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是什么
經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這六經被人們公認為寶典。
漢代經學分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學者在研習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思想派別,后經相互爭辯、互相滲透和整合,初步實現了經學的統(tǒng)一。漢朝是經學發(fā)展最為繁榮和昌盛的時期。
兩漢經學史
漢初的幾個皇帝雖然采取了一些扶植儒學的措施,但在政治思想上主要還是奉行“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儒學和儒生的地位并不高。直到武帝,國力強盛,要求加強政治和思想上的統(tǒng)一,儒學才真正受到重視。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詔舉賢良方正極董仲舒像敢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余人”。董仲舒在回答武帝的策問時提出建議:“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建元五年(前136)興太學,置五經博士,各以家法傳授儒學。所傳授的都是今文經學。從此,儒學終于從先秦時期的一家之言上升到官方正統(tǒng)哲學的獨尊地位。
漢武帝“獨尊儒術”其實是獨尊經文經學;而在今文經學中,又特別看重《春秋公羊傳》。《春秋·隱公元年》寫道:“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的解釋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边@種“大一統(tǒng)”的思想很合武帝的口味,因為從中可以引申出維護中央集權制、維護皇權的觀點,從而作為統(tǒng)一政治和思想的依據。
以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經學的神學傾向的進一步發(fā)展,便導致讖緯之學的興起。讖是一種神秘預言,與儒學沒有必然聯(lián)系。早在秦始皇時代就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
讖緯之學作為一種社會思潮,興起于西漢哀、平之際,盛行于東漢時期。東漢的創(chuàng)立者光武帝劉秀曾利用“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元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讖語起事,推翻王莽政權,重建劉氏王朝。
到西漢末年,今文經學獨尊的地位開始動搖,與今文經學抗衡的古文經學逐漸抬頭。古文經學的旗幟是由今文經學家劉向之子劉歆(?~23)舉起來的。
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儒生們莫知所從。鑒于這種情況,東漢末年鄭玄(127~200)以古文經學為宗,兼采今文經學之說,遍注群經,自成一家之言。
據《后漢書·鄭玄傳》載:“凡玄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歷》,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裕袷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余萬言?!?/p>
鄭學的出現使?jié)h代長期存在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爭論宣告平息。鄭學得到廣大儒生的推崇,從游者甚眾,使經學暫時形成統(tǒng)一的局面。所以,鄭學又有“通學”之稱。
鄭學雖然化解了古文經與今文經兩派的對立,但并未解除經學面臨的危機。第一,鄭玄相信讖緯,常常以讖緯附會經說,未能沖破獨斷主義的迷霧恢復儒學的理性主義精神;第二,鄭玄未能遏止經學日益繁瑣的趨勢,經學越來越變得令人生厭;第三,在東漢末年讀經不再是作官的途徑,士人不再熱衷于此道。
由于這些原因,漢代經學無可挽回地衰落了。
兩漢經學的內容是什么
秦統(tǒng)一之后,法家思想一度占了上風,百家爭鳴的局面宣告結束。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使儒學的發(fā)展進入低潮。
漢代秦而立,劉氏王朝鑒于秦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重新調整意識形態(tài),使儒學又獲得抬頭的機會。小吏出身的劉邦本來不喜歡儒生,但他即位之后,由于秦博士叔孫通幫他制定禮義,使他感到儒學有助于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統(tǒng)治,遂改變對儒學的態(tài)度。
在他死的前一年,曾用太牢祭祀孔子。漢惠帝廢除“挾書律”,允許儒學在民間傳授。到文、景之世,朝廷有意識地搜尋經典,開獻書之路。文帝派晁錯向伏生授《尚書》,設《詩》博士。景帝時又立《春秋》博士。經過漢初幾任皇帝的扶植,儒學終于被立于學官。
漢代的儒學是以注釋《詩》、《書》、《禮》、《易》、《春秋》等先秦儒家經書的形式出現的,故稱為經學。在漢代搜集到的儒家經典中,有一部分是儒生口授、用當時流行的文字記錄下來的,叫作“今文經”。
由申培公所出的魯《詩》、轅固生所出的齊《詩》,韓嬰所出的韓《詩》,伏勝所出的《書經》,高堂生所出的《禮經》,田何所出的《易經》,胡毋生和董仲舒所出的《春秋公羊傳》,魯申公所出的《春秋谷梁傳》,皆屬于今文經。
另一部分是散在民間、藏在墻壁中偶然被發(fā)現的經書。這些經書用漢以前的文字即古籀文字成,故稱為“古文經”。據《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睂儆诠盼慕浀倪€有《毛詩》、《逸禮》、《周官》、《費氏易》、《春秋左傳》等。
因依據的經書不同,漢代儒學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兩大派。這兩派不僅僅所依據的經書有文字上的不同,而且學術見解、學術風格也不同。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派的爭論與消長構成了兩漢儒學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