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是“九州咽喉,神京扼要之區(qū)”, 自古以來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648年,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因軍事需要在此地建起土城,這也是定州最早的雛形。
公元前154年,這里被作為了漢“中山國”首府,并開始在城內(nèi)修建亭臺樓閣。到了公元54年,中山簡王劉焉開了四座城門,并在北城用石頭修建了暗渠水道,使唐河之水可以流入城中。
1368年,都督平安著手拓展城墻,建成后的城墻周長26里余13步,高3丈。并且在四門都建了甕城,上面還搭建了門樓。
1619年,州牧沈庭英給定州的四座城門命名并掛上匾額,北門叫“瞻宸”,南門叫“迎泰”,西門叫“望恒”,東門叫“觀?!?。
本組圖片拍攝于1940年11月,雖然民國時期戰(zhàn)亂不斷,定州城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我們依舊能夠從這些珍貴的老照片中一睹當年定州城墻的風采。
抗戰(zhàn)時期的定州西門的望恒門
一位推著自行車正從西門出城的定州百姓,門口站著虎視眈眈的日本士兵
被挖開的甕城城墻
從城門洞看城外風景
偽河北定縣縣公署所在地,門樓上寫有“古中山國”的字樣
雄偉壯觀的定縣古城墻
居住在城外人家的孩子
有著深深車轍的城外大道
坍塌的城墻
建于宋代的開元寺塔,也是我國最高的磚木結(jié)構(gòu)古塔
解放后,因城市規(guī)劃需要,相繼拆除了東、西、北三個城門。 現(xiàn)存明代南城門門洞三座,成為了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