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是個創(chuàng)造奇跡的地方,很多人去本溪旅游,僅僅為了去水洞,至今發(fā)現(xiàn)的世界第一長地下充水溶洞。
但是,對于資深游者來說,到本溪,一定要去廟后山,因為這里號稱“東北第一縷炊煙升起的地方”,50萬年前,就有老東北人生活在這里,他們是與北京猿人一個時代的遠古人。
而更讓人心馳神往的是,這里的先民, 成功通過白令海峽,走到了美洲,成為了美洲先民,點燃了美洲文明之火。
廟后山,位于本溪山城子村的東邊,長白山余脈,距本溪水洞15公里,雖然與國家級的5A景區(qū)咫尺距離,但其發(fā)現(xiàn)還真是一個意外。
1978年5月,山城子村的村民開山采石燒制石灰時,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這處遺址。
而在此后不斷發(fā)掘中,專家們發(fā)現(xiàn),這里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北部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里是“東北人最早的家園”。也就是說,50萬年前,生活在這里的人類,是東北人的祖先。
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著名的廟后山遺址,與北京周口店的遺址發(fā)現(xiàn)具有同樣價值。
而從地理位置上看,廟后山遺址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靠北的一個地方,它在邊疆考古上具有重要橋梁作用。
在專家們不斷的研究中,可以比較清晰地得出結論:廟后山遺址是一個區(qū)域承接點、中轉站,一個古代人類從亞洲大陸向北美大陸遷移的承接點。
那么,本溪人又是怎樣去北美大陸的呢?
這條路線其實不復雜,并且已經(jīng)得到了國內(nèi)外很多專家學者的認可:他們是走的是白令海峽。
白令海峽是位于亞洲東北端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西北端阿拉斯加之間,是兩個大陸之間最短海上通道。
1728年,因為一名丹麥的航海人,穿過北極圈,第一次來到這里,因而以他的姓氏命名。
白令海峽的海水低于海面約100米~200米,嚴冬來臨,海水進一步下降,陸地浮出水面,把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連接起來,這就是著名的“白令海陸橋”。
專家們分析,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條不足80公里羊腸小道,遠古的某個時期,亞洲人成功穿越了這里,來到了美洲,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美洲文明。為了覓食,亞洲大量的動物也來到了這片新大陸。
當時,本溪的先人們善于打獵,他們追逐著逃逸的動物,就追過了“白令海陸橋”,從亞洲來到了美洲。
當然,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專家分析,如果用年代來形容的話,整個時間大約跨越了15萬年。
2006年的時候,廟后山遺址成為國家文保單位。
如今,廟后山遺址公園項目正在緊鑼密鼓論證中,相信本溪,這個擁有”燕東勝境“,發(fā)現(xiàn)”東北第一人“的地方,旅游會一飛沖天吧。
參考資料:《本溪廟后山走出美洲先民》原載《遼寧晚報》2004年11月26日
《遼寧本溪廟后山遺址發(fā)現(xiàn)50萬年前古人類火塘》原載《文物網(wǎng)》2016年07月15日
《廟后山古人類遺址發(fā)現(xiàn)3個階段人類化石》原載《遼寧晚報》2012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