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早點——煎餅果子和鍋巴菜
天津的早點花樣繁多,在中國名小吃之中獨具風(fēng)格。天津風(fēng)味小吃的確有著與其他城市不同之處,就連一日之初的早點,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風(fēng)味。
天津的煎餅果子最是出名,這在飯店、酒樓里是吃不到的,唯有到一個個推著小車的商販處,才能品味到含著濃郁津味文化的市民小吃。它是天津人每天的必備早點,雖然平民之極,但是卻也別有一番精致在其中。一些在天津過路的南方旅客,將煎餅果子作為禮物買回家鄉(xiāng),雖然路途的顛簸這份禮物早已失去了剛出爐時的誘人味道,但是帶回家,放到微波爐里稍稍加溫,還是能感覺到這與眾不同的“早點風(fēng)情”。
據(jù)天津的民俗學(xué)家考證,“嘎巴菜”用的煎餅是從山東傳來的,蒲松齡的《煎餅賦》曾描述了山東煎餅的做法和美味。山東煎餅的原料本是小米面,天津煎餅前些年也還是小米面、綠豆面兩摻的,可現(xiàn)在發(fā)展到純用綠豆面。綠豆比小米貴,純用綠豆面,當(dāng)是美味競爭的結(jié)果。
在天津,賣煎餅果子的小推車一定要干凈,讓人看著舒爽。其次,做煎餅果子的原料要好。攤煎餅的面一定不能是白面,用白面攤出來的煎餅不但入口發(fā)粘,而且還會有一種淡淡的酸味。面一定要用綠豆面,越純越好。有的商販干脆把青花的小石磨搬到推車旁,邊磨邊做,讓這些食客看得已然流出口水。卷在煎餅里面的果子(油條或者薄脆)一定是當(dāng)天新炸的,脆香焦黃。另外,撒在煎餅上的一定要是切的細細的香蔥末。
舀一勺面攤在平底爐上,磕上雞蛋,快速攤勻,撒上香蔥,將煎餅迅速翻轉(zhuǎn)過來,然后把油條或者薄脆放入,依次抹上面醬、辣醬,撒上一些椒鹽和芝麻,濃濃的面香和雞蛋的香氣早已經(jīng)把食客的腸胃刺激的咕咕作響了。為招攬食客,有的攤主還把電動機砂輪小磨放在攤前,現(xiàn)磨現(xiàn)賣,并吆喝著“純綠豆面的”,以示無欺。原先卷在煎餅里的炸果子,也改進成天津特有的又薄又脆的炸“果箅”。綠豆面本來帶的葷香,再攤上鮮美的雞蛋,卷了噴香的果箅,外加氣味強烈的作料,制作過程中刺鼻的香氣就已隨風(fēng)遠揚,使人為之垂涎三尺。接過來咬一口,綠豆面爽滑,果子脆香,還有醬的濃郁和芝麻的誘人,這一天的好心情已經(jīng)從早點開始了。
光有煎餅果子的早點好像仍舊沒有盡興,再要一碗鍋巴菜,這早點才算是美倫美奐。它是將鍋巴(即薄煎餅)切成柳葉細片,放到鹵內(nèi),這鹵講究也是頗多,要用清油煸茴香、蔥姜末,加鹽、醬油、芡粉、水制成鹵汁,純素,保證清晨的腸胃不至于受到油膩的“干擾”。然后盛碗,再加麻醬、腐乳、辣椒、芫荽、香干制成。青瓷小碗,碗內(nèi)五彩斑斕,以素香為主,多味混合,清香撲鼻。吃到嘴里,鹵潤滑,鍋巴香嫩有咬勁,再加上麻醬的醬香,腐乳的咸香,辣椒的辣香,芫荽的異香,香干片越嚼越香,激人食欲大振。
天津的飲食也區(qū)別于近在咫尺的京菜。據(jù)北京食客說,煎餅果子遲至20世紀(jì)80年代才開始在京城出現(xiàn),但與天津比味道高下懸殊。那里街頭賣的,是拿麥面攤的煎餅,吃到嘴里黏糊糊的還帶酸頭。里面卷的油條也跟天津不同,是淡黃色沒炸透的。鍋巴菜,北京至今難見蹤跡。
北京人來天津,嘗過煎餅果子,都夸“味道好極了”,那為什么他們不能學(xué)到家呢?道理恐怕在于味道太濃烈了,偶爾嘗嘗會叫好,但當(dāng)作早點天天吃,就會“釅”得受不了。鍋巴菜更是如此,以外地人的體驗,來天津后頭一回嘗這東西,吃了小半碗就會感到的濃郁的咸鮮滋味,加上鼻腔強烈的香菜、醬豆腐氣味直撞腦袋。但老天津就不一樣了,每過幾天就要吃一回解饞,還說這東西必須就著大餅吃,饅頭窩頭也行。
那么,道理何在呢?鍋巴菜,顧名思義,這不是解飽的“飯”,而是下飯的“菜”。它的原料“鍋巴”,分明屬于糧食做的主食,而名字卻偏要叫“菜”。如果飯量太小,遇到太“下飯”的菜,享用不了幾口便飽,根本無法欣賞鍋巴菜之妙??僧?dāng)年發(fā)明鍋巴菜的天津船工,個個都是大肚子漢。糧食做的鍋巴怎么會變成下飯的“菜”?關(guān)鍵在于所謂“鍋巴”,并不是全國到處所指的米飯鍋底的焦干兒,而是用綠豆粉專門預(yù)制的煎餅。連名字也不同,天津話叫“嘎巴”,倒很能表明與米飯鍋巴的差異。
近些年,天津的煎餅果子還走出國門,飄香于巴黎街頭,受到外國朋友的贊嘆。煎餅果子和鍋巴菜,可以說是兄弟關(guān)系——都是煎餅家族的成員,不過一個用整煎餅卷,一個用切碎的煎餅燴,連醬豆腐汁等作料也多是共同的。鍋巴菜的鹵汁,還講究用雞湯,直接具有“葷”的成分,作料還多了香菜,也是配合葷食用的。煎餅果子和鍋巴菜的味道都夠強烈的,都是以主食的實質(zhì)而有菜肴的功用。中國的菜肴,美味都很突出,但頓頓光吃菜誰也受不了,因為菜肴的由來就是下飯用的,而家常飯是以淡而無味的米飯或面食為主的。有了飯的反襯,菜肴的鮮香也就更突出了。煎餅果子,天津人講究夾餅吃,所以口味要重;鍋巴菜則屬于“稀的”咸食,更須就著干的吃。
早年天津的運河船工飯量大,愛吃解飽的大餅,夾著煎餅果子,或撕成片泡在鍋巴菜鹵汁里。正是船工吃大餅的習(xí)俗,造就了煎餅果子、鍋巴菜的濃郁味道,而大餅的反襯,正說明了天津人的“知味”。煎餅果子跟天津美食炸螞蚱一樣,講究卷了餅吃,這種吃法是在咀嚼中使無味的餅跟有味的“咸食”一點點混合,造成味道千變?nèi)f化的感覺。吃鍋巴菜更是如此,鍋巴要等有人買時現(xiàn)投進鹵汁里,拌兩下立即舀出來,有的沾了鹵,有的還干著,讓人在吃時覺得一口一個味兒。
如今,天津的煎餅果子、鍋巴菜和被譽為“津門三絕”的狗不理包子、桂發(fā)祥麻花、耳朵眼炸糕及“天津糕干、貼餑餑熬小魚、果仁張、棒槌果子、石頭門坎素包、鮮果餡湯圓、恩發(fā)德蒸餃、馬記茶湯”等各色小吃,正在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