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元代海上漕運與媽祖信仰的發(fā)展

關鍵詞:元代; 海上漕運; 媽祖信仰; 宗教政策

13 世紀中期, 忽必烈稱帝建立起元朝, 當時北方因為經歷過長達五百年的爭戰(zhàn), 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為了穩(wěn)固初建的大元政局, 需要從南方調運大批糧食, 元世祖忽必烈采用權臣伯顏海運之策,令朱清、張瑄等開辟海道運糧至大都, 穩(wěn)定了當時的經濟政治大局。

海上漕運要經歷極大的自然與社會風險, 這給長期離鄉(xiāng)背井的運輸者造成很多很大的困難,媽祖信仰就成了他們克服困難的精神力量。 元朝皇帝順民意, 推動福建沿海一帶信仰的地方海神——媽祖順著漕運之路發(fā)展。 后來元朝皇帝晉封媽祖為“天妃”并屢加封號, 把她與國家的安全聯系了起來。 本文擬論述元廷海上漕運及其對媽祖信仰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并探討其文化原因。

元代的海上漕運及

媽祖信仰的精神支持作用

01

元代開創(chuàng)海上漕運概況

元廷統(tǒng)一全國后, 為穩(wěn)固和平復戰(zhàn)亂中剛剛建立起的元朝政局, 需要征集大量的糧食, 而盛產糧食的南方就是元朝的糧倉。 原先, 江浙一帶的漕糧是從揚州沿古運河北運的, 途中要裝卸好幾次, 遇到天氣變化、河道淤塞就更耽誤時間了, 所以內河的糧食運輸有比較大的不穩(wěn)定性, 這對新生的元朝是個生命攸關的問題。

至元十九年(1282)那年春天, 預期該到的糧食遲遲未到大都, 元廷的大臣們感到河運漕糧的弊病, 但一時亦無良計可施。 這時卻有兩個當過海盜的人向皇帝忽必烈獻策進言: 從海上運糧。這兩個人就是朱清與張瑄。 據《新元史》等史料記載, 他倆在南宋時因生活所迫當了海盜, 曾在海上活動過十五六年, 熟悉南北海路, 善于行船, 被元軍收服后就為元朝廷服務 [1]。

至元十三年(1276)元軍攻陷臨安后, 他們曾受命將南宋宮廷中的一些庫藏從崇明州(今上海崇明島)由海上運至直沽(今天津)。 忽必烈覺得朱清、張瑄的海上運糧是個好主意, 允準實施。 于是, 朱清、張瑄和總管羅璧等人在今上海崇明、江蘇太倉一帶督造出 60 艘平底船①。 同年 12 月 , 在他倆的主持下, 在今江蘇太倉瀏河( 即元代劉家港)用 60 艘平底船共裝運4.6 萬石漕糧 ②, 每船配備了 16 名監(jiān)運漕糧的水兵。 船隊從劉家港出發(fā), 過海門縣以東的黃連沙咀和萬里長灘向西北航行, 到達淮安、鹽城縣海域后, 再沿著漫長的海岸線一直往北, 到今天的山東榮成地區(qū)后折轉向西航行, 然后到達山東的登州古港, 再繼續(xù)西行進入到今天的天津海河口 。 第二年 3 月 , 糧食運達大都。 這一次的運糧為 4.6 萬余石, 到達目的地大約剩 4.2 萬石。 [2] 這是因為平底船在海上遇到淺灘、暗礁多, 路程長, 所以海難損失了 0.4 萬石糧食。 不過, 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開辟了海上漕運的新途徑。由此, 元廷委任朱清為江東道宣慰使、張瑄為淮東道宣慰使。 至元二十八年(1291), 朱清和張瑄再次奉命出海運糧。 這年海運糧食增加到了150 余萬石, 因為仍走原先的路線, 結果沉船的糧食還是比較嚴重的, 受損了 16%, 達 245 635 石。為了減少損失, 朱清等人又開辟新海道。 至元二十九年(1292), 在夏季出海, 糧船自劉家港出發(fā)過了長江口以北的萬里長灘后, 就轉向東北往大海深處駛去, 乘著夏季的東南風, 到青水洋后三晝夜過黑水洋, 順著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北上, 繼續(xù)前行一晝夜到成山角, 最后到達海河出???——直沽港。 這條新航路航行約半個月時間就夠用了, 時間大大縮短, 海難損失的糧食降到了約 3%[2]。 改進后的新航路收效顯著。 不過, 如果風向不順, 新航路也需要一個月以上才能完成航程。

后來有個叫殷明略的海運千戶對航路再次作了改進, 他從劉家港啟運到長江口出海后直接向東進入黑水洋, 再由黑水洋直接向北到成山角, 然后轉向西航, 仍由渤海南部到達海河出海口 。 這樣行駛, 使南段航路全在遠離海岸的較深水域, 避開了近岸淺險海域, 糧船不易遇險。 風向順時只需 10天左右便可到達目的港。 據至元三十一年(1294)的官方記錄, 海難損失的糧食已降到 2%左右[3]。

02

媽祖信仰的精神支持作用

漕運的海路在探索中發(fā)展形成, 庇佑航海成功的海神媽祖成了他們的精神旗幟。 南宋李俊甫《莆陽比事》載:“宣和五年(1123), 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 八舟溺七。 獨路所乘, 神降于檣, 安流以濟。 使還奏聞, 特賜廟號' 順濟’。” [4] 這是朝廷首次對媽祖的封賜, 是媽祖開始走向國際航線的開始, 但宋代媽祖受封畢竟是朝廷的政事, 與一般老百姓關系不大。 但元代海漕成為主流, 京師內外的官府成員和黎民百姓都依賴于北洋漕運而來的大批糧食, 而媽祖信仰因海上漕運而興, 因信眾的擴大而有了普遍性。

在長江三角洲沿海各地的眾多官員、商人、漁民、農民、水手等努力下, 海上運糧開辟出新航道,提高了航海技術, 僅十幾年時間就使元朝積儲了豐盈的糧食, 穩(wěn)定了當初經濟政治大局, 同時為北半球航海線的勃興奠定了基礎, 從而為進一步發(fā)展通往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開了先路。

《瀏河鎮(zhèn)志》載: 朱清、張瑄既受命負責海道運糧, 又組織遠洋貿易?!皟?yōu)厚的市舶之利, 使劉家港一帶的漕戶、富家、市民、船主等趨之若鶩, 紛紛籌資經商, 駕船攜貨涉遠洋, 與番夷互市” ③, 涌現出一批大海商。 上海的勃興之路也正是從元代海上漕運開啟的。 據史料記載, 首次海運完成 2 年后,至元二十二年(1285), 在烏泥涇鎮(zhèn)(今上海徐匯區(qū)華涇鎮(zhèn)內)建起了能“峙糧二十萬石”的太平倉, 并開倉河與烏泥涇相通, 烏泥涇鎮(zhèn)成了華亭④縣漕運糧食的中轉之地。 當時, 距烏泥涇鎮(zhèn)二十六里后來成為縣治的上海鎮(zhèn)已是“華亭東北一巨鎮(zhèn)”。 ⑤《元史· 世祖本紀》記載: 元至元二十八年秋七月己未(1291 年 8 月 19 日)“分華亭之上海為縣” [5], 后來人們將這一日視為上海建城之始。 現在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因漕運而興, 因此可以說, 元代媽祖為海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持。

元代海上漕運途中的媽祖信仰概況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依賴南方供糧。 據《大元海運記》記載:“今以至順元年為率, 用船總計1800只,(其中)昆山 613 只, 崇明 186只, 海鹽澉浦 12 只……” [3] 海運漕糧促使沿海一些城市不斷興起與發(fā)達, 媽祖宮廟也隨之不斷涌現。 元代媽祖信仰的特點之一就是沿著漕運海路而傳播興盛的, 以下幾個地區(qū)重要天妃宮的興建足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01

劉家港地區(qū)的天妃宮

初創(chuàng)海運漕糧時, 全國約有三分之一的糧食集中在長江出??凇敃r屬昆山州的太倉劉家港(今江蘇省太倉市瀏河鎮(zhèn))裝船出海。 到了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 運糧船達到了 1 653 艘, 最高年運量達 352 萬石。 劉家港的瀏河天妃宮就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據《古代劉家港資料》前言說, 瀏河天妃宮不僅古老,“而宏偉和華麗, 更是其他同類祠宇所無法比擬的”。

海運初期, 為什么要興建天妃宮? 原來, 發(fā)源于北宋湄洲島的媽祖信仰, 在南方沿海一帶影響很大, 而元朝的海運皇糧, 主要依靠的就是福建、浙江、江蘇三省的水手, 媽祖是他們原本信仰的海神。 要從南方長距離渡海北上, 更需要媽祖來庇佑他們航海的平安。 劉家港當初是重要的漕糧出海始運港, 就少不了建媽祖廟。 據載, 太倉歷史上出現過 5 座媽祖廟, 分別是: 瀏河天妃宮、周涇天妃宮、新鎮(zhèn)天妃宮、浮橋娘娘廟、七丫娘娘廟。劉家港還因此被稱為“天妃鎮(zhèn)”。 祭拜天妃娘娘后, 船隊才能常年不斷地從劉家港啟航, 經黃海, 繞成山角入渤海, 經廟島休整后, 由天津大沽口入海河,最終抵達大都的中海、南海。 劉家港地區(qū)的天妃宮提供了長途海上漕運所必需的精神力量。

02

山東沿海地區(qū)的天妃宮

元代隨著海運南糧北上, 媽祖信仰也隨之傳播山東。 山東沿海的一些碼頭、港口 、漁村都建有媽祖廟。 如長山群島現存的 6座天后宮、濰坊天妃宮、壽光羊口天妃宮、老河口天后宮、煙臺天后宮、青島天后宮等都起源于元代, 反映了海上漕運使媽祖信仰在山東傳播的必然性。 媽祖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的救海難行為, 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的生動體現, 容易和漕運的廣大民眾精神相契合,尤其是充滿風險的出海遠航更需要這種精神支撐, 所以媽祖信仰在山東沿海地區(qū)蓬勃發(fā)展也有其必然性[7]。

03

天津地區(qū)的天妃宮

直沽(今天津)在金代原設“直沽寨”。 由于那里地處三叉口 , 海上漕運需要那里成為漕糧集中和轉輸要地, 所以元代海上漕運的終點到位為直沽。 元延祐三年(1316), 朝廷加強了對直沽寨的軍事守備, 并改直沽寨為“海津鎮(zhèn)”, 必然也要建廟感謝天妃娘娘護佑漕糧到新的陸地。

《天津縣新志》記載:“天妃宮一在大直沽東岸, 一在直沽西岸, 皆元建?!?[8] 說明海河東西兩岸的“東廟”和“西廟”都是元代為祭祀媽祖而建。 其中東廟見證了大直沽成為海運、河運漕糧的樞紐的繁榮; 西廟后來發(fā)展成為國際上公認的三大媽祖廟之一, 也是目前年代最久遠, 保留最完好的敕封媽祖廟之一。

元朝國子監(jiān)祭酒、翰林學士張翥作為朝廷的特使來此祭祀天妃時曾吟詩道:“曉日三叉口 , 連檣集萬舠。 普天均雨露, 大海靜波濤。 入廟靈風肅, 焚香瑞氣高。 使臣三奠畢, 喜氣滿宮袍?!?⑥ 此詩反映了使臣代表朝廷為海上漕運答謝海神媽祖的莊嚴之情景。現位于海河三叉河口西岸古文化街中心的天津天后宮, 始建于至元年間, 泰定三年(1326) 重建。 宮坐西向東, 宮門對著海河, 這是便于曾經是河運、海運咽喉要道中來往船只上的人們祭祀祈禱。 明代徐石麟《直沽棹歌》之一吟道:“天妃廟對直沽開, 津鼓連船柳下催。 釃酒未終舟子報, 柁樓黃蝶早飛來?!?⑦這是歷史上天妃廟與漕運成功互動的生動寫照。

媽祖信仰傳入天津地區(qū)后, 又很快與當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 媽祖娘娘逐漸承擔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 兼有“子孫娘娘”“癍疹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百子娘娘”“千子娘娘”“送生娘娘”“乳母娘娘”“引母娘娘”等眾多女神的身份, 由單純的海神向多元守護神轉化。 ⑧ 后來天津地區(qū)的河東大直沽、唐家口、東沽、賀家口、后尖山、前辛莊、咸水沽、葛沽、泥沽、馬莊、蘆北口、陳家溝子、丁字沽、秦家莊以及薊縣、靜海等地都建有“天妃廟”,這些應該都源自海上漕運的推動。 所以史料記載: 自元代起“東南貢賦集劉家港, 由海道上直沽達燕都, 舟車攸會, 聚落始繁, 有宮觀, 有接運廳, 有臨清萬戶府, 皆在大直沽?!雹岙數厝艘舱f:“先有天妃宮, 后有大直沽?!薄跋扔写笾惫粒?后有天津衛(wèi)?!庇纱丝梢娞戾鷮m對于這座城市由來的重要。 如今天津天后宮已成為天津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地。 ⑩

元朝海上漕運背景下

媽祖信仰發(fā)展的文化原因

元代海上漕運推動了媽祖信仰傳播, 媽祖信仰也助力海上漕運成功, 因為媽祖信仰是元代海上漕運者的強大精神力量。 筆者認為元朝能推進漢族的媽祖信仰, 其根本的文化原因是當朝的統(tǒng)治者是蒙古族人, 蒙古族信仰薩滿教。 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 從成吉思汗一直到忽必烈, 他們堅持舉行傳統(tǒng)的祭山、祭水、祭樹、祭火等薩滿教儀式, 而薩滿教這種原生態(tài)宗教的開放性,使他們能夠實踐宗教政策的多元性。 因而他們對媽祖信仰采取了支持、鼓勵的宗教政策, 這在忽必烈身上顯得更為典型。

01

蒙古族信仰中女神具有崇高地位

通過傳承至今的蒙古族祭火儀式, 不難發(fā)現女神在蒙古族中具有崇高宗教地位。

東蒙地區(qū)的蒙古人在多克多爾圣山的盛大火祭, 主要是為了祈福平安、豐收、運氣、財富等。 宰殺了祭奠用的黑馬后, 火祭儀式由薩滿主持, 他點燃九堆大篝火, 然后擊神鼓、誦神詞, 向圣山潑灑三碗奶酒。 全部落人先跪在山前叩拜, 然后分組分別圍著九堆篝火按順時針方向繞轉。 在繞轉時, 人們一邊心中默禱, 一邊向火堆投擲各種供品, 潑灑奶酒, 直到篝火熄滅, 儀式才結束。 [9]

蒙古族還有封火之俗: 封一天的稱日火, 封三十天的稱月火, 封一年的稱年火, 時間越長越珍貴。 [10] 平時婚娶喪葬、放牧狩獵先要向火灶獻祭,以求火母神“渥德· 嘎賴汗· 額赫”的庇佑。

以家庭為單位的火祭, 一年一度于農歷臘月二十三舉行, 家中男長者主持, 長輩在前, 晚輩在后, 男左女右, 圍火灶叩頭。 男主人誦念祭火頌詞:“尊敬的罕君主啊, 可愛的火母親啊, 獻給你黃油, 獻給你黑馬! 獻給你黃頭白羊, 獻給你脂肪油類, 獻給你馬乳奶酒!” ? 然后家人叩拜, 男主人將祭品依次倒入火中, 火苗越旺越預示家業(yè)興旺。祭儀結束后, 一家人便圍著灶火“吃火飯”, 如有客人來則一起吃, 表示共享火母神之福。

各地火祭的祈詞有所不同, 但基本都是向火母神獻祭的內容。 有的地方請薩滿念祭火經咒 ?,也有請祭火喇嘛誦火經的, 可見薩滿教與喇嘛教是相互影響的。 從中可以看到薩滿教的重要一位女神——火母神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蒙古族薩滿教崇拜女神從他們有代表性的神話傳說中也可以看出來。

現在蒙古族仍然普遍流傳著《日月之起源》的神話, 神話中講: 玉帝派他的九女牡丹青姆, 帶著金鏡下凡來到馬蓬海, 她用金鏡在海面上磨了一千六百下, 海面上亮了起來, 磨到兩千六百下的時候, 東方出現了紅輪, 磨到三千六百下的時候, 太陽就出來了。 牡丹青姆又取來銀鏡,在海面上擦了三千六百下, 月亮就出來了。 日月以昆侖山為界,開始循環(huán)追逐, 日月和晝夜就這樣形成了。 [11] 神話中講牡丹青姆是玉帝的小女兒, 顯然這是受漢族神話影響的結果, 但女神創(chuàng)造了日月 , 源自薩滿教的太陽女神崇拜。

以上例子說明薩滿教中有濃郁的女神崇拜情結, 所以信仰薩滿教的元朝統(tǒng)治者對媽祖信仰也會欣然接受。 由于長期依賴通過海運向大都輸送糧食等生存資源, 忽必烈等元朝皇帝對海上航運的安全極為重視, 也因此對宋代以來民間即已信奉的航海保護女神——媽祖極為尊崇, 以借助媽祖為精神支柱戰(zhàn)勝水上的千災萬劫。 所以媽祖從宋朝的“夫人”到元朝被晉封為“天妃”, 成了“護國庇民”“明著”的女海神。

02

元朝對多種宗教的兼容政策

因為元朝國土遼闊, 民族眾多, 又隨著與各族各國的交往, 元朝統(tǒng)治者對各種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所以國人信仰薩滿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都有。 這種宗教的開放性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就奠定了良好基礎。 如忽必烈在年輕的時候就有“儒學大宗師”的稱號, 因為他喜歡學習漢文化, 愿意鉆研儒術。 在執(zhí)掌漠南各地統(tǒng)領陜西、河北、山東等漢地的軍國大事時, 重用理學宗師許衡以及郝經、商挺等一批漢人儒學之士。 他在建設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大都的同時下令建造太廟。 從大元的國號到朝堂的禮儀, 都沁透著儒家文化的味道。 他大力支持傳播儒學,讓自己的兒子也廣泛接受儒家的熏陶。 他挑選出200 多名蒙古官員讓儒家幕僚們教授學習朝儀, 還讓蒙古地區(qū)用蒙古文翻譯的《孝經》和《書經》等儒學經典著作廣為流傳。 忽必烈把回回人招募到朝廷中, 允許回回人組成自治社團, 讓回回人有自己的集市、醫(yī)院和清真寺, 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 遵循伊斯蘭教意旨, 擔任重要職務, 豁免他們常規(guī)的賦稅。 對于佛教, 忽必烈自己就接受過禪宗高僧海云的教導。 他重用吐蕃僧侶八思巴喇嘛, 尊其為國師, 讓其掌管所有的佛教事務, 還讓其創(chuàng)制蒙古新字——“八思巴文”。 他給佛教徒特權和豁免, 為建設新寺廟和修復佛道之爭中損壞的寺廟提供資助。 在他的影響下, 他的大多數繼承者都是虔誠的佛教徒, 如元朝第二位皇帝鐵穆耳、第三位皇帝海山都是佛教徒。 對于道教, 忽必烈支持“正一派”的興起, 提供資金建設道觀, 讓道教徒與佛教徒一樣有特權。 忽必烈也支持基督教, 其母親信仰基督教, 統(tǒng)一南方地區(qū)的丞相伯顏也信仰基督教, 但是當時國內基督教徒數量不多, 為了獲得外國基督教徒的支持和協助, 他采取更關切的態(tài)度邀請和招募外國基督教徒, 馬可· 波羅就是忽必烈時代中西方交流中最有名的基督徒。

在多民族、多地域、多成分的文化融匯與發(fā)展中,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形成了多元共榮的中華文明 , 使中國的文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忽必烈的執(zhí)政理念和政策中, 就不難理解源于南方漢族的海洋女神媽祖信仰得以在元代能推進的宗教政策原因了。

注解

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讀書注釋:

① 即“沙船”,今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有沙船模型展出。

② 大船裝載 1 000石,小船裝載 300石。

③ 參見《瀏河鎮(zhèn)志》,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2。

④ 上海松江之古稱。

⑤ 參見元唐時措《上海公署記》, 載弘治《上海志》卷 5《公

署》。

⑥ 參見元張翥《蛻庵集》卷二。

⑦ 參見清梅成棟編《津門詩鈔》卷二十五。

⑧ 參見侯杰、 李凈昉《天后信仰與地方社會秩序的建構

——以天津皇會為中心的考察》一文。

⑨ 參見清薛柱斗《天津衛(wèi)志》,易社鉛印本, 1934年版。

⑩ 2001 年 12 月 , 在元代天妃宮原址修建“元明清天妃宮遺

址博物館”,通柱式媽祖雕像成為該宮的標志。

? 參見向斯著《女人慈禧》,華藝出版社, 2006年版。

? 蒙古語稱為“嘎林索德日 ”。

參考文獻:

[1] 李學勤. 二十六史: 第五冊[M]. 海口 : 海南出版社,

1999: 76.

[2] 王宏剛, 張安巡. 崇明“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起源之探索

[J]. 上海文化, 2014(12): 78-82.

[3] 曹凜論. 大元海運記[J]. 中國船檢, 2011(6): 29-31.

[4] 李俊甫. 莆陽比事[M]//續(xù)修四庫全書 734· 史部· 地理

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55.

[5] 張元濟. 二十四史· 元史[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3:

58.

[6] 汪放,鄭閏. 太倉港史話[M]. 蘇州 : 古吳軒出版社, 2008.

[7] 毛金鵬. 問道天妃宮[M].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2:

17-21.

[8] 高凌雯. 天津縣新志[M]. 刻本. 天津: 天津圖書館藏,

1931-1938.

[9] 波· 少布. 多克多爾圣山祭奠儀式研究[J]. 黑龍江民族

叢刊, 1989(3): 33.

[10] 吳依?!?巴根. 蒙古族拜火習俗概觀[J]. 黑龍江民族叢

刊, 1989(3): 52.

[11] 格日樂圖 . 日月之起源 [Z]//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

辭典. 北京: 學苑出版社, 1990: 253.

——[責任編輯 劉福鑄 ]

首贊 +1
分享
鏈接
平臺聲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元代媽祖信仰進一步國家化的歷史原因
元代漕運之崇明人與舟山的歷史貢獻
說說天津衛(wèi)——漕運帶動天津對媽祖的信仰
元代海運:北京的生命線
媽祖文化對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
北京曾有兩座媽祖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