杜甫和李白生活相似,也是游歷名山大川,廣結好友。
731年,十九歲的杜甫就出游山東,漫游吳越。735年,才回故鄉(xiāng)參加考試。
736年,二十四歲的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之后,又開始了游歷生活,并在齊趙一帶度過了四五年“裘馬頗輕狂”的快意生活。
744年,杜甫在洛陽與被趕出皇宮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東魯。
747年,唐玄宗詔天下有才之人到長安應試,三十五歲的杜甫參加了考試,可是由于政治原因,這次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之后,杜甫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可是始終過著郁郁不得志的生活。
751年,三十九歲的杜甫因獻《大禮賦》終于得到玄宗的賞識,可是僅得到等候分配官職的資格,由于權相李林甫把持,杜甫最后還是沒有得到一官半職。
755年,已經(jīng)四十三歲的杜甫終于被授予了一個小官,為了生計他只能接受。當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第二年八月,杜甫不幸被叛軍俘虜。
李白和杜甫
盡管個人遭遇不幸,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這時他所作的詩都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759年夏,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感嘆國難民苦。幾經(jīng)輾轉,杜甫最后到了成都,并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城西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764年,杜甫依然貧苦,到了秋風暴雨之時更甚。他的茅屋破敗,孩子常常被餓得嚎啕大哭,徹夜難眠。
765年,杜甫離開成都到達夔州(今奉節(jié))。由于夔州都督的照顧,杜甫一家在此暫住。這一時期,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多首,有《春夜喜雨》、《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登高》中的名句更是千古絕唱: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p>
768年,五十六歲的杜甫乘舟出行,一直到770年都是住在船上,漂泊到耒陽遇到江水暴漲,他五天沒有吃到東西,幸虧縣令派人送來酒肉才得救。
770年冬,杜甫在開往岳陽的小船上去世。
杜甫生長于唐朝的亂世中,自己生活地很悲慘,卻很同情貧困的百姓。
他的詩多半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苦澀,他被稱為“詩圣”,作品被稱為“詩史”。
他寫了一千四百多首詩,深刻得反映了時代,記錄了當時動蕩的朝廷和飽受戰(zhàn)亂折磨的百姓,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真正歷史。
杜甫的可貴在于,他在生活上不論怎么苦,不論漂泊到何處,他總是在關懷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魯迅曾說過一句話:“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p>
杜甫的精神將長長久久地照亮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