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人物】
白鹿洞書院被稱為“海內書院第一”,然而白鹿洞初有名無洞,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并撰寫《新辟石洞告后土文》,呂柟撰《新辟白鹿洞記》。呂認為:“夫白鹿書院之有洞,猶吾儒之經記也”。“有事白鹿洞者,不修其洞而為游覽諸奇者,致則何異于學者馳鷸于訓詁辭章而忘其經之正哉?”
正是由于王溱的祭山開洞之舉,使我們在白鹿洞書院既看到了白鹿洞,也看到了白鹿。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湛若水的《九思九歌有序》中有如下記載:“……我所思兮白鹿洞,風吹五老毛發(fā)動?!珪淖挚淌?,心性一圖王子供。太守溱,字公濟,[編]石為屏,刻於書[院]前。予將往觀亮非遠,鞭龍化杖云仍送。”王溱本人也曾對白鹿洞一事作詩以記。
《即事》
明·王溱
古洞今誰在,
春郊此并行。
遙看青嶂外,
忽有白云生。
路阻懸崖暗,
溪回漱石清。
向來拘簿領,
何日遂閑情。
其人
王溱(1484年-1532年)字公濟,號玉溪,世居開州得勝里,與王崇慶同年入學并同年中舉,正德六年辛未科進士(第三甲第三十八名),出仕為官,嘉靖十一年因病去世,年僅四十九歲。歷任沁水知縣、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河南布政司右參議、平陽知府、南康知府、河東鹽運使等職,以疾發(fā)作,卒于任上。王崇慶稱他:“聰明機警,沉潛善慮,論議英發(fā),博群書,善古文。尤長于詩,每為詩文,必積苦思以至旬月,然后出,故其文必類國語左傳,詩必追盛唐晉人,宜見之者無不撫掌稱嘆”。與“前七子”之一的李夢陽交往甚好,并有詩作唱和,著有《玉溪詩集》等。曾祖王政,永樂戊戌進士,拜監(jiān)察御史,明朝開州第一個進士及第。祖父王宗,八十歲時加封“壽官”(壽官是明朝出現(xiàn)一種官名,按照明代的制度,這是個虛職,又是一種榮譽。獎勵“德行著聞,為鄉(xiāng)里所敬服者”,只有官帽官服、沒有爵位。受賜年齡最初為百歲,到萬歷以后降為七十歲。只在恩詔頒布時才得以賜給,整個明朝三百多年里僅授過十九次。),父親王瑞亦被加封。王溱墓于二十世紀70年代初在濮陽縣城關鎮(zhèn)宋村東南隅被發(fā)現(xiàn)。
玉溪
王溱為啥號稱“玉溪”,這緣起于他任沁水知縣時,據(jù)明代嘉靖31年玉溪村“三官殿”碑文記載“縣東百余里吾山腳下有溪,其溪三色若玉也,其溪之聲若玉也”。故稱玉溪,玉溪村也由此得名。王溱在沁水縣任上很有政聲,并甚得民心。 其間,他踏遍了沁水的山山水水,尤對玉溪情有獨鐘,便遂號“玉溪”。沁水縣端氏鎮(zhèn)樊莊村明代著名詩人常倫,與王溱為同榜進士,也是文壇好友,他在王溱死后曾作詩紀念。
《秋夜懷王玉溪公濟》
明 常倫
月麗西南隅,
涼飚動綺疏。
蜻蛚聲何繁!
唧唧響階除。
螢火度閑房,
鳴鴻眇太虛。
起坐詠北風,
揮琴意有余。
所懷獨不見,
秋氣悲何如?
摯友
弘治十四年(1501),王溱十七歲與王崇慶同入學。弘治十八年武宗繼位,王崇慶偕好友王溱來到州學的射圃潛心學習,認真閱讀“經書子史以及性理諸書”,并互相討論切磋,所作文字“積而盈篋”。王崇慶很感謝王溱對自己學業(yè)的幫助,每每對人說:“吾平生天資既劣,性復踈懶,后來得少聞道,實於公濟有力焉?!?/span>
上圖為王崇慶和王溱在射圃學習的情景,二人都戴方巾著素服,王溱正提筆作文,王崇慶一邊看著他一邊默默構思。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直隸提學御史顧潛(1471年-1534年)臨開州主持歲考,王崇慶拔得頭籌,顧潛對王溱的文章,亦大加賞鑒。不久,顧潛移文有司,取王崇慶和王溱二人入京,受業(yè)于時任翰林院編修的甘泉先生湛若水。
正德二年(1507),二人同時得中舉人,王崇慶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王溱正德六年(1511)中進士。
王溱病逝后,王崇慶親自為好友撰寫墓志:“……因復揮涕以銘,……錫寧馨俾衍,書香我銘我志爾腎爾腸,言命玉人以歸其藏?!毖栽~間流露出王崇慶與王溱深厚的友誼之情。
詩文
王溱遺世的詩文約有五六十首,現(xiàn)摘幾首如下:
過澶淵故城有感(七律)
明·王溱
十里荒城策馬登,
洪洋山下半丘陵。
金人故壘風煙在,
宋主行宮草樹凝。
沙勢幾多橫陌路,
河流一帶變溝塍。
聲聲野鳥疏林外,
似對斜陽說廢興。
過浮山懷王公
明 王溱
野花含白露,
夕邁浮山岑。
山露夾長扳,
山田何蕭森!
昔我漸齋公,
此地坐鳴琴。
俛仰三十秋,
但見松柏林。
松柏公所樹,
有鶴鳴其陰。
謂天豈不高,
謂地豈不深;
君子裕其政,
小人褊其心。
古稱曠達士,
世途怕陸沉。
時物動秋色,
感之一沾襟。
*王公:即王倫,王崇慶的父親。
《落星寺別蔣南泠》
明·王溱
別意隨流水,
回船過落星。
湖光侵寺碧,
山色入簾青。
鷗鷺馴沙岸,
魚龍駭石汀。
虛堂歸興渺,
煙浪晚冥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