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活出生命的意義》摘錄:與個體心理學的相遇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這《活出生命的意義》曾經(jīng)感動千千萬萬的人,它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這部作品銷售已達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他并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

再回來說阿德勒。1925年我的論文《心理治療和世界觀》在他的《國際個體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 1926年又有一篇見報。同年,我參加在杜塞爾多夫舉行的個體心理學國際會議,在會上做的主題報告和簡要發(fā)言開始偏離正統(tǒng)的觀點:我不贊同把神經(jīng)官能癥單純看作一種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而更傾向于用一種更加開放的視角去看待它,不單單將其視作一種單純的“手段”,也定義為一種“表達”,也就是說,我希望不僅從工具性的層面,而且從表達性的角度去考察這一現(xiàn)象。

這是我第一次演講旅行,在去程和回程時分別在法蘭克福和柏林做了短暫停留。在法蘭克?!媸请y以置信,想想也蠻好笑的——我,一個21歲的醫(yī)學院學生,受社會主義工人青年團的邀請做了一場關于生命意義的演講,當時一大群年輕人揮舞著旗子,浩浩蕩蕩地從集合地點開拔,涌向演講地,場面頗為壯觀。在回程時,我又在柏林的個體心理學協(xié)會做了一次演講報告。

1927年我與阿德勒的關系日趨緊張,與此同時,有兩個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們的為人讓我印象深刻,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對我影響頗深,他們就是魯?shù)婪颉ぐ⒗账购蛫W斯瓦爾德·施瓦茨[1]。在阿勒斯的影響下,我開始在他的知覺生理學實驗室里進行實驗工作,而心身醫(yī)學及一支醫(yī)學人類學的創(chuàng)始人施瓦茨則接受我的邀請,為我給希策爾出版社寫的一本書作序,可惜這本書卻由于我在這期間離開個體心理學學會而未能付梓〔后來我將這本中途流產(chǎn)的書的主體思路整理成文,刊登在1939年的《瑞士醫(yī)學周刊》(Schweizeri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上〕。在序言中,施瓦茨寫道,我的這本書對于心理治療的意義可以與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對哲學的意義相媲美——而他確實也是這么認為的。

在這個時期,我終于看清了我身上的心理學至上主義傾向,這還算是馬克斯·舍勒[2]的功勞,他的《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Formalismus in der Ethik)被我奉為《圣經(jīng)》,一直帶在身邊。那時候,對我個人的心理學至上主義進行自我批判已刻不容緩。阿德勒的擁護者、那個睿智的波西米亞人亞歷山大·諾伊爾邀請我到維也納的一家文人咖啡館“紳士庭”小敘,他首先跟我說,他已經(jīng)看過我的一些手稿,覺得相較于馬克斯·普朗克在解決意志自由問題上的嘗試,以及格式塔心理學的創(chuàng)立,我的成就更具有優(yōu)先地位。不過接著——還是因為我的那些手稿,他又言辭激烈地批評我是“精神的叛徒”。一錘定音!而我當然毫不退讓地與他爭論起來。

接著就到了1927年的那個晚上,阿勒斯和施瓦茨正式宣布退出個體心理學學會(其實二人這之前就已脫離學會)并公開發(fā)表聲明。這次退出儀式在維也納大學組織學學院的大禮堂舉行,禮堂的最后幾排坐著幾個弗洛伊德的支持者,他們幸災樂禍地觀賞著眼前這場戲劇表演,欣賞阿德勒在這幕大戲中要如何自處——當年阿德勒聲明退出弗洛伊德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而如今他也處在與當年的弗洛伊德同樣的位置上。又是一次“獨立”,而這幾位精神分析派人士的到場使阿德勒飽受打擊的內(nèi)心變得愈發(fā)敏感起來。

阿勒斯和施瓦茨結束了他們的發(fā)言之后,會場的空氣頓時凝固了——阿德勒會如何反應?我們不安地等待著??墒且环闯B(tài)地,阿德勒未發(fā)一言。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場面變得尷尬起來。我和阿德勒都坐在第一排,他的一個女學生坐在我倆中間,他心里清楚,我和這位女學生都對他的學說持保留態(tài)度,最終,他轉(zhuǎn)頭看向我倆,譏笑道:“看,你們的英雄來了?”他的意思是,我倆不應該坐在這里畏手畏腳,而要勇敢地站起來表達自己的立場。

于是我不得不站起來,當著所有人的面說明,個體心理學在何種程度上超越了心理學至上主義。此時我犯了一個錯誤,我在我的敵人、那些精神分析學者面前,稱施瓦茨為“我的老師”;這樣,即便我一再申明,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退出個體心理學學會,因為個體心理學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戰(zhàn)勝心理學至上主義,也無濟于事。我竭盡全力在阿勒斯、施瓦茨和阿德勒之間調(diào)停,卻徒勞無功。

自那天晚上以后,阿勒斯便拒絕與我說話。每天晚上我走進喜樂咖啡館,路過他的固定餐桌時,我向他打招呼他總是不理不睬,仿佛沒看見一樣。對于我沒有無條件地站到他這一邊,他終究是介懷的。

后來,直到我下決心離開個體心理學學會——雖然我仍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這么做,他對我的態(tài)度才緩和起來。幾個月后,我正式退出了個體心理學學會。

這次的離開對我影響很大。這之前我負責發(fā)行個體心理學雜志《俗世之人》(Der Mensch im Alltag)達一年之久,如今這份雜志自然也???。此外,我也不得不離開我的論壇。在個體心理學圈子里,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位沒有因為我們在學術上分道揚鑣而在生活中與我交惡,在此,我懷著感激之情緬懷幾位逝者:埃爾溫·韋克斯貝格[3]、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筟4],以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女兒亞歷山德拉。

不過從那以后,我就不會為別人的此類說辭而困擾:意義治療僅僅是“阿德勒派心理學中發(fā)展最好最成熟的理論”,它并不是一個自成一派的研究方向,也無須為它單獨命名。我已經(jīng)想好了如何應對這種說辭:除了阿德勒本人,誰還有資格判定,意義治療是否屬于個體心理學?而阿德勒已經(jīng)說過,我被趕出個體心理學學會了,要說話算話。

[1] 魯?shù)婪颉ぐ⒗账梗≧udolf Allers)和奧斯瓦爾德·施瓦茨(Oswald Schwarz)是著名個體心理學家,后因其人類學主張無法在學會中得到認同而退出了個體心理學學會?!g者注

[2]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 1874—1928),德國哲學家,他創(chuàng)立了“質(zhì)料的價值倫理學”(materiale Wertethik),發(fā)展了自己的文化社會學,是現(xiàn)代哲學人類學的奠基人。——譯者注

[3] 埃爾溫·韋克斯貝格(Erwin Wexberg), 1889年2月12日生于維也納,發(fā)表多篇關于心理治療和神經(jīng)病學的論文,出版多部關于個體心理學的著作〔《個體心理學概述》(Individualpsychologie: eine systematische Darstellung)〕。——譯者注

[4] 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梗≧udolf Dreikurs, 1897—1972),奧地利教育家、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摯友,個體心理學重要代表人物,在芝加哥、里約熱內(nèi)盧和特拉維夫創(chuàng)建阿德勒學會,代表作有《孩子:挑戰(zhàn)》(Kinder fordern uns heraus)、《教室中的心理學》(Psychologie im Klassenzimmer)?!g者注

維克多·弗蘭克爾簡介

為什么說他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

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Viktor Emil Frankl M.D.)是享有盛譽的存在—分析學說的領袖,他所發(fā)明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是西方心理治療重要流派。

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Viktor Emil Frankl M.D., Ph.D. 1905-1997),臨床心理學家,出生于奧地利,1930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1949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是美國國際大學的著名教授,并任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迪尤省大學和南衛(wèi)理公會大學的訪問教授。弗蘭克爾是言語療法的奠基者,其治療理論被稱為維也納第三精神治療學派,前兩個學派為S.弗洛伊德學派和A.阿德勒學派。20世紀20代,弗蘭克爾開始發(fā)表論文,第一篇論文應弗洛伊德約稿刊布于弗洛伊德的《國際精神分析雜志》上,第二篇論文應阿德勒約稿刊布于阿德勒的《國際個體心理學雜志》上。然而,由于他的非下統(tǒng)觀點,他被先后開除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會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學會。此后,弗蘭克爾受到O.施瓦茨和R.阿勒斯的影響,特別是存在主義者L.賓斯萬格和現(xiàn)象學家M.謝勒的影響,不再信奉精神分析和個體心理學,開始倡導其獨特的體系。早在40年代,弗蘭克爾的理論就具有人本主義的傾向,他認為,人的主要動機是要理解生存的目的與意義,揭示自己生存的秘密,他把這種動機稱作“探求意義的意愿”。

活出生命的意義

動物尋求快樂與征服,卻不懂生存的意義,人的本性在于探求意義。由于“探求意義的意愿”是人的主要動機,因此,倘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一內(nèi)在的欲求受到阻礙,就會引起人的心理障礙。啟發(fā)患者去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是意義療法的核心。

弗蘭克爾認為,人類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質(zhì)是“負責”,所以意義治療中應讓病人自己承擔起判斷的責任,醫(yī)生的價值觀念不能塞給病人。發(fā)現(xiàn)意義的途徑有:(1)創(chuàng)造、工作;(2)體認價值:經(jīng)由體驗某個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質(zhì)或文化、愛情等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3)受苦:因為痛苦被發(fā)現(xiàn)有意義時,便不再痛苦了,通過認識人生的悲劇性和克服困境,促使人深思,尋找自我,最終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實現(xiàn)自我超越。在意義治療的實踐中,弗蘭克爾又發(fā)現(xiàn)過分意愿和過分注意是導致癥狀強化的原因,于是他發(fā)明了“矛盾意向”療法,讓患者故意從事其所害怕經(jīng)驗的事件,這與森田療法的某些技術和系統(tǒng)家庭治療中的“悖論處方”在操作上是大體一致的。

弗蘭克爾考察了20世紀人類的心理狀況后得出結論:人們瘋狂追求權力、金錢、性欲的滿足等享樂行為的原因在于存在空虛,求意義意志的挫折。為了避免存在空虛,人們采用了種種代償方法,如求權意志和享樂意志等?,F(xiàn)代人普遍存在的空虛感和緊迫感正是意義治療的治療指征,因此意義治療已超越嚴格意義上的心理治療。

你的生活中有他的影子

弗蘭克爾發(fā)明了一些他用來治療他的病人的特殊方法,這些方法能幫助病人正確認識事物,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意義,其中有一種方法叫作“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矛盾意向的理論前提是:在許多情況下,失調(diào)行為的產(chǎn)生是由于人們過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懼的事物。這就是說,由于他老是擔心著某種可能使他感到焦慮的處境,因而他變得萬分恐怖,以至于不由自主地被引入這一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矛盾意向法,即告知病人努力去做他在這種情況下最害怕做的事,或盼望這些事發(fā)生。當然,這是與真正的愿望相反的。這樣,致病的恐懼感為相反的愿望取代了。弗蘭克爾曾談過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他曾治療過一個很嚴重的成年結巴。那人說自己從懂事起就結巴,只有一次他沒有結巴,那是他12歲那年,一次他乘公共汽車不買票,想蒙混過去,結果被售票員抓住了。他暗自想到,這下越結巴越好,讓售票員知道他不過是一個可憐的結巴孩子,于是他竭力想結巴,但卻一點也沒有結巴。

如果一個人要用這種方法來醫(yī)治對演講的膽怯,那可以在演講前這樣對自己說:“我要盡力感到焦慮,我要焦慮不安,在臺上心驚膽戰(zhàn),想逃遁,把自己從上到下裹起來。我要打哆嗦,渾身打戰(zhàn),我要汗顏,臉紅脖子粗,要結巴,語無倫次?!蓖ㄟ^這種矛盾意向的做法,人就會平靜下來。嘲笑恐懼并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決定你該針對恐懼自言自語些什么,這樣就可以消除逆境可能對你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讓你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能應付自如。

在弗蘭克爾看來,這一方法是以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為理論根據(jù)的。它使我們注意到我們是怎樣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到日常生活的瑣事上,并且過分地夸張它們,這樣做會導致非理性的、不必要的焦慮。要是我們停止這類無聊的把戲,把力量集中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那么我們馬上就會擺脫焦慮,過一種更充實、目的更明確、更幸福的生活,矛盾意向就起抵消這些日常的瑣碎恐懼感的作用。當然,這類恐懼感是從生存的空虛中滋生起來的,所以,過有意義的生活是對它的最好預防。

弗蘭克爾發(fā)明的另一種方法叫作“逆反應”(de-reflection)。它與矛盾意向有些類似,就是努力對“強迫性傾向”產(chǎn)生反作用。我們常常在自我觀察中發(fā)現(xiàn)這些強迫性傾向,我們常常在一件事情開始時投入太多的注意力,思考、咀嚼得越多,情況就變得越糟。顯著的例子就是呼吸,假如你想留意自己的呼吸,希望呼吸正常,你愈是注意,呼吸就越紊亂,硬堅持下去,一切都亂了。失眠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強迫自己入睡,只會使得自己不能入睡。到了清晨,由于要起床了,你不得不放棄強迫入睡的企望,這時反而入睡了。有時,我們可能由于努力過分而無法取得成功,如果我們比較輕松自在地處理問題,成功也就容易得多,但這多少會有助于我們把注意力從那些使我們煩惱的瑣事上轉(zhuǎn)移到更有意義的價值和更重要的事情上。一旦我們這樣去做,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很能解決問題,我們就不再為焦慮所困擾。

Live as if you were living a second time,

and as though you had acted wrongly the first time.[1]

[1] 這是弗蘭克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要這樣生活:好像你已經(jīng)活過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的,所以現(xiàn)在你要重新開始,把它們做好。”——譯者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老二阿德勒
《自卑與超越》:如果你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想改變自己....
命運只能決定人的處境,但無法干涉你對處境的看法和態(tài)度
心理學入門必讀書單丨想讀心理學?這七本書就是最好的選擇
存在主義簡介
論存在分析宗教心理學的雙重X模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