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檄文的源流及文體特點考辨

本文由王丹老師原創(chuàng)

檄文,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文體,有著獨特的魅力。有人認為岳飛的《滿江紅》就是對宋高宗趙構(gòu)的一篇檄文,是一篇戰(zhàn)斗的檄文,是英雄血淚的凝結(jié)。那什么是檄文,檄文的又源起何處呢?

從《文心雕龍》、《文選》、《文章源起》到《唐文粹》、《宋文鑒》,直至清代姚鼐的《古文辭類纂》等書中,皆將“檄”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來研究?!段男牡颀垺芬?span>“原道” 宗經(jīng)為旨,認為檄文的源流是《春秋》,屬筆類,“國之大事,惟戎與祭,事出非常,故次詔策?!倍佒频摹额伿霞矣枴穭t認為檄文的起源為《尚書》,“詔命策檄,生于書者也?!?,對于檄文的起源存有爭議。古籍館現(xiàn)有元、明、清多部《文心雕龍》抄本,可資查閱。

文心雕龍 十卷(南朝梁)劉勰撰 刻本 元至正十五年[1355]

《春秋》和《尚書》皆有記言和記事,正如《文史通義》所論,《尚書》中有雜入《春秋》之文,但其記言與記事又有所側(cè)重,更重要的是在記言和記事的敘述特點上,是不同的。

筆者認為檄文起源更偏于《春秋》,其原因如下:

其一,《文心雕龍》認為檄文起源于誓辭,《文心雕龍·檄移第二十》曰:“昔有虞始戒于國,夏后初誓于軍,殷誓軍門之外,周將交刃而誓之。就《禹誓》、《湯誓》、《泰誓》三篇誓辭來看,都是有警示曉諭的特征,都是與軍事密切相關(guān)的文體,顯然檄文的起源就與詔策是不同的,并不是普通的詔告之文,而是要事出非常,主要應(yīng)用在軍事上,這與《春秋正義序》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春秋》大旨,正是符合。

古文辭類纂 七十四卷(清)姚鼐輯 刻本 清道光元年[1821]

從廣義上的檄文來看,雖然也有非軍事應(yīng)用的檄文,如用以征吏的檄文,如《后漢書》載:“毛義奉檄動顏。”但從檄文本源的誓辭,《文心雕龍》曰:“祭公謀父稱古有威讓之令,令有文告之辭,即檄之本源也?!保跋男问降奈霓o《文心雕龍》曰:“張儀檄楚,收以盡二,明白之文,或稱露布播諸視聽也?!毕亩际窃从凇洞呵铩分?,以軍事應(yīng)用為主。

其二,《春秋》與《尚書》在筆法上是不同的,《文心雕龍·宗經(jīng)》曰:“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毕牡奶攸c正符合《春秋》的筆法。

《文心雕龍》曰:“雖本國信,實參兵詐?!保衷弧奥栋逡孕?,不可使義隱?!边@里似乎是矛盾的,實際正是確切指明了檄文的特點,因為檄文是要通諭天下百姓,即《禹誓》曰:“濟濟有眾,咸聽朕言?!薄兑磺薪?jīng)音義十》曰:“檄書者……曉慰百姓之書也?!毕谋仨氁^辭立曉,讓天下人明白,但又因為是戰(zhàn)爭應(yīng)用的文體,《文心雕龍》曰:“譎詭以馳旨,煒燁以騰說?!眱?nèi)隱微旨,而文辭通達,正是與《春秋》的筆法相同,屬于能讀懂,但實有隱晦之義,不同于《尚書》的辭詭理暢。

其三,檄文以兵爭之文,必須文辭急邁,相比之其它文體如詔告,則有言辭切事,據(jù)事必爭的特點,其中或用典故,或?qū)徶畷r勢,更具有鼓動性,語辭上簡明易懂,而內(nèi)容上要一針見血,打中敵人要害,這就與《春秋》的“一字為褒貶?!毕嗤?/p>

其四,檄文激發(fā)民眾的戰(zhàn)斗性,決定其必有賞罰之體勢,有是非之觀點,《一切經(jīng)音義十》曰:“檄書者,所以罪青當伐者也。又陳彼之惡,說此之德,曉慰百姓之書也。”《史記·殷本紀第三》中《湯誓》曰:“今夏多罪,天命殛之…..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薄妒酚洝ぶ鼙炯o第四》中《太誓》曰:“故今予發(fā)維共行天罰。”《文選》中的《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曰:“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迸c《春秋左氏正義·春秋序》曰:“五曰懲惡而勸善?!钡拇呵锎罅x是相符合的。

一切經(jīng)音義 二十五卷(唐)釋玄應(yīng)撰 刻本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其五 檄文有詳略先后,主要表現(xiàn)為夸大己方之占據(jù)道義上的優(yōu)勢,而鼓舞人心,對己方之短處,則不寫,或婉寫,如《左傳》里《晉侯使呂相絕秦》對晉國的不合道義之處加以掩飾,不提及秦國輸粟給晉國,而晉國卻不救濟秦國等事,《史記》記載的管仲亦隱瞞齊桓公為私怨攻楚的實情,與《春秋》為尊者諱的傳統(tǒng)相一致。            

檄文這一文體,因其功用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與其它文體,誥策奏議等的不同的獨特之處。前人學者的一些觀點爭議是值得商榷。

首先在文體分類上,清代的學者是認為檄是以上告下的文體,如姚鼐在《古文辭類纂》寫道:“檄令皆諭下之辭,韓退之《鱷魚文》,檄令類也,故悉附之?!倍鴩凇督?jīng)史百家雜鈔》里把檄文歸于詔令類(上告下者),但從檄文的內(nèi)容形式來看,檄文并非全是以上告下的,與詔誥是不同的,按檄文的形式,從上下等級來論,大約分成三類。

其一有君命在身的官員撰寫檄文,來警示告諭下屬或討伐,通諭天下。此種檄文是有王命在身,可以說是以上告下,如鐘會被姜維守劍閣拒之,于是寫移檄《檄蜀文》,其文先頌揚魏國君主,后寫道:“是以命授六師,龔行天罰。” 這樣的檄文確是屬于以上告下之文。

其二但還有一類檄文,寫作背景是天子已無力控制國事,由權(quán)臣當政,或改朝換代,而各地諸侯及文臣武將,發(fā)起檄文,以約合伐逆,同輔大政。其特點是并沒有君王的命令,即是以下告上,因無上命,如《后漢書·隗囂傳》中《隗囂移檄告郡國》,其歷史背景孝平皇帝已死,王莽代漢建新,隗囂為聯(lián)合各地州牧、郡國等來討伐王莽,其檄文以下告上,再如《文選》之《為袁紹檄豫州》,陳琳將曹操與趙高,董卓相比,他是打出大臣之道的旗號,即所謂的清君側(cè),這也不是有實際的王命,亦以下告上,非以上告下。

其三,同輩相告,如《史記·張儀列傳》:“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雙方皆為相,無上下等分。曾國藩在《經(jīng)史百家雜鈔》中把移文歸入同輩相告者一類,而檄移在《文心雕龍》來看,逆黨用檄,順命資移,……小異而體義大同。

經(jīng)史百家雜鈔 二十六卷 (清)曾國藩輯 刻本 清光緒二年[1876]

因此,筆者認為檄文并不僅僅是以上告下的文體,而是據(jù)不同的對象應(yīng)用時有不同的指向,著重于文勢和氣脈的雄壯,辭氣剛健,要在理論言辭上產(chǎn)生壓倒敵方的優(yōu)勢,而非一定要以等級論之。

另外,在《古文辭類纂》中,姚鼐把韓退之的《鱷魚文》放到檄文類,這是不妥的,《鱷魚文》與檄文的特點并不符合,混淆了檄文與誥令等的區(qū)別,

其次,從檄文內(nèi)容的歷史發(fā)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檄文體現(xiàn)出中國的歷史長河里意識形態(tài)演化問題,從而考究從檄文文體的獨特之處。

檄文必須敘事切中要點,產(chǎn)生鼓動性,而要點則來源于檄文體現(xiàn)當時主流的政治人文思想。

     正如《文心雕龍》所言:“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其要也?!薄肮时鲰氂忻?,振此威風,暴彼昏亂?!?/p>

先秦時期的檄文,從夏代的《禹誓》、商代的《湯誓》、周代的《太誓》,可以發(fā)現(xiàn)天道的觀念成為討伐暴君獨夫的依據(jù),《湯誓》曰:“……致天之罰?!薄短摹吩唬骸啊残刑炝P?!薄渡袝じ适恼x》曰:“天子用兵,稱恭行天罰?!蓖ㄟ^檄文的內(nèi)容,反映了當時的哲學觀念,往往是天有人的意志,天是在君主之上,君主要受到天道的約束,君主的行為要符合天道的要求,正如鄭振鐸指出的君主是有祭祀天的人,天有異兆,歷代君主都要責己慰民一下。從先秦到唐宋,都是如此。而討罪起兵的人,必然以天為依據(jù)。但夏代的《禹誓》尚簡樸,多宣訓本眾子民,未及敵人,而到了商代,則在天道之外,加上德行為號召,“夏德若茲,今朕必往。”來指責敵人,至周代,更進一步,把先祖之樂等罪告示天下,都是針對本地子民的風俗,并按當時的社會理念來宣示,起到一針見血,一字褒貶的鼓動性和文章的氣勢之盛。

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雖已無法真正的控制天下,仍有尊位,如管仲隱齊桓公的私怨伐楚時,其文辭以昭王南征不復,包茅不貢,王祭不具等幾條來責難楚王,《文心雕龍》曰:“管仲呂相;奉辭先路,詳其意義,即今之檄文。”呂相絕秦要點則以秦國背恩忘情,擾晉之邊境,因秦攻晉在先,這條亦是實情,但背恩忘情,晉國也是一樣,但管仲和呂相的理都占有力的一方,無不體現(xiàn)著諸侯紛爭時期的禮崩樂壞,天道之不行,而更依據(jù)君主的權(quán)威和各割據(jù)方的實力來撰寫檄文。

到秦末時,楚漢相爭,由于秦朝的大一統(tǒng),秦始皇的一系列的建設(shè)統(tǒng)一政體的行為,重新樹立了君主的權(quán)威,《史記》中劉邦數(shù)項羽之罪殺秦降王子嬰,單獨列了一條。雖秦暴虐,但由于君主之制度統(tǒng)一在當時還是有一定民望的,劉邦抓住當時的社會輿論要點以打擊項羽。

《文心雕龍》曰:“隗囂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隴右文士,得檄之體矣?!睎|漢之時的檄文則已吸收了前代這類文辭的要點,已成具體的文體形式。在內(nèi)容的取材,政治性的偏向,及辭采氣勢方面,都已成熟。以此文而言,也屬于以下告上一類的檄文,站在當時被王莽新朝的利益受損的一方,來指責新朝,亦有一些不實之論。

到了三國時期,著名的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劉勰認為其文:“雖奸閹攜養(yǎng),章密太甚,發(fā)邱摸金,誣過其虐。”而《三國志》則提出曹操不解為何罪及其父祖?陳琳謝罪。

筆者認為,這個評價是因為東漢末亂,宦官專權(quán),陳琳此舉是為了引起仇視宦官的人來聯(lián)合打擊曹操,而非無意而為。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后,可見又是漢代的大一統(tǒng),使得君王這個旗號還是有一定的號召力的。而陳琳無法以君主之命除操,只能代袁紹來數(shù)落曹操為趙高、董卓之流,因為當時討伐董卓為天下之共識,所以陳琳只能以清君側(cè)為名來指責曹操。

待到唐朝,駱賓王的《代李敬業(yè)討武氏檄》這篇文采華茂,氣勢非常,用典屬切的絕佳文章中,開篇的所謂“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薄皻㈡⑼佬?,弒君鴆母?!鼻罢邽閷m闈內(nèi)事、弒君之事,全無憑據(jù),因而武則天皆不在意,而當她讀到這句:“公等或居漢地,或協(xié)周親;或膺重寄于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才動以顏色,這正是因為此句具有極大的動人心處,有先帝之命,就是君王的號召,就是以上告下,且有實據(jù),這些受爵祿的顧命大臣皆有感動,何況先帝尸骨未寒, 更以細節(jié)打動民心,這證明檄文并非全是夸張之詞,就便是夸張之處,也須有公眾皆知的某些事實為基礎(chǔ),再雜以權(quán)術(shù),才能起到作用。

綜上所述,檄文中的要點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主流政治人文理念,由此可見檄文之明賞罰、據(jù)事切、定褒貶、角權(quán)謀、算強弱、指天時、審人事,皆是其文體的內(nèi)在核心性的要求,在此基礎(chǔ)之上,其文辭爭切,詭氣盛厲辭,剛健體勢,事昭理辨,辭斷果毅,成為其文章之文采表現(xiàn)。

從對檄文的源流的考辨,及檄文文體在政治和歷史背景下,由于其用途的獨特性所具有的文體特點的研究,對文學史上的文體研究發(fā)展,及了解我國古代的一些政治、歷史和哲學觀念,都是極其重要的。檄文文體的研究對古代的應(yīng)用文體的研究也有可借鑒之處。


讀原版國學古籍,品中華五千年文化!

古籍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文心雕龍·三 宗經(jīng)
《文心雕龍》注釋及譯文(二,12—18)
《文心雕龍》原文、注釋、釋文、評析、總結(jié)
文能宗經(jīng) 體有六義 :《文心雕龍?宗經(jīng)第三》品讀之三
文心雕龍·論說
《文心雕龍》注譯20《檄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