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有很多都是表達對戀人或者配偶的思念的。畢竟,古代交通不便,一方若是外出,基本上就與另一方處于音信不通的狀態(tài)。這些詩作,往往包含著詩人的濃濃情意,讀來令人感嘆不已。
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就是杜甫在長安時,寫給妻子的一首飽含深情的千古名作。
晚唐的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赴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他與妻子王氏,也不得不分隔兩地。一個夜雨淅瀝的深夜,獨在巴蜀的李商隱倍感凄涼孤獨,遙想起遠方的妻子,便提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篇——《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共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只有二十八個字的詩,成為李商隱對妻子最深情的告白,詩作情思凄惻,哀怨纏綿,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與詩人一樣的境地之中。從此之后,也誕生了一個成語——剪燭西窗。
頭一句的“君問歸期未有期”,便寫出了詩人和妻子對彼此濃濃的思念,和被分隔兩地的無奈。一個盼望著丈夫早點回來,一個一心想回去卻不能夠。接下來的“巴山夜雨漲秋池”,則更是將詩人綿綿密密的哀愁,表達的淋漓盡致。
雨夜,往往最能勾起人們的愁思,尤其是對于正在思念戀人的人來說。就像《紅樓夢》中林黛玉的那首《秋窗風雨夕》中所描寫的那樣:“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接下來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是詩人心中最美好的期待,華堂紅燭,夫妻團聚,共話心事,共剪燭花,這該是多么愜意和幸福的時候?在這種時候,雙方互相談論起那個孤寂的雨夜,雙方對彼此的思念,則更使人倍加珍惜團聚的時刻。
然而,當李商隱滿懷深情,寫下這首千古名篇的時候,卻并不知道,他期盼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永遠也不會來到了。因為就在此時,他深愛著的妻子王氏,因為重病纏身,已經(jīng)不幸病故了。
當李商隱終于能回去的時候,面對妻子冷冰冰的墳墓,他究竟會有著怎樣的傷悲?他再念起自己的這首詩時,會有著怎樣的痛斷肝腸?我們或許可以從他后來寫給妻子的一首悼亡詩中,窺知一二:
暮秋獨游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
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
悵望江頭江水聲。
題目中的一個“獨”字,已經(jīng)道盡了詩人的悲涼心境。從荷葉生時的春恨到荷葉枯時的秋恨,詩人的怨恨和悲愁,貫徹始終。此時的詩人,只能無奈地悲嘆一聲,“深知身在情長在”,只要我還活著,我就永遠忘不了你,永遠惦記著你,縱然不能忘記你,又能怎么樣呢?不過是“悵望江頭江水聲”,只不過是孤獨地望著江頭,聽著江水拍打岸邊的聲音。
一首《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對妻子最深的思念,也成了他心中永遠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