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汕頭市桑浦山東麓塔山腳下,有一處三門四柱二重樓的石牌坊,這就是400多年前潮州先賢之一——薛侃修建的宗山書院的遺址,現(xiàn)為潮州市的一處文物保護單位。
薛侃一門三進士,但家世并不顯赫。他的二世祖曾經(jīng)于宋嘉定四年中進士,到了他父輩,家中再無仕宦之人。到了薛侃這一輩,哥哥薛僑中進士為官,父憑子貴,“奉政大夫兵部郎中”。
薛侃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進士,但他不愿為官。受王陽明影響,一心鉆研王陽明學術,怕入仕之后,會耽誤學術研究。明正德十五年,薛侃與友人一起,在潮州金山的玉華書院講學,并結齋于梅林湖,開始了他對陽明學說的傳播。
明嘉靖六年,薛侃在海陽、揭陽兩縣的桑浦山麓一帶考察, 得知從海陽具龍溪至揭陽縣枋口這一地段,“為渠為池, 旱則潿而澇則溢”, 因而主持打通了中離溪, 為當?shù)匕傩战鉀Q了水源問題, 今天塔下村的石刻上, 還保存有《中離開溪記》。
明嘉靖七年,薛侃被朝廷召用,任職行人司司正,這一次他沒再推辭, 到嘉靖十年秋,薛侃針對皇位繼承問題,上疏直諫, 犯了皇帝的忌諱, 被革職為民。薛侃落職回鄉(xiāng)之后,在中離溪畔的宗山辦學。他主持修建了宗山書院,講授王陽明心學, 南方各省共有百余士子慕名而至。 如今, 宗山書院僅剩一牌坊,即宗山書院坊。
薛侃的整個晚年, 都在潮汕地區(qū)度過, 留下了“居官則思益其民, 居鄉(xiāng)亦思益其鄉(xiāng)”的人生格言。他為官清廉正直, 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 據(jù)《薛氏族譜》 記載, 薛侃為家鄉(xiāng)所做實事善舉達12項之多, 包括浚溪、建橋、修路、捐田地等,作為潮州的一代大師,薛侃的影響至今猶存。
我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