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和感受:在購物的環(huán)境中,自己所選的翡翠飾品顏色是多么美觀,多么潤澤,但怎么購買后自己使用飾品時,當(dāng)時的感覺就減少了許多了呢?
這實際上并不奇怪,翡翠,尤其是高檔翡翠,是半透明或透明度較好的物品,它與其他寶石、其他物品一樣,其本來的顏色在不同的光源、不同的光源強度、不同的照明條件和環(huán)境下,給人眼的感覺是有差異的,況且因兩件翡翠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同(疏密程度及不同的內(nèi)含物等),即便是相同的顏色,在光的某種照射方式下,人眼看起來所得到的感覺也是會不同的。
對于翡翠飾品顏色的變幻,傳統(tǒng)的翡翠界有“通液”和“察液”之說。所謂“通液”,就是翡翠的顏色平放著觀看,不美麗不醒目,但拿起來對著燈光(或自然光)照射,則翠綠醒目,相當(dāng)美觀。翡翠界對這種翡翠的評價不高,其價值也較低;相反,另有一種翡翠的顏色,拿起來時用光照射,翠綠色被光沖散,不很美觀,若將其平放著觀看,則綠得可愛,很美麗,這就叫“察液”。翡翠商界對這樣的翡翠評價很高,其價格也很貴。
“通液”和“察液”的說法,主要是對翡翠綠色的中高檔翡翠而言。對于其他顏色的翡翠,雖然也有“通液”、“察液”的現(xiàn)象,但不太明顯,因此也就不被人們所注意。另外,在選購—件翡翠飾品時,對其顏色、透明度的觀察、感覺,不但要在購物環(huán)境中進行,更應(yīng)在自然光下觀察和感覺,以避免因光照條件、環(huán)境的不同產(chǎn)生較大的視覺誤差而后晦莫及。
鑒賞和評估一件翡翠需要在光線、背景、陪襯和心情都合適的條件下,對翡翠的真假、種份、顏色、工藝、整體效果和大小進行客觀的分析,然后才可以比照定出價格區(qū)間,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那么在什么條件下看才算準(zhǔn)確呢?
光線 鑒賞和評估翡翠適宜在自然光和100瓦的臺燈光線下進行,在無法使用臺燈的地方,則可以帶一個便攜式手電。在這種光線下,我們首先要觀察翡翠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例如,在看手鐲時,需要把手鐲湊在臺燈罩的邊沿,左手兩個手指擋住手鐲的另一個邊沿,讓光線從手鐲的內(nèi)部照射過來,然后捋一圈。這樣觀察的好處是手鐲里的裂隙、裂紋會看得非常清楚。行家在鑒賞評估手鐲時,常會使用這種方法。人說“月下美人,燈下玉”。翡翠在燈下一般會更漂亮,行家把這種現(xiàn)象叫“吃光”(色濃種干的翡翠一般比較吃光),“不吃光”就是在燈下不漂亮的翡翠。
背景 背景對鑒賞、評估翡翠同樣十分重要。我們所見的翡翠多數(shù)是在白底上,行家在翡翠的鑒賞、評估中,都是以在白底上看到的效果為準(zhǔn)。通常豆種翡翠在白底上會顯得比較好,因為豆種里面有許多白的小結(jié)晶顆粒,在白底上,這些白的結(jié)晶顆粒會顯得不明顯。這時觀察翡翠,眼睛往往會比較重視綠色,翡翠中的綠色也會顯得更綠。
在黑色的底上,種好的翡翠會顯得比在白底上更透。比如玻璃種的翡翠,尤其白色的玻璃種會顯得更透,但是在黑色的底上,翡翠中的白棉會比較明顯。許多商家除了會在黑底上放種好的翡翠,也喜歡在黑底上放顏色偏的翡翠。因為假如翡翠色偏,在白底上很輕易看出來,但是放在黑底上,對外行來說就是一種挑戰(zhàn)了。顏色很偏的綠色在黑底上會顯得很綠,種也很好,收藏者輕易上當(dāng)。有一位朋友曾拿來她買過的一件翡翠給筆者看,這件翡翠種很好,外形也不錯,只是顏色太偏,是偏灰的綠色,對光一看顏色也很花。很明顯,她在買這件翡翠時,翡翠是放在黑色底托上的。因為這件東西在黑底上種會顯得非凡好,又很綠。但是假如放在白底上,并不會引起太多的注重。
很多行家在選購翡翠時,一般會帶一枚戒指。這枚戒指的戒面不一定很大,但色和種一定要非常好,這是因為在不同的光線背景下,翡翠的顏色和種份是完全不同的。這枚戒面可以作為它的比對石,用來比對顏色、種份以作參考。
陪襯 我們在評估判定一件翡翠時,它四周的翡翠也會影響我們評估判定翡翠的品質(zhì)。經(jīng)常有這樣一些翡翠收藏家,買翡翠的時候覺得非凡好,買回來以后卻覺得不理想,很快就不喜歡了。這是因為買這件翡翠時,其他陪襯的翡翠要比這件東西差很多,要么是種份差顏色偏,要么是外形不完美。這時這件東西就會“鶴立雞群”,顯得非凡突出。消費者此時就很輕易被打動,也輕易高估它的品質(zhì),因此建議大家在選購時一定要注重。選擇的商家應(yīng)至少有幾件跟你所選擇的差不多的翡翠,假如有比你選擇的更好的翡翠,選擇時就會更理智。
平靜的心情 在被一件翡翠打動時,不要“志在必得”,而要“戒之再得”。有很多收藏者在選中一件心儀的翡翠時,經(jīng)常很興奮。但這種心態(tài)下購買的翡翠很難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往往過上一段時間后就不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