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人與九嶷山
“天下一景,湖南九嶷”。九嶷山因了是舜帝葬所而名揚天下。從此,歷朝歷代的名人便與九嶷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或祭或祀,或賦或銘,或吟或頌,或歌或書,或游或題,給九嶷山留下了永遠磨滅不了的歷史記憶;使舜帝功德標炳千秋,光昭日月。
1、“九嶷山”與“九疑山”
偉人毛澤東《答友人》詩中“九嶷山上白云飛”之“嶷”在“疑”字上加了山字頭,江澤民主席給舜帝陵的題字也寫作“九嶷山舜帝陵”。而秦漢時舜帝陵廟遺址附近玉琯巖的摩崖石壁上宋代方信儒所書的“九疑山”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以及石壁上刻鑿的漢代大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九疑山銘》,其山名卻用“疑”字,幾乎所有的典籍說到該山均用“九疑山”。那么,“九嶷山”與“九疑山”究竟誰是誰非呢?
我們首先考證一下“嶷”與“疑”的本義。漢代許慎所編的《說文解字》中對“嶷”字的含義這樣說:“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營道,從山疑聲?!薄掇o源》就“嶷字”注釋說:“山名,見‘九嶷’”。由此可見,“嶷“字是專用字,天下“九嶷山”獨一無二。而“疑”字的含義有多義,如:迷惑,猶豫,疑問,估量,猜測。
按說,九嶷山既然為山,當用“嶷”字最好。
好之一,天下名山雖多,而九嶷山只是唯一?!搬凇?,“九嶷”,“九嶷山”所指均是同一地方——舜帝南巡崩葬之地,“過化”之所。這樣,一說到九嶷山,人們就自然而然地想起舜帝舜帝陵,一說起舜帝舜帝陵,人們也自然而然地想到九嶷山,就如同說到南京紫金山人們就想到孫中山,說起孫中山人們就想到南京紫金山一樣。于是,山由人揚名,人給山增色,九嶷山與舜帝陵互相輝映,會與日月同輝。
好之二,九嶷山從古至今已與數(shù)位帝王和國家最高領導結緣。中國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藏精于九嶷山;夏禹在南岳衡山筑紫金臺祭舜;秦始皇、漢武帝南巡,分別于云夢、盛唐望九嶷山祭舜;宋祖趙匡胤撥銀敕建九嶷山舜帝陵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親擬祭舜帝陵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主席毛澤東詩頌九嶷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江澤民為九嶷山舜帝陵題字。歷朝歷代的帝王或國家最高領導中,毛澤東與江澤民為九嶷山欣然命筆,而二人用的都是“嶷”。今后大家都去“疑”用“嶷”,既規(guī)范了字,又便于樹立九嶷山的品牌效應,豈不再好不過!
好之三,見“疑”字就使人聯(lián)想起迷惑,怪異,猜忌,恐懼;使人想起疑惑,疑難,疑問,疑團,疑冢,疑神疑鬼。而見“嶷”字使人聯(lián)想起的是《詩·大雅·生民》句:“誕實匍匐,克岐克嶷”那種高峻狀貌;使人想起的是《大戴禮記·五帝德》中“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毕肫鹛贫鸥ΤI太清宮賦“地軸傾而融曳,洞宮儼以嶷岌?!?,一應地表示“高尚”“高聳”的高貌,九嶷山用“嶷”,使人高山仰止,那有多好!
好是好了,但是,中國人賴以考證詞匯出處來歷的權威書籍《辭源》,卻對“九嶷”析曰:“山名。即九疑?!倍鴮Α熬乓伞蔽鲈唬骸吧矫??!妒酚洝の宓郾炯o》:‘(舜)葬于江南九疑。’《水經(jīng)注·湘水》:‘蟠基蒼梧之野,峰秀數(shù)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也作‘九嶷’?!稘h書·武帝紀》元封五年,‘望祭虞帝于九嶷?!诮窈蠈庍h縣南。”卻原來“九疑山”也很有些來頭。
我們倘若再追索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九疑山”用“疑”字還不是將頭上戴頂“山”字帽就能提高品牌價值那樣簡單。舜帝崩葬問題定論得最早的《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中說:“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歷史上對舜帝葬地的定論完整得無懈可擊的晉代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舜“南征崩于鳴條,殯以瓦棺,葬于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謂之紀市”;被稱之為“中國史學之父”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此外,《通考》、《十三經(jīng)》古注、《國語》、《漢書》、《漢紀》、《淮南子》、《風俗通》、《世紀》、《皇覽》、《輿地考》等等涉及到舜帝葬地問題,皆說舜南巡,崩葬于蒼梧“九疑山”。
問題復雜了。我們?nèi)绻麅H從“嶷”字的專義性、權威性、規(guī)范性、褒義性考慮而將“九疑山”統(tǒng)統(tǒng)寫為“九嶷山”,這就意味著要將全國所有的圖書翻個底朝天;今人所寫之書將“疑”改寫為“嶷”尚好商量,要將那些流傳了若干代的古老而珍貴的原始史籍重新排版印刷,或者挖補處理,這就比將“九疑山”寫作“九嶷山”難度大得多了,除了愚蠢橫蠻得焚書的始皇帝,恐怕沒有誰會這樣做。
原來南方蒼梧山本就叫“九嶷山”,后來為什么就寫作了“九疑山”了呢?這全因為是舜葬九嶷的緣故。一是因為“陵”;二是因為“尋”。
中國歷史上陵墓的出現(xiàn)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般人死后做的土堆稱之為墓,只有帝王死后高大的墳墓才叫做陵。而在殷商以前的遠古時期“不封不樹”,以山為陵。所謂不封,就是不封墳堆;所謂不樹,就是不立碑。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在江南九嶷,實際情況就是“天葬”,以山為陵。這就有了“零陵”這個詞匯(或地名)。單一個零字,絕不是數(shù)學意義上的“0”,而是零散的意思。許慎《說文》對“零”字這樣解釋:“零,徐雨也,從雨,從聲?!薄对~海》解釋為零碎,零散。因此,所謂零陵,就是散而無定之陵。即是說,舜帝陵一定是在九嶷山,但是是散而無定之陵。這是符合歷史真實的,將三皇五帝之陵弄個墳堆,那是后人所為,倒反顯出了其假。
如是也就有了“尋陵”的實際情況與傳說故事。
舜帝葬在九嶷山,從夏代就開始祭祀。由于舜陵“散而無定”難于確指,由于九嶷山山峰林立,帝冢難辨,被朝廷遣派祭舜的官員就不知道那一個山峰是舜的葬地,就只好在山門——陵墓之門祭祀。這已經(jīng)被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實。這就是“望而疑之”的來歷,也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尋陵”情況。
至于流傳數(shù)千年的二妃尋夫的故事,則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舜陵難于確指。說舜帝南巡一去不返,娥皇、女英萬里尋夫。二妃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到了九嶷山。善良的九嶷山人先時不忍心將噩耗告訴二妃,只說舜帝在九嶷山深處。于是,二妃踏遍了九嶷山九九八十一峰尋找舜帝蹤跡。當?shù)弥吹垡呀?jīng)勤民而死的消息后,二妃沿著九嶷山里大紫荊河而上,又沿著小紫荊河而下,過母江,越子江,尋找舜帝陵墓。九嶷山有九座山峰十分相似,都像人們所說的舜帝陵墓。二妃哭哭啼啼,先時紅遍山坡的紅杜鵑剎時變成了白杜鵑。二妃始終沒有找到陵墓。這時,高高的三分石出現(xiàn)在二妃視野中。淚眼迷矇中,三分石三個山峰中,中間直插霄漢的變成了大舜,兩邊稍矮些的變成了二妃。往日的夫妻情愛全現(xiàn)眼底,二妃哭聲更凄惶,更慘烈。從眼眶里流出的淚變成了血淚。血淚灑落在路邊竹叢上,眨眼間變成了淚竹。由于九峰相似,望而疑之,二妃始終沒有找到舜帝墳墓,最后在湘水源頭三分石投身江中。
無數(shù)的學者墨客都知道舜崩葬九嶷山,而到九嶷山尋覓帝冢的時候因為以山為陵而又因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而難尋舜帝陵墓,于是《路史·辨帝舜冢說:“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薄端?jīng)注·湘水注》說:“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山,西流逕九疑山下,蟠基蒼梧之下,峰秀數(shù)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陽,商君葬其陰,山南有舜廟,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復識?!薄妒霎愑洝氛f:“衡陽九疑山存舜廟,郡守至官,常致敬修祀,則空中如有弦歌之聲。一說九疑山隔湘江,跨蒼梧野,連營道縣,九山相似,行者望而有疑,因名曰九疑。”2000年出版的《說文解字·譯述全本》將東漢許慎對“嶷”字的注翻譯為:“嶷是九嶷山,舜帝所埋葬的地方,在零陵郡營道縣。形聲兼會意字,以其山名,故從山;‘疑’是‘似’,以其九峰形勢相似,所以從疑,疑又是聲符?!庇终f:“九嶷山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也作九疑山?!?span lang="EN-US">
原來“九嶷山”之“嶷”之所以寫作“疑”,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因為“九疑山”中有太多太深的文化底蘊。零陵、舜陵、九疑,三位一體,皆指九嶷山舜帝之陵。為此,雖然我們承認“九嶷山”用“嶷”字有千好萬好,但是我們絕對不要忘記了對于文化含量太大的“九疑山”斬殺起來絕非易事。否則,謹將玉琯巖前摩崖石壁上每字
所以,“九嶷山”與“九疑山”都指舜帝所葬之地,不存在誰是誰非問題。該用“嶷”時用嶷,該用“疑”時用疑,“嶷”與“疑”對于九嶷山來說各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