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下注是中醫(yī)里術語,是對于一種病機的描述,顧名思義,濕熱下注與濕熱之邪氣有關。
在中醫(yī)里,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主要是心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而下焦主要是腎、膀胱、大小腸等。
而濕熱下注指的是,人體由于感受外邊的濕熱之邪,或者是由于飲食不潔等原因,導致濕熱流注于下焦,停聚在下焦,再加上脾胃虛弱,水濕運化不暢,濕熱互相纏結,便出現(xiàn)濕熱下注的癥狀。
濕熱下注的主要癥狀有尿頻、尿急、小便黃赤、大便溲臭黏膩等。
濕熱之邪,根據下注的部位不同,所對應的臨床表現(xiàn)也不一樣:
濕熱下注影響的臟腑較多,所以臨床表現(xiàn)也是復雜多樣,治療上需辯證論治,可在飲食調理的同時,配合中成藥、中藥湯劑、針灸進行綜合調理。
1、飲食調理
飲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煎烤油炸,肥甘厚味類食物,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注意戒煙戒酒。
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多吃祛濕的食物,如薏米、扁豆、冬瓜、紅小豆等。
生活方式方面,避免長時間在潮濕環(huán)境工作,多用溫水洗臉泡腳,另外就是可以適當的進行運動鍛煉。
2、藥物調理
濕熱下注可以適當的口服一些清熱利濕的藥物進行調理,常用的中成藥有龍膽瀉肝丸、三黃片、清火片、茵梔黃口服液,梔子金花丸、黃連上清丸等,其中,龍膽瀉肝丸是治療濕熱下注的典型方藥。
濕熱下注也可以適當服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比如半夏瀉心湯、葛根芩連湯、龍膽瀉肝湯等。
針對濕熱下注的情況,也可以在中醫(yī)的指導下,根據個人身體情況,選擇對癥的中成藥,或配伍清熱利濕的中藥,如半夏黃連,黃芩,黨參,干姜,茯苓,蒼術,茵陳,澤瀉,炙甘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