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讀書筆記 | 世界上最強大的人,教你九分鐘讀完人類史


《人類極簡史》作者 | 【美】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歷史學者,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講授世界史。


讀書筆記達人:筆記俠 Kathy  深度好文:7082字 | 9分鐘閱讀



導讀:宇宙史、地球史、人類史,是怎樣的?文化如何取代自然選擇,成為變革的首要驅動力?為什么狗讓我們成為人?城市、國家、宗教和全球交換網絡,如何建立?狩獵、農耕、工業(yè)時代,人類如何一步步演進?被比爾·蓋茨稱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人,我最崇拜的老師”,在中信出版社《極簡人類史》藝術中,從宇宙大爆炸到21世紀,為我們認清人類世界,提供了一種超凡的視野。



全網首發(fā)·摘錄筆記



NO.1:前傳--開端之前


                                                                                   

1)在人類歷史以外,還存在一個更大的范疇,即地球史甚至整個宇宙的歷史。本章“前傳”正是希望在這個更大的范疇之內,講述人類過去的歷史----這也正是“大歷史”研究的范疇。正如我們需要用世界歷史,來幫助我們理解特定區(qū)域的歷史一樣,我們也需要一個更大的背景,來幫助我們看清人類歷史在地球史乃至宇宙史中的位置。如果我們要進行超越人類自身歷史的思考,我們就需要“大歷史”。

 

2)20世紀中葉以前,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宇宙沒有歷史,它始終存在著。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找到證據,發(fā)現大多數遙遠的星系一直在離我們遠去。這些證據表明宇宙可能一直在膨脹。我們發(fā)現,人類并非唯一擁歷史的創(chuàng)造物。地球有自己的歷史,整個宇宙也有自己的歷史。自20世紀中葉以來,我們開始能夠講述這段歷史,并將人類歷史視為一部更宏大、更科學的“創(chuàng)世史”的一部分。

 

3)宇宙出現在大約138億年前,源于宇宙學家所說的“大爆炸”。當宇宙剛剛出現時,它極其微小,很可能比一個原子都小。然而,在其內部蘊含著組成宇宙所需的所有物質和能量。在巨大能量的作用下,宇宙發(fā)生急劇膨脹,在暴脹過程中,宇宙逐漸冷卻,在冷卻過程中,也會經歷一系列不同的“階段變化”。


從宇宙誕生的第一秒開始,各種截然不同的力量就出現了,包括引力與電磁力。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夸克此時也出現了,宇宙暴脹的速度慢下來了。此時的宇宙已經出現了我們今天熟知的各種物質,包括質子和電子以及至少四種基本形式的能量。

 

4)大多數物質都由移動的氫原子和氦原子組成。歷經千百萬年,早期宇宙就是有這種氫原子和氦原子構成的大片星云組成的。隨后,物質由此開始變得復雜起來。




第一個出現的復雜物質是恒星,造就了早期恒星的“工程師”當屬引力。接下來,數以億計的星云出現了,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收縮。在宇宙出現的大約2億年后,第一批恒星誕生了。在引力的相互作用下,恒星開始聚合成為“星系”。


行星是第一批由復雜物質組成的天體。當新恒星誕生時,形成它們的物質不僅來自氫、氦組成的星云,還來自碳、氧、氮、金、銀、鈾等其他元素組成的星云。

 

5)早期地球是一個炎熱、危險的地方。比較重的元素,如鐵和鎳,沉積到地球中心,形成了地核。稍輕的物質組成了熔融態(tài)、瓜瓤狀的中層,我們稱之為“地?!?。更輕的物質則停留在了表層,形成了蛋殼一般薄薄的一層,我們稱之為“地殼”。而最輕的物質是氣體,這些氣體從地球表面的火山噴薄而出,成了早期的大氣層。隨后地球開始慢慢冷卻,最終,水蒸氣組成巨大的云團在地球上空循環(huán),逐漸形成降雨,造就了早期的海洋。

 



6)距今大約35億年前,也就是地球誕生后的10億年內,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生物學家把這些微小、簡單、單細胞的生物命名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通過分裂成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個體,或者“克隆”,進行自我繁殖。由于在生殖過程總是會出現細微的差別,一些個體在獲取能量方面會優(yōu)于其他個體,而且這些個體更容易存活,并能更有效地進行繁殖,將這些優(yōu)點和特性遺傳給自己的后代。通過這種方式,生物開始逐步改變、進化,順應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演化出千百萬個不同的物種。這個過程,查爾斯·達爾文稱之為“自然選擇”。

 

7)距今約6億年前,第一批多細胞生物出現,這是生物圈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之一。

 

8)從距今5億年前開始,部分生物開始探索陸地。

 

9)最早的生命原核生物誕生于太古宇(38億年至25億年前),緊隨其后的是真核生物。距今約6億年前的震旦紀(也稱埃迪卡拉紀),地球上出現了多細胞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地球進入古生代之后,進度速度大大加快。最早的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都在這一時期出現。距今2.5億年前,地球進入中生代,這一時期的生物圈幾乎被恐龍主宰。恐龍滅絕之后,地球進入新生代,現代生物開始出現,包括最晚進化出來的人類。

 

10)我們最有名的類人祖先或許就是“露西”了。她屬于名為“南方古猿”的類人族群,居住在距今約300萬年前的非洲埃塞俄比亞一帶。200萬年前,非洲東部出現了另一個類人物種,我們稱之為“能人”。約50萬年前,地球上又出現了一個類人物種,名為“直立人”。我們人類,即現代智人,出現在約25萬年前的東非。


NO.2:開端----采集狩獵時代



整個人類社會會依靠采集或狩獵,而不是通過種植或制造,來獲取食物和其他必需品。這個時代也被稱作“舊石器時代”。采集狩獵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時代,也是迄今為止最長的時代,這是為人類歷史奠定基礎的時代。

 

采集狩獵時代:

 

學者們常常采用三種截然不同的證據,來了解這段時期的歷史。第一種是遠古社會留下來的物質遺跡;第二種用來研究早期人類歷史的主要證據,來自于對現代采集狩獵部落的研究。近年來,基于現代基因差異進行對比研究的新方法,成為研究早期人類歷史的第三途徑。

 

人類歷史三大時期比較:

 

第一時期;


采集狩獵時代:公元前25萬--前8000年(人類歷史最長時期;小型族群;人口向全球遷移;大型動物滅絕;人口增長緩慢)。

 

第二時期;


農耕時代:公元前8000-1750年 (人口聚居;人口增長迅速;城市、國家、帝國出現;世界各地誕生不同文明。)

 

第三時期;


近現代:1750年 (全球一體化;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物種滅絕速度加快;人類預期壽命延長)。

 

人類歷史的開端:


其中一個假說認為,現代人類是過去100萬年中,在非洲-亞歐大陸的多個地區(qū)逐漸進化而來的;第二種假說主要依賴于對現代人類的基因對比,但是它也宣稱自己的理論和現存的骨骼證據相吻合。

 

人類主要區(qū)別于其它近親物種,最有力的標志就是語言符號了。



 

在原始社會,石器就是重要的生產工具,由于制造石器的技術比較復雜,原始人類需要借助語言符號,交流并傳播者一技術。在石器制造水平較高的阿舍利文化中,原始語言是重要的推動力之一。石器制造促使人類產生語言,語言的產生加快了知識積累,進而推動生產技術的革新。

 

人類交流系統(tǒng)在效率、范圍和準確性方面突然提高,這使得人們可以將自己所學,更多地與人分享。知識的積累速度開始遠遠超過其流失速度。知識和經驗不會隨著一個人或者一代人的死亡消失,而是為下一代保留了下來。

 

“群體學習”的積累過程,解釋了為何人類會擁有超凡能力,并得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它同時也闡明了人類歷史為何擁有獨特的活力。在人類歷史中,文化超越了自然選擇,成為變革的首要驅動力。

 

要追問人類歷史的開端,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早期人類遺骸的解剖學分析,還要注意那些標志著語言符號和技術積累的考古證據。

 

從為數不多的采集狩獵時代遺跡,以及我們已知的現代采集狩獵者的生活方式和技術工藝來看,我們可以確信,如果以現代標準來衡量,他們的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

 

親緣關系:

 

族群交流意味著每個部落在鄰近部落中都有親屬,這就確保了鄰近族群之間休戚與共的團結意識和語言之間的相互重疊。血緣親情結成的紐帶造就了地區(qū)交流網絡,使鄰近部落間的人員、物質和思想交流更加順暢。

 

人類采集狩獵時代的歷史是由許多遷移到陌生環(huán)境、未被記載的小故事組成的。微小的技術革新、新知識、新技巧的積累、生活方式的細微變化,共同促成了這種遷徙。



 

社會即家族的觀點也向我們透露了許多關于采集狩獵社會經濟情況的信息。當時的交換關系與現代家庭中的此類關系相似。交換被視為禮節(jié),這意味著交換行為本身比實際交換的物品更重要,交換是鞏固、加深現有關系的良方。人類學家認為,這種關系建立在互惠基礎之上。

 

古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確認,遠古采集狩獵者的總體健康狀況優(yōu)于早期農業(yè)社會的人類。采集狩獵者居住的小型社會使他們和流行性疾病隔離開來,頻繁的遷移活動又避免了招引致病害蟲的垃圾堆積。

 

采集狩獵時代的重大變革:

 

技術變革:

 

我們的采集狩獵者祖先的技術革新能力,使他們能在陌生的土地上探索、定居。這種創(chuàng)造力正是我們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物種的關鍵之一,包括與我們親緣關系最近的類人猿。

 

向非洲以外地區(qū)遷徙:從距今約10萬年前開始,一些遠古人類開始走出非洲,在世界其他地方定居?,F代人部落逐漸出現在亞歐大陸更偏南、更溫暖的地區(qū)。許多其他物種也存在類似在亞洲和非洲之間遷徙的情況。迄今為止,我們還沒發(fā)現其他哺乳動物能獨立完成這樣的壯舉。同樣載入史冊的,還有約3萬年前人類在西伯利亞的出現。

 

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

 

巨型動物滅絕:

 

在剛剛過去的5萬年中,許多大型動物物種相繼滅絕,尤其是在人類新近踏足的地區(qū),無論是澳大利亞、西伯利亞還是美洲。類似的滅絕在近幾個世紀仍在發(fā)生,比如:一種與鴕鳥差不多大小,名為“恐鳥”的動物在新西蘭滅絕。大型動物在澳大利亞和美洲的滅絕,改變了這些地區(qū)的歷史,因為大型動物的喪失意味著人類再也無法利用這些資源,無法將它們馴化成役畜,或者當成食物、纖維素的重要來源。

 

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算不上一種真正的種植活動。然而就像種植一樣,它是一種通過調控自然來增加人類認為有用的動植物產量的方式。

 

加快步伐:

 

人類順利遷徙到新大陸、新環(huán)境,便是技術革新加快的佐證。此外,新的技術、技能開始傳播,石質工具變得更多樣、更精致,很多還安裝了手柄。人們開始使用新材料,如獸骨、樹脂和植物纖維。


NO.3:加速----農耕時代



1)隨著第一批農業(yè)部落的出現,在距今1.1萬年至1萬年前,農耕社會誕生了。我們可以將“農耕社會”定義為人類歷史中農業(yè)生產技術占絕對主導地位,并成為大多數人類社會根基的時代。在近250年以來,隨著現代工業(yè)技術在生產力水平上趕超農業(yè),并逐漸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農耕社逐步走向消亡。

 

2)“農業(yè)”一詞在這里用來描述能夠增加人類優(yōu)選的動植物產量并且一直在演化、發(fā)展的各種技術。從生態(tài)學上講,農業(yè)能比采集狩獵更有效率地獲取自然界通過光合作用儲存的能量與資源。

 

3)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農業(yè)生產者創(chuàng)建了新型社會群落。就規(guī)模和復雜性而言,他們和采集狩獵時代的部落有著天壤之別。人們不僅馴化了其他動物,也馴化了他們自己。

 

4)美洲印第安人有一句諺語:“狗讓我們成為人?!比祟惔蠹s在3萬年前馴化了狗,并將其用于捕獵。狗后來演變成人類的伴侶,有時也成為他們的食物,甚至影響了他們的交流方式和組織方式。

 

5)采集狩獵時代的技術變革是粗放型(通過拓展生活范圍使人口數量翻倍增長),而農耕時代的技術變革則是集約型的(它使得更多人口能夠在給定區(qū)域內生存)。

 

(一)充分發(fā)展的農業(yè):

 

1)對農業(yè)生產出現后的第二階段的最佳解釋可能來自人口統(tǒng)計學。針對游牧式采集狩獵者的現代研究發(fā)現,采集狩獵部落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控制人口增長,如延長母乳喂養(yǎng)時間(這樣可以抑制婦女排卵)、殺嬰、殺老等各種方式。

 

2)當農業(yè)出現在一個地區(qū)以后,它便開始傳播,這首先是由于農耕部落的人口迅速增長,他們必須找到新的土地用于耕種。農業(yè)最容易擴展到那些與現有農業(yè)區(qū)接壤,且擁有相似土壤、氣候和生態(tài)的地區(qū)。

 

3)在沒有新技術的地方,采集狩獵的生活方式可能延續(xù)更長的時間,農業(yè)擴展可能被抑制,有時甚至會退遲數千年時間。

 

4)盡管存在超乎尋常的文化多樣性,農耕部落之間共享一些重要的特征,這些特征確保了農耕時代的延續(xù)。這些特征包括:以農村為基礎的社會構成、人口活力增強、技術創(chuàng)新加速、農副產品革命、灌溉、流行性疾病、權利等級,以及與非農耕民族的關系等。

 

5)農耕時代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即是:農耕社群和其他類型社群之間復雜的關系。

 

6)早期農業(yè)社會是指農耕部落業(yè)已存在,但尚未出現大型城市和國家的時期。

 

7)在早期農耕時代,村莊是地球上最大、最常見的社會組織模式,也是人口活力和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最重要的源泉。村莊成為千百年來農耕社會人口和地域擴張的主要原因。

 

8)最早大到足以稱之為“城市”、強到足以稱之為“國家”的社群,均來自于連接非洲和亞歐大陸的尼羅河谷至美索不達米亞的走廊地帶。

 

9)隨著國家模式的不斷擴張,一些與其緊密相關的制度和實踐也逐步固定下來,我們稱之為“農耕文明”。城市不過是人類社群中規(guī)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罷了。而國家則是大型、強制性的權利組織,是管理并護衛(wèi)城市規(guī)模的社區(qū)所必需的。當然國家也以城市和內陸地區(qū)聚集的大量財富為它提供經濟上的支持。

 

10)隨著時間推移,由于城邦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緊密并逐漸融合,國家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最終在獨裁者掌控的眾多城鎮(zhèn)區(qū)域內形成了帝國體制。阿卡德王國的薩爾貢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地區(qū)北部建立了可能是全球第一個帝制國家。到公元前2000年中期,商朝(約公元前1766-前1045年)已經在中國北方創(chuàng)建了帝國。

 

11)漢莫拉比法典石碑,建造于公元前1754年左右,現存于法國盧浮宮。漢莫拉比是巴比倫的第六位國王,統(tǒng)治著兩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qū)。該法典向人們揭示了早期人類帝國的法規(guī)規(guī)范與秩序。

 

12)遍布全球各地的宗教傳統(tǒng)的涌現,成為最初的界宗教。第一個世界宗教很可能是拜火教,其創(chuàng)始人可能來自公元前6世紀的中亞;佛教誕生于印度北部;基督教的影響力在羅馬帝國時期擴大,直至公元4世紀,在君士坦丁大帝統(tǒng)治下成為官方宗教;創(chuàng)造于公元7世紀亞洲西南部的伊斯蘭教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宗教。

 

13)農耕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即從1000年至1750年,前期的歷史趨勢得以延續(xù),但是根本性的變化也暗示著現代社會變革即將到來。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變化就是世界主要地區(qū)在16世紀實現了統(tǒng)一。在此基礎上,第一個全球交換網絡誕生了。它將數千年來從未來往過的地區(qū)聯系在一起,形成商業(yè)和知識協同,為現代世界的興起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4)一位不知名的葡萄牙繪圖家繪制了1502年世界地圖,展現了當時人們心目中世界的樣子。地理大發(fā)現時代,極大地拓展了歐洲人的空間視野,整個人類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二)全球貿易網絡的沖擊:

 

美洲和歐洲是最先在新全球貿易體系下經歷深刻變革的地區(qū)??刂迫蛸Q易網絡為歐洲國家?guī)砹司薮蟮纳虡I(yè)財富,同時也帶來了大量嶄新的關于地理、自然世界以及其他社會習俗的信息。世界上沒有哪個地區(qū)完全免受首個全球貿易體系的影響。

 

(三)世界史中的農耕時代:

 

農業(yè)技術的引進提高了生產力,增加了人口數量,并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農耕時代典型的變化節(jié)奏是循環(huán)性、周期性的。


NO.4:我們的世界---- 近現代



在人類的三個主要時代中,近現代是最短暫但也最為動蕩不安的時代。采集狩獵時代的持續(xù)時間超過20萬年,農耕時代持續(xù)了1萬年,而近現代僅僅維持了250年。這個短暫時代的變革也比以往更為迅速和徹底。相比過往,新觀念和新科技需要數千年才能傳遍全球,如今來自五大洲的人們能夠輕松地交流,如同大家活在一個地球村。歷史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史。

 

現在我們假設近現代始于1750年左右。它深深扎根于農耕時代,然而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其起始時間為1500年,甚至更早。近現代的許多特征延續(xù)至今,還會在將來一段時期繼續(xù)存在。我們無法知道近現代結束的確切時間,也無法如愿以償地看清它的總體輪廓。我們距離近現代太近,無法清楚客觀地加以審視;我們掌握的信息量太大,難以從細節(jié)中分辨出趨勢;變化比以往更加頻繁,且遍布全球各地。

 

(一)近現代的主要特征和趨勢


近現代歷史上首次出現了大量統(tǒng)計數據,讓人們第一次能夠量化眾多顯著的變遷。

 

1)人口增長和生產力的提高:

 

勞動生產力的驚人提高,是近現代史上所有最重大變化的原因所在。生產力提高的部分原因是新技術的發(fā)現和推廣。其他原因還包括人類學會開發(fā)利用新能源。

 

2)城市擴展:

 

人口增長帶動了人類社區(qū)平均規(guī)模的擴大。在1500年,全球只有約50個城市的居民人口超過10萬,還沒有居民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到2000年,數千個城市的居民人口超過10萬,約411個城市居民人口超過100萬,其中41個城市人口超過500萬。

 

與農耕時代一樣,隨著社區(qū)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轉變,首先是雇傭模式的變化。如今大部分人依靠不同職業(yè),賺取薪水養(yǎng)活自己。

 

交通和通信領域的創(chuàng)新改變了社群與地區(qū)間的關系。


3)日益復雜和強大的政府:

 

隨著人口的增長及人們之間互相聯系的加強,更加復雜的管理方式勢在必行,這是政府體制變革的原因。民主政體也是一樣,它讓政府機構能夠及時調整政策,更加貼近其統(tǒng)治的廣大群眾的需求和能力。

 

權力在體制上的一個微妙變化,在于現代國家日益依賴于商業(yè)和經濟上的成就而不是生硬的高壓政治。


4)日益增大的貧富差距:

 

雖然財富的積累速度空前加快,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卻在加大。


5)女性享有更多的機遇:

 

婦女與傳統(tǒng)育兒者的角色不再緊密相關,這在工業(yè)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表現尤為明顯。不過,性別不平等觀念,即使在深受現代革命影響的社會中也依然存在。


6)前現代生活方式的消亡:

 

現代革命最終摧毀了前現代生活方式。

 

7)解釋現代革命:

 

現代革命明顯建立在農耕時代積累的變革根基之上。數千年的緩慢發(fā)展為農業(yè)和水資源管理、戰(zhàn)爭、采礦、金屬工藝、交通與通信領域帶來了遞增式的技術改進。

 

大多數歷史學家認同現代革命與更多商業(yè)社會的興起有關。

 

從16世紀開始,世界區(qū)域聯系為統(tǒng)一全球網絡,強烈地刺激了商業(yè)發(fā)展和技術創(chuàng)新。

 

西歐崛起,成為全球樞紐。盡管變化如疾風驟雨,但是并沒有立刻改變整個世界,不同地區(qū)接受改變的先后順序對近現代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個事實便是引發(fā)現代革命的第四個誘因。

 

更特殊的因素必須深入到闡釋現代革命的所有細節(jié)。

 

8)工業(yè)革命的三次浪潮:

 

第一波創(chuàng)新浪潮:


出現在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英國發(fā)生了最具有關鍵性的變革,盡管英國引進的許多革新其實是由其他國家首創(chuàng)。

 

第二波創(chuàng)新浪潮:


發(fā)生在19世紀初期至中期。在這幾十年里,蒸汽機被安裝在車上,以制造出第一批機車。

 

第三波創(chuàng)新浪潮:


發(fā)生在19世紀下半葉。工業(yè)技術在此期間傳播到北美、歐洲其他地區(qū)、俄國和日本。

 

工業(yè)化革命的三個浪潮改變了生產力水平。經濟變革常常伴隨著深層次的社會、政治及文化變革。

 

法國大革命是現代民主政治發(fā)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次革命,“網球場宣誓”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奏。

極簡人類史

【美】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




《極簡人類史》(This Fleeting World: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是一部視野宏大、脈絡清晰的人類簡史。它講述現代智人近10萬年的發(fā)展軌跡,以宇宙大爆炸為起點,在138億年宇宙演化的壯闊背景下,俯瞰人類歷史從無到有的全過程,構建一幅關于人類歷史的大圖景。


通過這4個章節(jié),《極簡人類史》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壯闊的歷史大圖景,幫助我們一目了然地看清,人類歷史從哪里來,以及人類歷史演變的內在規(guī)律。這本書用一個大比例尺看待人類歷史,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個接一個了無生趣的事實”,而是富有邏輯、互動連接的人類共同的故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極簡不簡單——哈佛極簡中國史
讀書筆記26:《時間地圖》
人類史就是一部能量史
《人類六萬年·讀后感》之讀后感_溪邊竹人
人類的動物伴侶
從5萬年前的2個人發(fā)展到現在76億人,地球上共出現過多少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