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不可以批評嗎?
和西方孩子的自信果敢相比,中國孩子一直被認為是缺乏自信的。上課不敢提問,上臺不敢說話,有不同意見不敢表態(tài),有新想法不敢表達……
這些年來,很多教育專家和父母都會認為,導致中國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來自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中,注重批評(如不打不成材),缺少表揚。而西方則恰恰相反,更強調(diào)的是表揚而不是批評。
孩子真的不能被批評嗎?批評孩子真的會讓他們喪失自信嗎?一味地矯枉過正,會不會培養(yǎng)出玻璃心的孩子?
一個關于批評的實驗
我們一起來看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關于「批評」的研究,或許能得到一點啟示。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成員。著名的「成長型思維」就是她提出來的。
研究選取了 67 名幼兒園小朋友,讓他們玩假裝游戲,用洋娃娃代表自己,表演出研究者設計好的情景故事。
這些故事的共同特點是,孩子在努力的工作或完成任務。但是,在過程中,孩子出現(xiàn)了錯誤,老師給予了孩子的表現(xiàn) 3 種不同的反饋。
比如,其中一個情景故事是這樣的。
孩子在玩樂高積木。老師走過來問,「你能用樂高給我做一所漂亮的房子嗎?」
孩子很努力地為老師做一個房子,把樂高拼在一起做成四面墻,還在上面加了一個屋頂。這時,孩子發(fā)現(xiàn),他忘記在墻上安窗戶了。
但他還是對老師說,「老師,我給你建了一個房子!」
老師看著房子說,「這個房子沒有窗戶?!?/p>
故事結(jié)束后,老師給予以下三種反饋中的一種。
「個人批評(Person criticism)」條件下,老師提了玩積木過程中的幾個錯誤,最后說,「我對你很失望」。(個人取向的批評,是對兒童做出的一種整體性的判斷,焦點指向于兒童自身。)
「結(jié)果批評(Outcome criticism)」條件下,老師說,「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在這里,老師批評的是結(jié)果,而不是孩子本身。(結(jié)果取向的批評,反映行為的客觀結(jié)果,焦點在于行為的結(jié)果而不是孩子上,指向具體行為的適宜性。)
「過程批評(Process criticism)」條件下,老師說,「積木歪了,拼的有點亂啊,或許你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來完成?」老師簡單的指出了錯誤,然后讓孩子考慮其它可能性。(過程取向的批評,是對兒童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運用的策略進行反饋,焦點指向行為的過程。)
最后研究者讓孩子們對假裝游戲的經(jīng)歷,按照「產(chǎn)品評分」「自我評價」「情緒感受」「堅持度」這四個維度評分。
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個人批評組」的孩子們聽到「我對你很失望」后,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評分最低。同時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沒有自信,表現(xiàn)出無助。
這些孩子在情緒感受、堅持度上的評分也遠遠低于另外兩組(結(jié)果批評和過程批評)。這組孩子更有可能在沒有解決完問題前就放棄。
那更好的批評方法是哪一種呢?
接受結(jié)果批評「這不是正確的做法」的兒童在各方面的表現(xiàn)要好于接受個人批評的兒童,但比接受過程批評的「也許你可以想出另一種做法」兒童要差。
結(jié)果批評和過程批評這兩組孩子,在產(chǎn)品和自我評價上評分都很高,表現(xiàn)出更加自信,對自己能力比較認可。批評孩子行為的結(jié)果或過程,讓他們在情緒上容易接受,感受較好。
此外,批評孩子行為的過程比批評孩子自身,能讓孩子的堅持度提升兩倍多,這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更有可能會迎難而上。
從結(jié)果上我們了解到,接受過程批評的兒童具有更積極的自我評價,對任務完成的滿意度高,情緒更積極,對任務的堅持性強。
而接受個人批評的孩子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無助反應。
批評孩子是個技術活
你看,批評孩子可真是個「技術活」。那么當孩子犯了錯,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
克制情緒
孩子做錯了,我們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有時候一心急,你可能張口就把話變成了情緒宣泄和對孩子的訓斥。
可是你知道么?當我們變成吼叫的父母,孩子的耳朵就自動關上了門,門口還大大地寫著兩個字:不聽。
>>>>
批評要具體
接下來,你的批評要具體,孩子才能聽懂。比如,相對于「你拼錯了」,你可以更具體地指出,「這個房間你拼錯了」。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發(fā)現(xiàn),7 歲以前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不成熟。
孩子是聽不進抽象的道理的,只有父母明確地指出,告訴孩子錯在了什么地方,才有改正的可能。
>>>>
不貼標簽
過程中,不要給孩子貼標。比如「你就是個自制力差的孩子」「你就是好吃懶做」……
它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真的有缺陷,從而放棄自身成長。
>>>>
親身示范
有時候,僅僅告訴孩子哪里錯了或如何改正是不夠的。
一開始,你可以口頭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嘗試,但如果孩子嘗試多次還是不行,就需要你手把手的帶他一起操作。這個共同改正的過程,比批評更重要。
>>>>
及時反饋
最后,無論批評還是表揚,都要及時反饋。孩子做錯了,及時指出;孩子更正了,及時表揚他的努力。
說完了方法,再舉個栗子:
你在家輔導孩子功課,有一道題你已經(jīng)向孩子講解過好幾次了,可他給你的答案還是錯的。
這時,你肯定想去做親子鑒定了!話一直在嘴邊,「講了這么多次,還錯!我怎么會生出來你這么笨的!」(個人批評)
孩子如果聽到你這樣的批評,一定會很難過,認為自己真的很笨,以后也很難有信心去學好了。
深吸一口氣,畢竟孩子還是自己生的么,再想想你就差自我否定了…… 仔細分析下,孩子出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自己沒說清楚,孩子沒理解,還是題目太抽象了,孩子需要更具體的解題方式?
又或者是,題目本身太難了,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圍?不然就是,學的時間太長了,孩子太累了,鬧情緒不想學了?
就像在工作中解決問題,需要先拆解問題,才能找到「治療方法」。想要幫助孩子,也需要你先做出正確的診斷,然后再進行反饋或者支持。
比如,如果真的是孩子太累了,不想學了。不妨哈哈一笑,和孩子輕松一會兒換換腦子!畢竟雞娃也不在這一天兩天!
結(jié) 語
孩子做錯事,需要批評他的時候,你的批評是否能做到有建設性,讓孩子感到你是在幫他而非責怪?
我們要給孩子傳遞一個信號,爸爸媽媽批評你,是向你發(fā)出糾正錯誤的愛心信號。
直接批評會觸發(fā)大腦的防守模式,讓孩子下意識就想否認、防御、應付敷衍。
長此下去,這些批評的話語,就像唐僧畫的一個圈,讓孩子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自信和無助感。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害怕失敗的,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失敗。你的反饋,如果能讓孩子感覺到失敗是常態(tài)的,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那么孩子才會知難而上、屢敗屢戰(zhàn)。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犯錯。「你能想到更好的辦法嗎?」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是Magic Words。就像俗語所說,「玉不琢不成器」。
所以,孩子是可以批評的。高明的父母,往往會使批評變成鞭策孩子上進的動力燃料。那些「批評會扼殺天性,使孩子失去信心」的說法,并不可信。?
原文參考資料
Kamins, M. L., & Dweck, C. S. (1999). Person versus process praise and criticism: Implications for contingent self-worth and cop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3), 835.
作者:ZAPP
編輯:小寶媽、喵萌、Z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