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二十歲就應(yīng)募從軍,因身強力壯,勇于作戰(zhàn),被提拔為騎軍隊長。
后晉開福元年(947年),遼兵攻入開封,河?xùn)|節(jié)度使
劉知遠(后漢高祖)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稱帝,韓通投奔其帳下。遼兵北退后,他又追隨劉知遠至開封,因從討
杜重威有功,檢校國子祭酒。后漢正式建立后,官加檢校左仆射。
乾祐元年(948年),后漢隱帝
劉承祐繼位,韓通遷升為奉國指揮使。同年二月,河中、永興,鳳翔三鎮(zhèn)連衡反叛,隱帝任命郭威(后周太祖)為樞密使,率軍征討叛亂。跟隨郭威沖鋒陷陣,身被六創(chuàng),被提拔為
都虞侯,從此成為郭威的心腹。郭威出鎮(zhèn)大名(今河北大名東),奏請韓通擔(dān)任天雄軍馬步都校。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任鄴都留守兼樞密使,劉承祐因忌殺大臣,郭威被迫起兵,代漢建周。在這一政變過程中,韓通作為手握兵權(quán)的軍事將領(lǐng)之一,推波助瀾,起了促進作用。郭威即位后,韓通任奉國左第六軍都校,領(lǐng)雷州刺史。
廣順(951年—953年)初年,韓通累遷至永、睦二州防御使。郭威親征兗州時,任命韓通為在京右?guī)佳矙z。適逢
黃河泛濫,掩灌河陰(今河南滎陽北)城,韓通奉命率千余名兵卒疏通了汴河口,接著主持修筑了河陰城,不久遷為保義軍節(jié)度使。
顯德元年(954年),北漢主
劉崇趁郭威之喪,勾結(jié)契丹大舉進犯后周,周世宗柴榮派遣韓通協(xié)助
王彥超從晉州道東出,邀擊北漢兵。在高平(今山西高平縣南)大敗北漢、契丹聯(lián)軍后,柴榮任命他為太原北面行營部署,挖地道攻太原城。班師后,韓通移鎮(zhèn)曹州,任檢校太保。
顯德二年(955年)正月,柴榮認為深(今河北深縣)、冀(今河北冀縣)兩州間橫亙數(shù)百里的胡盧河(即衡漳水)堤堰不夠高陡,難以阻擋契丹騎兵的長驅(qū)直入,命令韓通與王彥超率兵卒丁夫浚治。
韓通一面主持工程,一面迎擊契丹的侵擾,圓滿地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wù),又在李晏口為靜安軍修筑了城堡,
葫蘆河的浚治,收到了御敵、通漕、溉田三種效益,為了加強北部邊防,韓通又先后主持修筑了柬鹿(今河北柬鹿縣)、鼓城(今河北晉縣)、祁州(治所在無極,今屬河北)、博野(今問北博野),安平(今山東益都西北)、武強(今河北武強)城墻。在此期間,他辛苦倍至,“夜宿古寺,晝披荊棘”;同時還要抵御契丹的騷擾。
顯德二年(955年)六月,柴榮遣兵征伐后蜀,韓通被任命為西南行營馬步都虞侯。他率部進入
大散關(guān),圍鳳州(今陜西鳳縣東),又分兵修筑了固鎮(zhèn)城堡,斷絕了后蜀糧道,從而為后周攻克鳳州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后周收復(fù)秦、鳳等四州后,韓通因軍功被提拔為侍衛(wèi)馬步軍都虞侯,不久又被任命為京城內(nèi)外部巡檢、權(quán)點檢侍衛(wèi)司。同年,柴榮感到東京汴梁(
開封府)城日益繁榮,而規(guī)模狹隘,不能適應(yīng)發(fā)展的需要,下詔增廣街巷,擴建
開封城,責(zé)成韓通總領(lǐng)其役。這項浩大的工程原計劃三年竣工,但韓通指揮有方,僅用半年時間就主持完成了這座都城的擴建。
顯德三年(956年),朝廷追敘攻取秦,鳳等四州的功勞,韓通改領(lǐng)忠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又改侍衛(wèi)馬步軍都虞侯。
顯德五年(958年),后周占領(lǐng)淮南,柴榮任命韓通為歸德軍節(jié)度使。
顯德六年(959年)春,韓通奉命巡視黃河堤防。率領(lǐng)徐,宿、宋、單等州民疏浚
汴渠數(shù)百里。同年,柴榮準備北伐,韓通等率水陸軍先赴滄州,修水道入遼境,柵于
乾寧軍之南。柴榮抵滄州后,率步騎數(shù)萬直入契丹境,契丹乾寧軍刺史王洪舉城投降。柴榮命諸將分水陸俱下,任命韓通為陸軍都部署。周軍攻克三關(guān)后,以
益津關(guān)為霸州(今河北霸縣境)。主持修筑了霸州城。班師后,韓通被任命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周恭帝柴宗訓(xùn)繼位后,移領(lǐng)鄆州。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
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之后回軍開封,突入京城。韓通驚聞?wù)儯瑥膬?nèi)廷飛馬而出,準備抵抗。他行至當(dāng)街,被軍校王彥升發(fā)覺,立即追至韓通家,將其一家殺死。趙匡胤即位后,追贈韓通為中書令,將其以禮安葬。
《宋史·卷四百八十四·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脫脫、
阿魯圖今河北省石家莊有個韓通村,當(dāng)年韓通曾在此地駐扎軍營。韓通死后,村民為了紀念他,把原來叫永樂村改成韓通村。
趙匡胤:振跡戎伍,委質(zhì)前朝,彰灼茂功,踐更勇爵。夙定交于霸府,遂接武于和門,艱險共嘗,情好尤篤。朕以三靈眷佑,百姓樂推,言念元勛,將加殊寵,蒼黃遇害,良用憮然。
脫脫:①韓通與
宋太祖比肩事周,而死于宋未受禪之頃,然不傳于宋,則忠義之志何所托而存乎?
李筠、
李重進舊史書叛,叛與否未易言也,洛邑所謂頑民,非殷之忠臣乎?
孔子定《書》,不改其舊稱焉?;蛟唬喝苏邍L臣唐、晉、漢矣。曰:
智氏之
豫讓非歟!作《周三臣傳》。②通性剛而寡謀,言多忤物,肆威虐,眾謂之“韓瞠眼”。
王夫之:韓通足為周之忠臣乎?吾不敢信也。
袁紹、
曹操之討
董卓,
劉裕之誅
桓玄,使其不勝而身死,無容不許之以忠。吾恐許通以忠者,亦猶是而已矣。藉通躍馬而起,閉關(guān)而守,禁兵內(nèi)附,都人協(xié)心,宋祖且為曹爽,而通為
司馬懿,喧呼萬歲者,崇朝瓦解,于是眾望丕屬,幼君托命,魁柄在握,物莫與爭,貪附青云之眾,已望絕于沖人,黃袍猝加,欲辭不得,通于此時,能如
周公之進誅管、蔡,退務(wù)明農(nóng),終始不渝以扶周社乎?則許之以忠而固不敢信也。然則通之以死抗宋祖者,其挾爭心以逐柴氏之鹿乎?抑不敢誣也。何也?宋祖之起,非有移山徙海之勢,蘊崇已久而不可回。通與分掌禁兵,互相忘而不相忌。故一旦變起,奮臂以呼而莫之應(yīng)。非若劉裕之于
劉毅,
蕭道成之于
沈攸之,一彼一此,睨神器而爭先獲,各有徒眾,以待決于一朝者也。無其勢者無其志,無其志者不料其終,何得重誣之曰:通懷代周之謀而忌宋祖乎?夫通之貿(mào)死以爭者,亦人之常情,而特不可為葸怯波流者道耳。與人同其事而旋相背,與人分相齒而忽相臨,懷非常之情而不相告,處不相下之勢而遽視之若無;有心者不能不憤,有氣者不能不盈。死等耳,亦惡能旦頡頏而夕北面,舍孤弱而即豪強乎!故曰:貿(mào)死以爭,亦人之常情,而勿庸逆料其終也。嗚呼!積亂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國無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豈易言哉?人之能免于無恒者,斯亦可矣?!瓌t如通者,猶有圣人之氣存焉,與之有恒也可矣,若遽許之曰周之忠臣也,則又何易易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