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積極的情感、歡樂的情緒,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使他們形成新的聯(lián)系而迸發(fā)智慧的火花?!币虼?,在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情感,讓學生樂學、好學就顯得十分重要。
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沒有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再高超的教學技巧也無用。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學生的存在才彰顯了教師的價值和意義,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
比如,竇桂梅老師在教學《再見了,親人》片斷,體現(xiàn)了在朗讀課文過程中燃情。師:多少故事要講,多少話要說,可火車不等人啊!他們即將分別,這樣的故事就是三天三夜也講不完。所以,把深深的情化作對親人的誦,你怎么理解這個“誦”?生:誦就是贊揚的意思。生:誦就是贊頌的意思。師:那就把剛才你們講的感情融入到朗讀中,用你們的心去歌頌他們。生:(深情地)大娘,停下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您已經(jīng)...師:你對誦別含著深情,可是年邁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親人志愿軍分手呢?我們只好請求她停步,誰來請求?......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