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友之家,以畫會友,我們是熱愛畫畫的一群人,快來加入我們把??!
十八描是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指古代衣物褶紋的各種描法。明代鄒德中《繪事指蒙》載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為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等18種。這18種描法,都是根據(jù)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褶表現(xiàn)程式,進行歸納為18種,按其筆記形狀而起的名稱。
中國畫的白描勾線可分為三類:較粗的線條叫琴弦,較細的線條叫鐵線,極細的線條叫游絲。不論采用哪種線描,都突出“寫字,使每一條線具有書法氣韻。
柳葉描
柳葉描,線條如柳葉迎風,故名。因柳葉描似柳葉迎風,忌浮華輕薄,吳道子常用此法。其特點,行筆雄渾圓厚,衣紋飄舉,很有動感。先作底稿,再將熟宣紙覆其上。勾正稿時,先勾頭、手部位,再勾衣紋、配件等。勾正稿時,要全神貫注,一氣呵成,且柳葉描特征要明顯。
如圖《西施浣紗》,畫中轉身的姿態(tài)使畫面呈”S”形構圖,身上的衣帶隨風而飄,手持竹籃,裝束簡單,天真爛漫的村姑形象栩栩而生。
戰(zhàn)筆水紋描
戰(zhàn)筆水紋描,它是粗大的減筆,形雖顫顫,可用筆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滯,似水紋流暢之感。線條特點是節(jié)奏感強,留而不滑。
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須發(fā),披風衣部分,使用的最為充分,且恰到好處,將人物堅毅,智慧的性格通過筆端巧妙地表現(xiàn)了出來。
竹葉描
竹葉描,顧名思義,其線描狀如竹葉。一般用中鋒來勾勒表現(xiàn)。壓力用于線中,且柔而不弱。在具體使用中,短筆可借用竹葉、蘆葉描,長筆則如畫柳葉描,但較其要剛,變化也大,如同書法中變錯力中鋒寫之。
此描法主要適用于人物畫中較緊身的短打衣褲,圖中孫悟空那靈活、好動的性格處理的妙趣精生,完全適于此描法。
減筆描
減筆描,雖線條概括、簡練,但筆簡意遠,非常耐看。創(chuàng)作室要切記抓住形體,以最簡略之筆寫之。元代馬元、梁楷常用此法。注意線條的起落筆及抑揚頓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線長而富有變化。在復描正稿時,運筆要干凈利索,一氣呵成。
如圖中的鐘馗奮臂輝袂,怒目圓睜,手揮寶劍,顯得正氣逼人,英武挺俊。身上線條簡潔,寥寥數(shù)筆,卻勾勒出人物身體的結構,衣褶的變化,突出了手部和頭,使其更為傳神。注意畫須發(fā)的線要飄逸,衣服的線條要剛勁有力,產(chǎn)生一種對比。
柴筆描
柴筆描,是一種粗大的減筆畫描法,剛中有柔,整而不亂。作畫時須做到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在選擇人物題材上應以剛猛、豪爽性格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
圖中李逵線條堅挺有力,繁簡有致,人物造型舒展,畫面頗有張力。
蚯蚓描
蚯蚓描,需柔而有骨,有骨而不弱,筆力內(nèi)含,用筆圓潤,可用篆書圓筆為之。
孔子形象安靜、端莊,服飾寬大飄逸,采用此描法時應注意線條的細長勻稱,柔中有剛這一特點。
高古游絲描
高古游絲描,以平穩(wěn)移動為主,粗細如一,如“春蟬吐絲”,連綿彎曲,不用折線,也沒有粗細的突變,含蓄、飄忽,使人在舒緩平靜的聯(lián)想中感到雖靜尤動。因其極細的尖筆線條,故用尖筆時要圓勻、細致,東晉畫家顧愷之常用此法。在運筆時利用筆尖,用力均勻,達到線條較細,但又不失勁頭的效果。其行筆細勁的特點,一般適用于衣紋飛舞的表現(xiàn)。
如圖中的林黛玉,本圖取人物的正面、衣服袖短、簡潔,是明顯的明服特征。所采用的高古游絲描,極為精細,均勻。先畫好底稿,在熟宣覆蓋其上,復描時,先從臉、手部著手,特別注意手指的線條要流暢、細致,達到優(yōu)美動人的效果,使畫面增輝。
琴弦描
琴弦描,顧名思義,其筆法沉著穩(wěn)健,線條流暢,犀利,有一股張力。注意利用中鋒懸腕,筆法沉著,心手相應不亂。線條相對于高古游絲描顯得略粗些,運筆時強調(diào)氣要足,全神貫注,筆筆到位。
畫正稿時,可先畫臉和手,然后畫衣服,最后添衣服的紋飾和掛件等。
如圖,主人公身著盛裝,呈現(xiàn)了身為朝廷官宦之女。注意在人物神態(tài)刻畫時力求表情凝滯,氣質(zhì)高貴。作品選擇人物的全側面,很好的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儀態(tài),畫側面的臉,線條的起伏要優(yōu)美,盡量一氣呵成。因人物動勢向左,故落款取在右邊,使其左右相呼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