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索幽
北地梵音 發(fā)表在 荷韻輕香|散文 華聲論壇 http://bbs.voc.com.cn/forum-5-1.html
在已逝生命的歲月里,誰都會有過各種各樣的孤獨感。這種感覺雜有難耐.企盼.感傷.失落......一些莫名其妙的味道,使人銷魂。這種感覺,在青年身上尤甚一些。自己現(xiàn)在也是一個青年,時時也咀嚼一些孤獨感,于是想寫下來,留給以后的日子以警醒自己。
孤獨是自我意識完成心理回歸時對過去做出的否定和追憶,是生命力潛伏的宣示,是受阻的浪潮對礁石更為有力的沖擊,是......心理里程的驛站,是人的自我體驗中的一種美的感覺。
《春江花月夜》里的“扁舟子”,在月華如水的江岸邊,孤獨而立孤獨而思,才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句子,也才有“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的美好情思。盡管“扁舟子”倍受離鄉(xiāng)思人的懷戀之苦,也正因此而釀出一杯懷思的“美酒”,讓后人品味不盡。幽州臺上,陳之昂因一再進計而受到武攸宜對他的降職處分。他郁悶孤獨地佇立遠望,不禁百感交集,發(fā)出了“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涕下”的千古之慨。這種大悲大愴的孤獨感決非出自一般人的胸懷,它蘊含的美也只有這種孤獨才使后人為之共鳴.為之慨嘆。
孤獨也是一種蟄伏,一種孕變,一種爆炸前的寧靜。它來自人們理智的痛覺與感悟,來自生活沉淀久蓄而斷開的裂層,是個體意識最積極的潛移和改造。人自身的成熟與完美不能缺少和沒有孤獨。
年輕的魯迅扶桑歸來,懷著一顆文學(xué)救國的赤子之心,卻最終在冷酷的現(xiàn)實面前沉寂下來,心靈承受了長時期的孤獨。也正是這種孤獨使他自身的人格淬火般堅強起來,一種力量在他孤獨中蘊蓄;他因孤獨而冷眼審視那社會和人們,發(fā)現(xiàn)了阿q似的“國民性”,孔乙己似的“受害者”,借狂人之口控訴了“吃人”的封建專制社會的罪惡......。正如他《吶喊》自序里講的,他因孤獨而蘊積的滿腔激情,化成鏗鏘有力的篇章而“一發(fā)不可收拾”。那么,這種孤獨之于魯迅是“一種孕變”,“一種爆炸前的寧靜”。
對于天各一方的戀人心中的孤獨來說,無疑是心中愛火的默默的自我焚燒。在這種焚燒中,愛更顯得炙熱.癡情,戀人間也真正品味到了愛的真諦與味道。難怪人們說“真正的友情是在離別之后”。對于一個在現(xiàn)實中碰壁而陷入孤獨的志士,他無疑會審省現(xiàn)實與自身,另辟徑路作更有效地進擊。
當(dāng)然,孤獨不會使所有的人都體會到美并發(fā)生質(zhì)的潛移和變化。孤獨對于那些平庸無志之輩僅是下到沉淪的滑梯,對于那些飽食終日的人來說他們從生到死也不會知道什么叫孤獨。
現(xiàn)在,似乎所有的人都感覺到孤獨,都大叫孤獨。真是這樣的嗎?不然,他們所感覺到的僅是民族整體人格的失落與解體時帶來的一種煩躁,是道德消弱而私心極度膨脹.人格尋找各自依附的迷惑與不安。試想,現(xiàn)今社會上人與人的可信度是何等的薄弱!除了金錢與利益要找到真誠太難了。人們因為社會現(xiàn)象而鬧著情緒,要人們承認和理解鬧情緒的社會也實在太難了。人們不明白,為什么人和人的關(guān)系一下子竟這般虛偽與脆弱;人們不適應(yīng),要他們把一些原有的道德改轍易行。
但這些都不是孤獨,僅是人們對整體民族性的失落感的一種沮喪。真正的孤獨是一種冷靜的正視與自身的省醒,敢于否定,敢于承受,敢于重新崛起。而我們的民族正是缺少這種整體孤獨感的威脅.壓迫,只是從古到今一味地感到民族的偉大.光榮.優(yōu)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只有一個,她應(yīng)該感到孤獨而自醒.自強。 孤獨絕對不是封閉與孱弱,孤獨也絕對不是退卻與畏縮。孤獨是一種甘于寂寞的優(yōu)秀品質(zhì),孤獨是走向成熟的關(guān)鍵一步。如果人格自身的完美不能沒有孤獨,民族自強的歷史也同樣不能沒有孤獨。 (于1989年11月27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