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具有同一性,那么,究竟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呢?中國哲學教科書的標準答案是:所謂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1]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個觀點已經成為我國哲學界的主流觀點,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以及學術著作都是這樣解釋矛盾的同一性的。近年來,隨著對矛盾問題研究的深入,不少人都在反思: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真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嗎?這種解釋符合矛盾同一性的本意嗎?矛盾同一性的真正含義究竟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矛盾的同一性呢?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專門探討。
一、究竟什么是“同一”?
為了對矛盾的同一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首先必須搞清什么是“同一”。那么,究竟什么是“同一”呢?《現代漢語規(guī)范辭典》對“同一”一詞做出了十分明確的解釋:“同一就是相同的、一致的。例如持同一觀點?!盵2]從“同一”一詞的詞義看,所謂同一就是指相同或一致。
從哲學的角度看,事物之間不僅存在著對立關系和差異關系,而且還存在著同一關系。例如正數和正數、負數和負數,它們在性質上是相同或一致的,所以它們是同一關系;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他們在性別上是相同或一致的,所以他們(或她們)是同一關系;黑色和黑色、白色和白色,二者在顏色上是相同或一致的,所以它們是同一關系;資本家和資本家、工人和工人,他們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上是相同或一致的,所以他們也是同一關系。
為了對“同一”概念有一個比較準確的認識,我們嘗試對其進行定義:
與對立和差異一樣,“同一”概念表達的也是事物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本質就是相同或一致。
二、究竟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我們已經搞清了“同一”概念的真正含義,那么,我們又該如何正確認識“矛盾的同一性”呢?作者認為,既然“同一”概念的真正含義是相同或一致,那么,“矛盾的同一性”的含義也就十分明確了,所謂“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對立面的相同或一致。
對作者的解釋,朋友們一定會提出質疑,既然對立面是互相對立的,是截然不同的,那二者又怎么可能是相同或一致的呢?又怎么可能具有同一性呢?作者認為,兩個對立的事物或者說兩個對立面之所以能夠具有同一性,是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它們由原來的對立關系轉變成了同一關系,二者走向了“同一”,甚至成為相同或一致的事物。例如一個正數變成了負數,那么,這個“正數”與負數就由原來的對立關系變成了同一關系;白色變成了黑色,那么,這個“白色”與黑色就由原來的對立關系變成了同一關系;一個資本家破產倒閉,跑到別的資本家那里去打工,那么,這個“資本家”與工人就由原來的對立關系變成了同一關系。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嘗試對矛盾的同一性作出新的解釋: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兩個互相對立的事物,通過一定的方式,由對立關系轉化為同一關系,最后成為相同或一致的事物,所以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對立面之間的相同或一致。
作者的解釋與主流觀點大不相同,但這種解釋并非是毫無根據地杜撰,它不僅符合同一性的本意,而且還是有理論依據的,我們的依據是:
在西方哲學史中第一次提出“對立面一致”觀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德意志庫薩的尼古拉。他認為直線與曲線、圓與三角形、極大與極小、肯定與否定都是一致的,認為人的認識過程可以分為感性、理智、思辨理性和直覺四個階段,感性和理智是片面性的觀點,思辨理性發(fā)現對立面可以調和,而在直覺中則對立面合而為一,達到了一致。[3]可以看出,尼古拉的核心觀點就是,對立面是“一致”的,或者說二者是同一的。
黑格爾是矛盾學說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同樣也認為,所謂同一就是對立的雙方走向“符合”。黑格爾認為,任何一個具體的有限的事物,總不可能絕對地符合它的理念,正是思維和存在的這種既符合又不符合的矛盾,推動著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逐步走向思維和存在的同一。黑格爾認為,正題與反題是對立面,而合題則達到對立面的調和。[4]美國哲學家羅伯特·所羅門指出,黑格爾的方法就是辯證法,他試圖論證相互矛盾的看法如何能被調和起來,即“相互矛盾”的看法如何“調和”,或者說如何達到同一。[5]
馬克思也認為,對立的雙方存在著一致性、共同點。例如馬克思就曾說過:“北極和南極都同樣是極,它們的本質是同一的;同樣,男性和女性構成同一個類、同一種本質——人的本質?!盵6]恩格斯在1891年11月1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也談到了未婚夫與未婚妻的同一與差異,指出他們的“同一(兩者都屬于人類)”。[7]
原蘇聯哲學家尤金認為,“同一性”就是“表示事物、現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疇”,并從這一理解出發(fā),批評毛澤東的《矛盾論》“錯誤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同一性原理應用于一些根本對立的現象”,“其實就是濫用黑格爾的術語”。[8]
中國著名哲學家楊獻珍也認為,“同一”就是“共同點”或“共同要求”。 所謂同一性就是指,對立的雙方具有某些共同的方面或成分,或者說具有“共同點”。[9]
通過這些哲學家們的論述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矛盾學說的本意其實就是研究對立面的同一的,就是研究互相對立的事物是如何走向同一或一致的,所以我們的解釋是符合矛盾同一性的本意的。
三、主流觀點錯在哪里?
長期以來,中國哲學界的主流觀點一直是:所謂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例如李達就認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的共居和轉化,就是矛盾同一性的全部意義?!盵10] 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真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嗎?作者認為,這種解釋并不符合同一性的本意,所以是難以成立的。那么,主流觀點究竟錯在哪里呢?
(1)主流觀點認為,同一性的第一個含義就是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或相互關聯?;ハ嘁来婊蛳嗷リP聯真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嗎?所謂互相依存或相互關聯,指的其實就是對立面之間的關系,是說對立面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作者認為,雖然對立面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二者是相同或一致的。例如強奸犯與被強奸者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各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但是,我們決不能說二者是相同或一致的,我們既不能說被強奸者也是強奸犯,更不能說強奸犯也是被強奸者。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廣泛的聯系或者說關系,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同或一致的。即使兩個事物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它們也不一定就是同一的。例如電子與原子核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電子與原子核是相同的或同一的;數字10000與數字1存在著密切關系,但我們不能說10000與1是相同的或同一的?!都t樓夢》中的林黛玉長期住在賈府,她與焦大極可能也會發(fā)生聯系或關系,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林黛玉與焦大是相同或一致的。關系和同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矛盾的雙方確實存在著關系,但關系并不等于同一。
作者在《究竟什么是矛盾》一文中曾經明確指出,矛盾的本質是關系,[11] 對立面之間首先必須發(fā)生關系,必須互相依存或相互關聯才有可能構成矛盾;這就是說,對立面之間的互相依存或相互關聯是矛盾形成的基礎與前提,并不是矛盾的同一性。
(2)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或相互關聯并不是矛盾的同一性,那么,矛盾雙方的互相轉化是矛盾的同一性嗎?作者認為,答案仍然是否定的,這是因為“轉化”只是達到同一的方法或途徑,它本身并不是同一。如果說同一是目標,那么轉化就是達到目標的手段,所以轉化并非就是同一。例如一個音樂愛好者夢想成為歌星,用哲學的語言說就是,一個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希望把自己“轉化”成為歌星,或者說希望與歌星達到同一。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位音樂愛好者刻苦練歌,然而,練歌僅僅是轉化為歌星的一種手段或途徑,練歌并不等于他已經成了歌星。有成千上萬的音樂愛好者,雖然經過長期“轉化”,但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成為歌星,他們與歌星始終未能達到同一。這個例子充分說明,轉化只是達到同一的方法或途徑,它并不是同一。
通過以上探討可以看出,主流觀點所說的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其實都不是矛盾的同一性。
四、結論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有可能對矛盾的同一性有一個更為準確的認識:
所謂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對立面之間的相同或一致,在矛盾的演化過程中,兩個互相對立的事物,通過一定的方式,由對立關系轉化為同一關系,最后成為相同或一致的事物,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真正含義。
2015-6-29于鄭州
注釋:
[1]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232頁。
[2] 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6頁。
[3][4][8] 馮契、徐孝通主編:《外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75頁。
[5] [美]羅伯特·所羅門:《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張卜天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5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頁。
[9] [10] 李達:《唯物辯證法大綱》,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69、268頁。
[11]陳定學:《究竟什么是矛盾》,見愛思想—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